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领导的艺术
日期:2021-06-14
查看次数:245
T 浏览字号
第五节 领导的艺术
1、深藏不露:领导者过多地显露自己,既会伤害下属,压缩下属自由发挥的空间,常常使自己陷入各种冲突之中。一直不露也不行,在能够对下属产生重要影响的情况下,还是要显露。领导者深藏不露,让人捉摸不透,处于“无形”之中,以无形应对有形。韩非子说:“君见其欲,臣将自雕琢……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主道》)领导者如果表现出欲望、意见,就可能会被下属所利用。“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道德经》第十七章)(译: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一等,人民亲近并赞美他;再次一等,人民害怕他;最次一等,人民轻侮他。”
领导者要与下属保持合理的距离。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领导者若与某些下属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通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如有的下属会凭借与领导者的关系狐假虎威,恃宠而骄;有的下属对领导者的生活习性和个性爱好了如指掌,他们就会投其所好、巧言令色,使领导者受到蒙蔽;领导者可能会厚此薄彼,很难做到一视同仁,造成组织内的不公平。法国的戴高乐说:“伟大的人物必然会与别人产生距离,因为没有威信就不能树立权威,没有与世俗的距离就不能产生威信。”①
2、相互制衡: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容忍彼此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存在,容忍不同派系存在,以便以甲制约乙,以甲派系制约乙派系,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某人或某派势力过于强大而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二是可以通过不同的个人、不同派系而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
3、刚柔相济:以刚性制度建立组织秩序,以柔性管理满足人性、人情之需要。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领导者扮演红脸,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而让另外一个人扮演白脸,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4、恩威并用:只立威没有施恩,下属就会害怕远离;只施恩而不立威,则下属于就会怠慢轻狂。领导者通过立威,以个人权威强化对下属的控制。领导者个人对下属施加恩惠,下属产生感恩报恩的行为。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梁惠王上》)李靖说:“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5、处势行道:在一个组织中必须有一个具有最高权威的领导者或领导集体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内斗和分裂之中。慎子说:“两贵不相事,两贱不相使。”(译:两个地位同样尊贵的人不可能相互事奉,两个地位同样低贱的人谁也不会听谁的使唤。)(《逸文》)荀子亦提出:“势齐则不壹”(《荀子·王制》)(译:权势相等就不能统一集中了。)若在一个组织中形成两个权力中心,则会导致组织溃散。
韩非子也说:“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译:大臣中间形成两个权力中心,形成父兄等人多强并存的格局,内部派别同外部力量勾结起来争夺权势,可能会败亡。”)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去彰显道义。“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荀子·强国》)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公孙丑下》)
6、调查研究:领导者必须在了解真实情况的条件下才能作决策;必须在认识问题的情况下寻找解决的办法;必须将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不设计假大空的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用理论去歪曲现实;将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检查真伪。不能坐在屋子里想当然,不能只听身边的人的议论,不能只听下属的汇报,要自己到现场去,到事事物物中去听、去看、去思考。如果领导者不亲自搞调查研究,而是凭着下属呈送的片面的、献媚的、错误的、捏造的报告去作决策,即使最聪明的领导者都会出现重大失误。
7、统筹兼顾:兼顾相关各方,内因外因相结合,全局和局部相结合,重点和整体相结合。“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建立的规章制度,对同一组织的所有人具有同等效力;给予具有相同贡献的人以同等的待遇,不因远近亲疏的关系而产生区别。
8、切勿折腾:领导者频繁地检查下属的工作,领导者监督控制下属的一举一动,领导者不断改变主意并且不断地下达指令,尤其是领导者用自己心中的想法强加给下属并要求下属去实现。领导者如此反复折腾,只会增加下属的负担和怨恨,降低下属的工作效率,下属通过形式主义的方式加以应付。
(链接案例:《老干妈的简易化管理》)
注释:
①胡志强编著:《领导不可不知的98个管理经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01页。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四十五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