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行为管理 >正文

第三节  如何建立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日期:2021-06-13

查看次数:205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三节  如何建立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陈杰思

 

一、进行环境分析

组织处于开放状态,环境的改变对组织造成巨大影响,在不同环境中,在不同的组织中,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原则、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组织行为。所以,管理学应当列举出多种多样的管理方式、方法、原则,以供备用、选用,而不是确定某种的方式、方法、原则作为放之四海、普遍适用的真理。

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性、复杂性增加,而稳定性、确定性减弱,由此而导组织行为中问题越来越多,冲突越来越,反应式行为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组织的管理方式。

生态观念运用于组织与环境中,就要求组织面对协作者和竞争者时,将平等互利、共生共赢、合作共享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生态观念运用于组织

内部,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互惠共赢的关系,形成工作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

 

二、进行人性分析

管理方式因人而异。有的人自然属性较明显,可称之为“经济人”,对于这种人,可以用物质刺激的方式调动他的积极行为。有的人社会属性较明显,可以称之为“社会人”,就重点需要用满足其社会需要的方式调动他的积极行为。有的人则是文化属性较明显,可以称之为“文化人”,就重点需要用满足其文化需要的方式调动他的积极行为。

管理者要对人的个性、品质、心理、需要、欲望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管理方式。管理者不仅仅要关注员工的生产效率,还应当关注员工的生活质量,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安全、健康、压力等问题,关注员工的工作与家庭、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关注员工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减缓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关心弱势群体。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而在一个组织中,这四个要素都是存在的。

人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个性的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文化知识程度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组织中的员工的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组织领域的工作者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不同职位、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工作者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例如,知识员工具有较高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流动性,对组织的依赖性较弱,轻视来自组织的指令和管制,看重工作的意义。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脑力劳动者的比例的提高,对于人的管理的复杂性就越来越高。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人数比例,在手工操作为主的企业中是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的企业中是 6∶4;在自动化企业中是 1∶9。

 

三、建立奖善惩恶的机制

要培育积极行为,消除消极行为,就要建立奖善惩恶的机制。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由美国的斯金纳所创立。斯金纳用一个有小窗口的箱子关着一只鸽子。鸽子起先四处啄箱子,最后碰巧啄到窗子,于是它获得了由自动装置送来的食丸,鸽子获得食丸后就会倾向于重复啄窗子的动作。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管理者可以运用这个理论,对于员工的积极行为给予奖赏之物,从而使积极行为得以强化;对于员工的消极行为给予惩罚之,从而使消极行为弱化。

行为塑造包括四种方式:

正强化:对某人的某一行为给予令人愉快的诱因,使此人的这一种为得到保持,或提高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如对某人积极工作给予奖励,使其保持积极工作的状态。

负强化:对某人的某一行为,撤除令人不快的诱因,使此人的这一行为得到保持,或提高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如用不扣工资的方式,使某人准时上班。

惩罚:对某人的某一行为加以惩罚,使其放弃这种行为,或者降低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自然消退:消除维持某一行为的正强化和负强化,使这一行为逐渐消失。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哪些行为是积极行为,哪些行为是消极行为,对积极行为则采取正强或负强化的方式,对消极行为采取惩罚和自然消退的方式。

在道德的环境中,形成奖善惩恶的机制:善行得到受益者的感恩与回报,得到社会的赞扬与奖赏,恶行得到受害者的回击与报复,得到社会的批评与惩罚,那么,善行就得到强化,就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恶行得到弱化,就会越来越少地显现。

反之,在反道德的环境中,形成奖恶惩善的机制。恶行得到回报、赞扬与奖赏,恶行就得到强化,就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善行受到打击、批评与惩罚,那么,善行得到弱化,就会越来越少地显现。

在一个组织中,如果管理者私欲重或者邪恶,他就可能对邪恶的行为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式,而对善良的行为则采取惩罚或自然消退的方式。例如,希特勒之流奖赏那些他们所需要的恶行(如屠杀犹太人的行为),惩罚那些他们所不需要的善行(如保护犹太人的行为),结果,恶行就越来越多,而善行就越来越少。

 

四、理念需要见之于行

实践是指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客观性活动。践行则是指人在文化、道德、审美、宗教等精神活动领域中的主观性活动。理念、道德、价值观如果只是说在嘴上、写在墙上、想在心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就不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作用,就不可能是真实地存在。按照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的理念,价值观需要通过实践与践行体现出来,通过实践活动将价值观要素植入到事事物物中,使价值观依托事事物物而真实地存在。在社会的事事物物中体现理念、道德、价值观,人们在接触到事物的时候,在做事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观的熏陶。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要融入员工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内化于心,见之于行,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人们养成体现理念、道德观、价值观价值观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如果理念、道德观、价值观离开体证,离开了践行,就是空疏的,不能用于修身,也不能产生实际的成效。 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五、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

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可以在社会场所观察他人,模仿他人或以他人为榜样,自己就尝试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行为,若结果是积极的,他就重复这个行为;果是消极的,就不重复这个行为。

 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发生错误之时,如果在企业内部缺乏制止或纠正力量,那么,这种错误就会转化为整个组织的错误。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做了一个试验:将一条较为强健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丧失自制能力,行为紊乱,而其他仍然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整个鲦鱼群的行为就发生紊乱,这就是“鲦鱼效应”。

 在遵守行为规范方面,管理者、领导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做出表率。树立和宣传企业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使人们有了学习的榜样。典型榜样的大量积极行为,以供员工效仿,并且同时建立这种机制,凡是效仿典型的行为所产生的行为,得到奖赏,如此,大量的积极行为就在组织中出现。在法治和文治两个系统完善的前提下,员工为了得到认同,会在群体氛围中相互感染,相互仿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链接案例:史蒂芬对坎那克公司的改造》)

(链接案例:教导他人践行共同的价值观

(链接案例:诸葛亮以身作则

(链接案例:艾柯卡降薪

(链接案例:松下幸之助的自罚

(链接案例:稻盛和夫挽救日航公司

 

六、对行为作出系统的明确规范

企业行为规范分为道德行为规范、作业规范、礼仪规范、纪律规范、安全规范、环卫规范、专项行为规范、特定群体行为规范等类。有的行为规范是从价值理念出发,结合典型工作场景进行演绎,如阿里巴巴员工行为规范;有的行为规范是从不良的行为出发,进行归纳,形成规范,如《中央政治局八条规定》。罗宾斯认为,在企业中,有六种重要的员工行为:员工生产率、缺勤、离职、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工作场所不当行为,工作场所不当行为又包括异常行为、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暴力行为。

企业建立行为识别系统,需要制定、完善、执行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范。日本本田公司为了鼓励员工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就建立了奖励制度,按提出建议的数量与质量给予评分,分值每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获得各种奖项。

企业文化手册通常包括五个内容:

1、序言概论:阐述企业的发展历程、当前的发展态势、今后的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的意义等;

2、文化阐述: 阐述企业文化的总纲、宣言、实质、内容、特征、宗旨、定位等。

3、主体:刊载企业理念识别系统、企业行为识别系统、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4、案例:主要刊载正面案例。

5、附则:刊载执行时间、解释权、制定者等说明性条款。

通过教育、宣传、培训、仪式、活动,使企业理念深入人心,让员工熟悉企业的各项制度,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行为识别系统中应当做什么、怎么做。日本东芝公司在早会上20万员工都要高声朗诵松下董事长颁布的“松下公司要遵守的七大精神”,以形成共同的观念。第三条途径是管理提升。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运用更好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有助于推进行为识别系统的建立。

链接案例:《中建八局企业文化手册纲要

(链接案例:南方航空公司湖南分公司的《维修法典》)

七、建立良性潜规则

显规则是以正式的规范性文本表达的,并由组织机构通过强制执行力实施的规则,短时间内即可建立;潜规则是以隐蔽的方式存在并且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规则,潜规则没有外在的强制约束力,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是否遵守,当事人遵守潜规则就得利,违背潜规则就受损,潜规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形成。显规则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同样,潜规则也有良性与恶性之别。良性潜规则是对良性显规则的有益补充,在显规则没有涉及的领域或失效的领域产生作用,缓解显规则过于刚性而产生的负效应。恶性潜规则常常对良性规则产生破坏作用,滋生官僚主义和机会主义,偏离组织目标,压制人们的积极性,降低组织智商,降低工作效率,败坏社会风气。重视面子,重视关系,家族本位,人治社会,公权力的私有化,熟人圈子的形成,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潜规则形成的土壤。

稻盛和夫说:“如果无节制地使用自由,就会成为‘失控的、无法驾驭’的人。放任欲望的自由行动就是造恶。因此,必须适当地抑制自由以免造恶。……‘持戒’来抑制自由,防止作恶;用‘布施’来帮助关爱他人,这样就能成为菩萨。相反,听凭自然、放任欲望去自由行动,就会变成恶魔

 

八、企业仪式促进积极行为

企业仪式就是将企业的重要工作或生活环节进行戏剧化处理,固化为一个个的仪式程序,让人们在仪式所营造的气氛中受到感染、教育、激励,从而接受企业的理念和精神。企业仪式主要有社交礼仪、文化仪式、节日庆典等。企业的文化仪式主要有企业的升旗仪式、新员工加盟仪式、老员工退休仪式、企业合作签约仪式、新项目开工建设奠基仪式、结项庆功仪式、表彰仪式、团拜仪式、上班自警仪式、下班反省仪式等。

 

(链接案例:《玫琳凯的颁奖仪式》)

(链接案例:《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拜师仪式》)

 

(链接案例:《佳能电子公司的“站式会议”》)

(链接案例:《公司售楼处人员的待客礼仪》)

(链接案例:《威克特公司仪式化的午餐》)

(链接案例:《基辛格教训人的仪式》)

(链接案例:《外科大夫的仪式》)    

 

注释:

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著:《管理学》,刘刚、程熙鎔、梁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13版405、406页。

稻盛和夫著:《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44-45页。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四十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