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制度管理 >正文

第三节   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及存在的问题(下)

日期:2021-06-14

查看次数:22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三节   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及存在的问题(下)

                                         

                                       陈杰思

 

 

五、明确性

制度是用规范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可预见性和准确性;制度必须有具体内容,可操作性强,切忌假大空;制度要有针对性,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度计设要遵循精简原则,去除繁杂多余的内容;制度在某一时间段内,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

根据制度所规定的预期结果,企业员工就判断自己、他人将会如何行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有人主张人性化管理、亲情化管理、友情化管理、温情化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但不能将这些管理模式作为主导模式,而只能是以制度化管理为主导模式,配以人性化管理、亲情化管理;更不能以人性化、亲情化中的模糊性和多变性,替代制度化管理的明确性。在企业中管理者如果随心所欲,变化无常,其产生的随意性出会破坏制度明确性。特别是在家族企业中,排斥外人,任人唯亲,重亲情而忽视制度,缺乏公平的奖罚机制,制度的明确性很差。佛教的“法四依”:依法(佛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人所说话)、依智不依识(虚妄的认识)、依了义(说得清楚明白的义理)不依不了义。

其实,某些亲情化、人性化的管理,也可以将亲情化、人性化的理念设立为制度,使亲情、人性落到实处。例如号召人们通过读书来提高素质,仅仅靠温馨提示、反复动员是不够的,可以设立为相关的制度:如学习制度、论坛制度、考试制度、例会制度、读书制度、标杆评比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等。

 

有人形容中国企业的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

(链接案例:《戴胄执法》)

(链接案例:《慈悲而不纵容》)

 

六、创新性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制度的惰性、文化的惰性,成为创新的障碍。在搬用其他企业的制度时,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进行创新;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特别是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不断总结本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固化;制度设计要有前瞻性,考虑到公司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当企业发展战略发生变化,经营管理理念发生变化,经营活动方式发生变化,就要求对制度进行调整。避免僵化的制度、落后的制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复盘”,即回顾现有制度执行的情况,对照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链接案例:《三家公司的管理模式》)

 

七、合理性

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增强制度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让员工知情,制度既符合法律,也符合道义,确保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的制定要顺应人心,管子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译:人民厌恶忧愁劳累,我就让他们安逸快乐;人民厌恶贫穷低贱,我就让他们得到富贵;人民厌恶危险,我让他们平安;人民厌恶灭绝,我让他们人丁兴旺。)在制度制定、宣传、实施的过程中,都应当广泛征求意见,让更多利益相关者或者说执行者参与讨论,允许人提出异议,才能使制度更加合理化。

邓小平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管理学中的修路理论是这样讲: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差错,那不一定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错的“路”有问题,应当及时修路。

道家认为,符合天道的、符合自然运行规律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母逆天道,则不失所守。”(链接案例:《黄帝四经》)

例如,在春天夏天万物生长的季节,就不能执行秋天冬天的严厉刑罚,否则就会出现反常现象。

(链接案例:《刘秀守法》)

(链接案例:《玻璃门上的横向标志》)

 

八、体现理念

制度设计体现某种理念,不同的理念通过不同的制度表现出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的企业制度,当他们发现企业制度与中国原有的理念不相配,导致制度运行不良时,又试图引进西方的理念。但问题是,理念是由文化承载的,全面引入西方文化是不现实的,特别是西方理念常常是由西方宗教所承载的,而中国人有自己的儒释道三教。所以,只有在复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在中华道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西方理念,形成新时期的理念并借助文化加以传播,在此前提下建立与理念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当企业确立了某些理念之后,就应当依据这些理念对企业制度进行审察,如果发现制度与理念不相符合,就应当调整制度。短时间内通过外部人士从外部输入先进的制度,但制度输入企业之后在本企业的优化,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本企业人士去完成。

(链接案例:《团体协作理念与强制分布考核制度的矛盾》)

(链接案例:《创新理念与3M公司的制度》)

(链接案例:《创新理念与惠普公司制度》)

(链接案例:《创新理念与华为的研发制度》)

(链接案例:《客户导向理念与华为的IPD研发流程》)

(链接案例:《安全理念与杜邦公司的安全制度》)

(链接案例:《质量理念与通用电气的6西格玛质量管理制度》)

 

(链接案例:《质量理念与东阿阿胶的质量管理》)

(链接案例:《价值理念与阿里巴巴的员工考核》)

(链接案例:《华为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

(链接案例:《沃尔玛的员工分享制度》)

(链接案例:《IBM公司的培训》)

(链接案例:《麦肯锡公司的导师制》)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四十七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