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性情管理综论
日期:2021-06-12
查看次数:387
T 浏览字号
第一节 性情管理综论
陈杰思
一、性与情
人的生命由身与心构成,即由身体生命与心性生命结合而成。我们既要注重身体生命的健康,也要注重心性生命的健康。按中国古代的“心统性情”之论,心灵生命包括了“性”与“情”。自我性情管理也就是对自己的“性”与“情”的管理,远远超出了情绪管理的范畴。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表述的便利,自我性情管理所用的“性”与“情”这两个词的内涵,本文会有特别的界定,与一般意义上的“性”与“情”有很大的不同。
自我性情管理中的“性”,主要包括品性、性格、思想观念、生理本能需要四个方面。儒家讲人的本性,既有天命之性,也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就包括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本能、身体状态,也是情绪、情感、欲望产生的根源。
自我性情管理中的“情”,主要包括情绪、感情、欲望、心态等,是自我主体存在的“性”同环境中存在的事事物物相感应而产生。自我性情管理就包括了品性管理、性格管理、情绪管理、感情管理、欲望管理、心态管理等诸多方面。
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认为意识像一条溪流一样,连续不断地流动着、变化着。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隋]智顗《童蒙止观》)【译】反观心中所生起的各种念头,过去之心已经熄灭,现在之心不会停留,未来之心尚未到来。
意识包括思想、观念、经验、信息、感受、体验、意象等。我认为,意识既然有流,则必然有源,意识流的源头就是意识库。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意识库,意识库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生命之中。意识库储存着什么样的水,意识流流动的就是什么样的水,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意识库是如何形成的?正像一个水库汇聚众多的溪流而成一样,一个人的意识库是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汇聚了众多的意识之流而形成的,也就是在他生命的每一时刻,他所感知到、思考到、体验到的一切,都流入到他的意识库中,被意识库所收藏。某些强烈的外在刺激而形成的心结,某些反复强调而形成的坚定的信念,在意识库中就会长期存在。进入到意识库中的思想、观念、感受、体会、意象、信息等,长期储存于意识库中,就会成为人的品性、性格、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性与情的关系
1、性是体,情是用:性是源,情是流。情就像是河道里的水流,有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性。人的良好的情绪、情感、欲望、心态,来自本人的善良本性、良好性格、正确观念、健康身体。如果人的观念是错误的,性格是扭曲的,本性是邪恶的,身体是病态的,则人的情绪、情感、欲望就会处于流滥、低劣的状态。有良好的“性”,才会产生良好的“情”,有良好之“性”与“情”,才会产生良好的行为。人不可能直接面对世界,而是通过意识库来面对世界。意识库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感知和体会就不同。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事情对人的作用(A),必须经过当事者对于事情的评价、解释、信念(B),产生出结果(C)。意识库还有一种选择、排斥功能。如果意识库中善的因素多,意识库就会让更多的善的因素流入,而排斥恶的因素。如果意识库中恶的因素多,意识库就会让更多的恶的因素流入,而排斥善的因素。
2、性处于未发状态,情处于已发状态:人的“性”,即人的品性、性格、思想观念、生理本能存于意识库中,当“思虑未萌”或“事物未至”时,没有被心灵所感知、所体验,就处于未发状态;如果“性”与来自环境中的外物刺激相感应,就会被激发起来,被心灵所感知、所体验,处于已发状态,就成为情。有时,也可能在没有任何外物刺激的情况下,品性、性格、思想观念、生理本能等方面的某些因素会自动流溢到意识流中,为心灵所感知、所体验,呈现为情。
李翱说:“情由性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复性书(上)》)(译:情是由性产生的,情不会自己凭空产生,是因为有了性才产生;性也不会独自显现,而是通过情而得到显现。)所以,要改善“情”,就需要从改变“性”入手。关于品性、性格、观念的塑造与养成,就是“存心养性”,这是自我情绪管理中的治本之举;关于情绪、情感、欲望、态度的认知、引导、控制、调适、舒缓,则是自我情绪管理中的治标之举。例如,对于怒火,当产生这种情绪时,加以控制,这是治标之举;在怒火未产生之前,通修身养性,形成容忍 、宽厚、大度的美德,有兼容并包的观念,怒火有不会产生,这就是治本之举。
- 心统情性:张载提出 “心统性情”。心有承载性与情的功能,有感知情的功能,有主宰性与情的功能。性与情存在于何处?存在于心中。心贯通未发和已发,既承载了未发的性,也承载了已发的情。朱子认为:“灵处只是心,不是性。”当“情”处于已发状态,是谁在感知情、体验情?也是心在感知,心在体验。朱子还将心视为主宰,说:“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在自我性情管理中,要发挥心的主宰作用。
4、性不可闻而情可验
“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朱子语类》卷五)人的品性、性格、思想观念,虽然不可以直接看到或听到,但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只能通过对情感、情绪、欲望、心态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推知此人的“性”是什么。“性”虽然处于未发的状态,不能说“性”是不存的,更不能说“性”是无善无恶的。否则,修身养性从何谈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天然本性是相接近的,但是由于环境的不同,由于修身养性的功夫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在人性上存在着巨大差距。
一个人具有仁的品性,面对处于危难中的人,就会有恻隐之情产生;有恻隐之情产生,才会有救助之行发生。当我们看到此人有救助的行动,可以观察到他有恻隐之情,由此我们便可以推知此人具有仁之品性。正如我们看到清澈的流水 ,就可以推知此河流的源头是清澈。
三、性情管理的价值
性情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正面性情,消除、减少或控制负面性情。性情有正面性情与负面性情之分。正面之性包括善良品性、良好性格、正确观念、健康身体。负面之性则包括邪恶品性、不良性格、错误观念、病态身体。正面之情包括正面情绪、良好感情、良好心态、适度欲望,负面之情则包括负面情绪、冷漠感情、不良心态、膨胀欲望等。佛学认为人生的六大烦恼是罪恶的来源,它们是:贪(贪婪)、嗔(怨怒)、痴(愚痴)、慢(傲慢)、疑(怀疑正道)、见(只从负面看待事物)。传统中国讲“情、理、法”,唯有合法、合理的情,才是正面之情。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
1、正面性情带来幸福,负面性情带来痛苦。痛苦或幸福主要是体验,而自我体验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性情。客观事物只有在影响到自己的性情的情况下,才对痛苦或幸福的体验发挥作用。无论自己的物质条件有多优异,如果大量妄念积压在心中,感受到的只有连绵不绝的痛苦。
2、正面性情确保心理健康,负面性情导致心理疾病。在自己的意识库中累积妄念过多过重,又显现为妄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即产生忧郁症。忧郁症状表现为持久而且高强度地出现郁闷、悲哀、愁苦、烦躁、易怒、仇恨等消极情绪;持久而且高强度出现悲观、自责、罪恶、自杀、失落等妄想幻觉;持久而且高强度出现食欲降低、睡眠障碍、体力降低、动作迟缓等生理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
3、正面性情促进身体健康,负面性情促使身体病变。身心是对应的,当人出现抑郁、紧张、多疑、抱怨、挑剔、仇恨、焦虑、绝望、自卑、猜疑、逆反、冷漠、怯懦、虚无、迷惘、寂寞、荒诞、忧愁、悲伤 、烦恼、惊恐 、愤怒、痛苦等负面性情,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心跳急速、异常出汗、消化不良、血压升高、肌肉僵硬、新陈代谢失调、头痛、失眠、疲劳等生理反应,如果负面之情出现的强度高或者持续时间长,生理的变化也会持续下去, 导致机体系统活动的紊乱,减弱人体的免疫功能,引起心脑血管、肠胃、皮肤等方面的疾病。邪念可以毒害自己的心灵,败坏自己的心灵生命。“嫉先创己,然后创人”。(《法句经》卷二)(译:嫉妒,首先伤害自己,然后伤害别人。)
即便是积极情绪,如果违背中和之道,如果强度高或持续时间长,也同样会损害身体健康。极端的情绪使脏腑气机逆乱,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不同的情志伤害不同的脏腑,即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约瑟夫•蒙塔格博士在《神经性胃病》中讲:“胃溃疡的产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你忧愁些什么。”
3、正面性情使人走向成功,而负面性情则使人走向失败。强烈的情绪反应,往往会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迫使意识集中于同情绪相关的问题上,牵引意识活动的方向,表现出本能的保护性或攻击性反应,从而使人丧失正常的思维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出现“情令智昏”、“怒令智昏”、“喜令智昏”等现象。不良的情绪通常会产生非正常的思维,如绝对化思维、走极端的思维、以偏概全的思维。孙子告诫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孙子兵法·火攻》)(译: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气愤而发起进攻。产生有利的结果,就用兵,如果不能产生有利的结果,就停止。愤怒的心情可以变为欢喜,气愤的心情可以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稻盛和夫总结了一个公式:人生成就=能力×努力×态度。这个公式意味着,其中的每一项为零时,人生即不会成功。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人的学历、能力、运气、财产,对他的成功并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积极的心态。”社会溃烂源于制度的败坏和人心的败坏。在封建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事无有不正”(《朱子文集》卷一二《己酉拟上封事》)。在民主法治时代,民之心正了,天下事才能正。
4、正面性情产生正当行为,而负面性情则产生邪恶行为、过激行为。人在极端的情绪的支配下往往产生极端行为。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他人就会成为发泄对象。“怒伤肝”,在怒气伤害自己的身体的同时,愤怒使人丧失理智,产生冲动,不计后果,铸成大错。人在情绪冲动时忍不住说不该说的绝情话,做不该做的绝情事,斗殴、杀人、纵火、报复等违法犯罪行为,甚至战争,常常在愤怒的支配下发生。心善者必有善行,心恶者必有恶行,心正者必有正行,心邪者必有邪行。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心理负担过重,常常夜不能眠,披衣观天象,忧虑天下形势变化,江山不保,患上了焦虑与多疑之症。由此产生独断专权、屠杀臣民的暴行。太子朱标不堪忍受其父滥杀无辜,抑郁而死。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正道管理学》第八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