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权力管理 >正文

第四节  无为而治

日期:2021-06-14

查看次数:252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四节  无为而治

                       陈杰思

 

在应当有为的事物上有为,在应当无为的事物上无为,这是真正的智慧。在应当有为的事物上无为,在应当无为的事物上有为,这是真正的愚蠢。抽象地讲有为、无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能回到事物当中,去分析在哪种情况下应当有为,在哪种情况下应当无为。在经历了长期战乱之后,汉高祖及他的继任者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缓田租,提倡节俭,减缓刑罚,这是“无为”。“犯我天威,虽远必诛”,汉武帝历经长达几十年的卓绝战争,彻底战胜了强悍的匈奴骑兵,这是“有为”。他们将“有为”与“无为”用到了恰当之处。

儒家素来主张积极有为,倡导“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孔子却又主张:“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其实,这两者并不是对立排斥的。在治理、管理中,“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相配合,相得益彰。如果离开“有为而治”单纯运用“无为而治”,必然就是放弃责任,无所作为,消极懈怠,结果祸乱四起。宋徽宗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曾给《老子》做过注,崇尚无为而治,在书画方面很有成就,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当了俘虏。明太祖也给《老子》做过注,崇尚无为而治,但同时他也是积极有为,造就了强盛的帝国。

“无为而治”通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精简机构: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改变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减少上对下的重压,提高效率。重重叠叠的机构造成了人与人的沟通困难,也造成了信息流通的困难。要打破内部壁垒,也要打破外部壁垒。韦尔奇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栋建筑物有墙壁和地板,墙壁分开了职务,地板则区分了层级,而我要将所有的人全都聚在一个打通的大房间里。”

2.授权分责:企业或组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将工作职责、权力划分给各个部门,划分到每个人。企业领导者如果将权力集中于一身,事必躬亲,那就非常劳累,同时也就抑制了下属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授权的同时要建立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以防止被授权者滥用职权。

3.戒除妄为: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违背客观规律,打乱事物变化的进程,不当做之事却大力去做,不可行之事却强行去做,不可为之事却勉强为之,就是“妄行”。一般人没有条件“妄行”,偶有“妄行”,也很容易招致惩罚。而统治者或管理者有关系作依托,以权力为保护,则很容易妄行。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某些官员有大量的“妄为”行为: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玩弄权术,大行欺诈,朝令夕改,言而无信;严刑峻法,制定过多过繁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使人民丧失自主性;讲排场,铺张浪费,大搞形式主义;争名利,摆威风,禁止他人提出批评意见;大兴土木,大搞面子工程;争权夺利,将他人作为工具;欲望膨胀,榨取民脂民膏,供其奢侈腐化之用;急功近利,头脑发热,急躁胡来;施加小恩小惠,却不给人民以实利。老子告诫:“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译:治理大国就像烹小鱼一样,不能反复翻炒折腾。)“妄为”就像是在烹饪小鱼时反复地翻炒,将小鱼弄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译: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能端正;我不妄动,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淳朴。)

4.“谋之于未兆,为之于未始”:在邪恶之事尚未发生之时,就能在人的心灵中进行修养工夫,存养善念,去除贪欲,这样就能将邪恶之事扼制在萌芽之中,而不是等邪恶之事出现之后,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之后,再动用各种刑法,进行审判,进行惩治。

5.“因物之性”,“因人之情”:顺应客观态势,遵循万事万物的规律,尊重人民的善良意愿,根据人民的性情,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好恶出发,去强行加以改变,将自己的想法、做法强加于人,强加于物。《淮南子•泰族训》讲,“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礼;有欲食之性,故有大飨之谊;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衰经哭踊之节。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者也。”刘邦的嫔妃薄姬,生有一子,却很少与刘邦见面,避免了吕后的迫害,后来其子立为汉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戚夫人与吕后争宠,刘邦死后,她被吕后整成人彘,结局非常悲惨。吕后势力很大,薄姬知道顺应客观态势,而戚夫人不知。

6.“自任”、“自为”:每一个人,每一种事物,都能顺其本性,顺其自然,自主地发挥其功能,不受外来力量的扭曲。一个善于驾马车的人,就是要让马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由马按自身的特性去做。在管理中,不能任意干涉,越俎代庖,完全让别人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而是让每个人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行其道。皋陶是断狱的高手,后稷是农艺的先师,若用后稷断狱,用皋陶种植,则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 (译: 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方式行事,用“不言”的方法教导别人。万物兴起时,不勉强阻止;创生万物,而不占有;有所行动,而不依靠;事业成功了,不居功自傲。)

7.建立制度: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建立完善的制度,建设优秀的文化,依靠忠诚能干的人才,建立起良好的自主管理、自主运行机制,让人们清楚制度规则并且自觉遵循,领导者就可以不必费心费力,做到“无为而治”,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不需要苦口婆心的说教,不需要个人过度的劳累。用强制性的力量约束员工,过多过严地惩罚,必然导致怨恨产生。应当用优秀文化、道德自律这样的软性力量来约束人,使人心悦诚服。

8.与民休息:平庸、好大喜功的管理者经常会制造事端,无事生非,瞎折腾,乱作为,官僚机构形成自身的利益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倾向,即: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就积极去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消极应对,与民争利,夺民之利。明朝的冯梦龙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姜太公说,天有经常运行的轨道,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常规。君主如果能够遵守休养生息的规律,天下自然就平安无事了。汉初皇帝遵从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让人民休养生息。宋初的宰相赵普每当收到士大夫之间相互揭发告短的文书,不看一眼便付之一炬,有效遏制钩心斗角的歪风。

9.遵循简明原则: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分主次、轻重、缓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合规律的作为,减少各种消耗和浪费。日本管理学者占部都美将拘泥于小事的管理者分为五种类型:1、事务员型:身导领导岗位,却喜欢插手秘书职责;2、会议型:沉迷于各种会议,认为开会能解决一既问题;3、礼仪型:喜好参加各种盛大活动,热衷于迎来送往,4、政治斗争型:热衷于权力之争、派系斗争;5、回顾型:逢人便提当年勇、沉溺于过去之辉煌。

链接案例:《玩火自焚的王莽

 现在的学术研究出现不良的两种倾向:一是不断引进、增加、创造各种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让各种名词相互重叠然后进行精确分析,对同一名词下不同的定义然后相互争论,使人们陷入复杂的语言之网中,真正的精神与事实却被遗漏了。二是越来越细化、局部化、精确化、烦琐化,变得支离破碎,丧失整体性、 混沌性、全局性。解决的办法,就是要运用“奥卡姆剃刀”。公元14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宣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主张“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这种观点被称为 “奥卡姆剃刀”。

有所为有所不为:人们每天都面对着众多的事务,但人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人缺乏自主的选择性,每天只是被动地应付各种事务,则人的智力、劳力、时间、精力就会被拉向不同的方向,不能集中于一个方向,结果终生碌碌无为。因此,人只能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作出选择,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的事务,就应当“有所为”,而不利于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的事务,就应当“有所不为”。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有利于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事务,主要的、重要的、紧迫的事务,就要“有所为”;不利于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事务,多余的、次要的、不重要的、不必要的事务,就可以“有所不为”。抓大放小,抓主放次,做自己善于做的事,不做自己不善于做的事。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是利益主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由他们去协调,政府对于不该管的事,或者管不好的事,就应当简政放权,采用“有所不为”的做法。而对于政府应当管的事,或者是政府能管好的事,就应当“有所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事就是,知道什么事情应当“有所作为”,什么事情应当“有所不为”。魏晋学者郭点评庄子时认为“樵夫有为于斧,而无为于木;船夫有为于桨,而无为于水”。

有为无为相制相成:只讲“有为”,不讲“无为”,则“有为”就会无限度膨胀。例如,面对大自然,现代文明过于强调有为,主张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已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冲突。在此情况下,就需要运用“无为”的智慧来加以纠正,敬畏自然、珍爱自然、顺应自然。在社会领域,如果出现过于强调“有为”的现象,不按社会规律办事,拔苗助长,瞎折腾,就需要运用“无为”的智慧加以纠正。在个人的生活中,如果“有为”太过,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会身心疲惫,就需要运用“无为”的智慧加以平衡,淡泊名利, 保持心灵清静,空灵超然。反过来说,如果只讲“无为”而不讲“有为”,则“无为”就演变为消极、懒惰,丧失责任心,丧失敬业精神,丧失进取精神。一个有大智慧的人,需要把握好“有为”与“无为”的度,使之处于恰当的位置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译: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在教育界,有为过多,无为缺乏。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运用“考分”这一指挥棒,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什么事情都强调要“从娃娃抓起”,给学生施加很大压力,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除教科书外生命一片空白,除了考分之外生活一片废墟,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造成体质下降、人格扭曲和道德缺失,造成教育质量的全面滑坡。

生活无为而事业有为:在生活中做到寡欲、清静、节制、俭朴,不要在生活中花费太多的精力用于吃喝玩乐,用于服装,用于化妆打扮,用于交往,用于购物,用于游戏,用于车子、房子、票子上。生活中做到了无为,才有时间、精力、财力、智力用于事业上,在事业上积极有为,创造成就。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在事业上无所作为,生活中非常“有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负累,可以避免灾祸。南北朝时期,傅昭一生不蓄门生,不结党徒,不谋私利,经历宋、齐、梁三朝,得以善终。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韩非子说:“人君无为,臣下无不为。”(《韩非子• 解老》)在现代社会中,上级就是“君”,下级就是“臣”。上级领导做到清净、寡欲、俭朴,不要盲目行动,不要与民争利,戒除扰乱的行为,减少对下级、对人民的过多干预,尊重他们,给他们自由空间,让他们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君主个人的才智有限,精力有限,故不能事无大小,都要亲力亲为,而要充分发挥臣民下属的作用。上级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要用强制的手段限制下级提出不同意见。韦尔奇说:“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发掘出一些很棒的想法,扩张它们,并且以光速般的速度将它们扩展到每一个角落。我坚信自己的工作是一手拿着水罐一手拿着化学肥料,让所有的事情变得枝繁叶茂。” 韩非主张:“独视之谓明,独听之谓聪,能独裁者,故可以为天下主。”(《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事实是,“独视”必然昏暗,“独听”必然迷惑“独裁”必然错乱。唐太宗说,隋文帝苛察而不明断,多疑而不信任臣下,事事亲自决断,大臣们懂得他的个性,虽错也不敢谏,天下这么大,岂能什么都由一个人独断?他说,我选大臣,委以重任,视其能否称职,把每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出来,就比较有把握把事情办好了。

链接案例:《子贱与巫马期

 

注释:

①刘刚著:《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2版124页。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四十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