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主知识技能体系的构建
日期:2021-06-12
查看次数:321
T 浏览字号
第二节 自主知识技能体系的构建
陈杰思
任何一个人才,都是拥有自主知识技能体系的人。一个人拥有的自主知识技能体系,不可能仅仅是通过灌输的方式、复制的方式、记忆的方式从外部而获得,而必须通过有效的自主式学习而构建,通过读书、受教、思考、实践而获得。《中庸》中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构建自主知识技能体系的基本过程。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译: 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温故”就是调动原有的知识,“知新”就是接纳新的知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构建自主知识技能体系。朱子说: “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朱子语类》卷二十四)(译:时时温习就会觉得其旨趣无穷,自然会有新的收获。)
如何建构自主知识技能体系?宜从这几方面进行:
1、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系统化的知识包括三个要素:知识要点、思考线索、逻辑结构、体系完备。在每一个时间片段上,人只能获得知识要点、信息片段。大量的知识要点与信息片段,杂乱无章地堆放在大脑里,易于忘记,难于检索,不便运用。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这些知识要点与信息片段通过思考这条无形的线索联结起来,形成逻辑顺序,然后放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中,储存于大脑中。既然各个知识要点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么,在学习中就要做到: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宋]朱熹《御纂朱子全书》卷六《读书法》)(译:如果不获得前面的知识,就不能去寻求后面的知识;不理解这个问题,就不能理解另外的问题。)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与客观世界的结构相对应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通常是存在于专著和教材中,通过学习专著与教材就能获取合理的知识结构。专著和教材提供的往往是系统化的知识,专家在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要点、信息片段之后,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对照客观世界的相应结构,构建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纲有目,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结构呈现出来。
2、形成有价值的知识系统
对全人类来说,所有的知识都有价值,但你自己不是全人类,只是全人类的几十亿分之一,所以,你需要在人类知识海洋里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来加以学习,对你有价值的知识可能只占人类知识海洋的千万分之一。判断某一知识系统对你有无价值,主要根据这三点:第一,该知识系统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第二,该知识系统同自己的发展方向相关。第三,通过实践证明,该知识系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由于不同的人的发展方向不同,所以,某一知识系统对于甲某是有价值的,对于乙某则无价值。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要求选择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在选择知识之前,首先要明确发展方向和职业要求。如果学习知识没有选择性,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爆炸时代,人就会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用了许多功夫,学了许多知识,但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要求无关,这就是将所学知识置于无用之地。
3、自主知识技能体系应当是博与专的统一
“博”的知识有三种含义:作为自己专业方向的基础,需要深厚与广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深厚,专业发展就越充分;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关并且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的知识;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社会知识。
建立博与专统一的知识结构。拥有广博的一般性的基础知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朝着某一特定方向进行长期努力,才能在这个特定的方向上超越众人,成为佼佼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的知识是指,每一个人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方向上长期学习,长期积累,才能达到“专”的水平。“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二程文集》卷上)(译:学习贵在精专,而不以泛泛而学为可贵。)
如是一个人拥有的自主知识技能体系只“博”不“专”,就处于浮动、泛滥之中;如果只“专”不“博”,则由于缺乏深厚的根基,专业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只有打好地基,才能建造高楼。
泛读与精读相统一。对古今中外的人文经典,对本专业的代表性论著,要精读;许多著作与文章的大多数内容是重复的,或只是表达方式不同,通过浏览、快速阅读,找到新的知识内容、有价值的知识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对于自己已熟知的内容,则可以忽略不看。
4、自主式学习者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资料库有电子资料和纸质资料两类。电子资料是储存在电脑里的资料。纸质资料包括看过的书、做的笔记、剪辑资料、复印资料。资料先按学科进行分类,再按主题分类。在某一学科之下,参照教科书或系统化知识的专著的章节目录,设置若干主题,相同主题的资料就可以放在同一类别。为了方便剪辑,笔记和复印资料每张纸最好只用一面,另一面为空白。
5、自主学习者应当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人类知识体系就是真理与谬误相混杂的体系,任何一个人的头脑中,既存在着真理,也存在着谬误。所以,自主学习者要善于识别真理与谬误,将真理留在自己的头脑里,将谬误从自己的头脑中排斥出去。
要对真理与谬误进行识别,就需要掌握真理的特性。真理是同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知成果,真理具有如下特性:
(1)真理的客观实在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排除了主观随意性。
(2)真理的多元性:不同的认知主体,面对同一客体的不同方面,运用不同的语言符号和理论范式表达出来,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成果,这些认知成果皆是真理。也就是说,同一认知客体可以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真理。 当事人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旁观者又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采纳众人的看法,才能看到复杂事物的方方面面。
(3)真理的相对性:由于某一客体是在一定的关系中存在,对于这一客体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展开,故关于这一客体的真理只能是相对于这一客体所处的关系而存在,只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存在。有些经验是不能移植的。例如,西方企业的某些成功经验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中国来,因为文化背景、制度环境不同;不能将成塾阶段的企业的某些成功经验照搬到处于早期发展的企业中,因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做法有所不同;不能将企业的某个成功经验单独割裂出来移置到另外一个企业中,因为这个成功经验是在原来的企业中与企业中的方方面面相配套,才发挥作用。
(4)真理的滞后性:某种真理一旦形成,就脱离了真理所赖以产生的客观原型,以语言为载体相对稳定地独立存在着,当客观原型发生了变化,那么,这种真理便不能与客观原型相符合了,也就转化为谬误。
根据真理的特性,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实现学习与思考的结合,通过个人的独立思考,通过实践的检验,发现知识体系中存在的谬误,或者发现自己头脑中存在的谬误,加以改正,加以清除。王夫之讲:“学愈博则思愈远”、“学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
(链接经典诵读:〈智:真理义理》)
(链接经典诵读:《智:认知体证》)
6、自主学习者需要进行实践和经验积累
实践是指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客观性活动。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就相当于现在的“学习”,“习”就是指实践与践行。
真理与实践的关系是:
(1)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即真理的探索、运用与检验的过程。实践产生真理并推动真理的发展。
(2)真理的价值必须通过实践的结果体现出来。在实践中运用真理,产生实效。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价值。凡是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的知识,是空洞无用的。颜习斋说:“凡事心中了了,口中说说,笔下写写,而不从身体力行过,全是无用。”①
(3)实践是检验知识是否为真理的基本方式。流行观念、书本知识、权威人物的言论,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误,只有经过实践,与客观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加以判断,才知道是对还是错,是真还是假。“与客观存在相符合”,这便是检验某一知识单元是否为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知识是否为真理,不能仅仅朝着证明其为真理的方向展开,而是同时朝着“是”或“非”两个方向展开,即既要做证实的工作,又要做证伪的工作。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单纯地进行逻辑证明,很容易走向循环论证和烦琐,陷入语言的牢房。
(4)实践必须在真理的指导下展开。离开真理的指导,行动就是盲目的。
(5)实践锻炼了运用真理的能力。管理学的教育对象最好是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对他们讲抽象的道理,他们往往会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思考。有经验的人,将抽象的道理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与体证,才能真正明白道理。对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来说,即便是用最生动的语言来描述,道理永远是抽象,是与自己的生命相隔离的。学习者可以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案例带到课堂上来,同大家一起分析,从中领悟道理。明茨伯格说:“我们能够提高经理人的素质,但我们无法做到在教室里制造经理人。”②德鲁克回绝了哈佛商学院聘请他担任研究生院教授的邀请,原因是该院的学生几乎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德鲁克说:“管理学课程对于没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而言,简直就是浪费时间。”③通过事实和案例,归纳出来的道理,才是有价值的。那些脱离事实与案例的“真理”,不仅仅是在浪费时间,而且引导人误入歧途。
自主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进行经验积累。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只有参照正确的理论进行反思,经历才能转化为经验。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参照,反思可能会将自己引向错误的方向。如果没有反思,经历只会留下痕迹,而不会产生经验与教训。反思有四个维度:1、问题是什么?2、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成功的经验是什么?4、失败的教训是什么?稻盛和夫说:“劳动具有克制欲望、磨炼心志、塑造人格的功效。”④人通过看书可以获得知识,但不能通过看书获得胆识、见识、奋斗的勇气、坚强的意志,这一切都要通过艰苦的磨炼而获得。马云说:“所谓的成功,并不是你在大学里学了什么,而是你在社会中学了什么、历练了什么。”⑤
注释:
①(胡海波等著:《中国管理学原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2月第2版第176页)
②(惠宁主编:《20位影响世界的管理学家经典管理思想与评论》,褚志远、余洁、马金保、史玮副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66页)
③([美]彼得·德鲁克、约瑟夫·马恰列洛著:《德鲁克日志》,蒋旭峰、王珊珊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4-5页。)
④(稻盛和夫著:《活法》,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13页)
⑤(赵伟编著:《马云我的管理心得》,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第198页)
(链接经典诵读:《智:实践践行》)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正道管理学》第一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或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