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九节  知人善任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90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知人善任

  

题解

以才配位:占据任何职位人,都需要拥有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

以德配位:任何职位都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性格爱好等人文素质的人进入。无德者不能居于高位,否则将会向更多的人制造、传播邪恶。每个人应当先培养德与才,然后根据自己的才与德,找到相应的位,使德与才在适宜的位上得到发挥,得到发展,享受工作的快乐。

用人之长: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因为人有短处而弃之。其短处可以不用,而专用其长处,将他安置于能发挥长处的位置上。

任人唯贤:出于公心,才能在用人上保持公正、公开、公平,才能吸引真正的人才。用人出于私心,就会任人唯亲,重用小人,排斥贤才。

自知之明: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人的意识的方向通常是指向外而不是指向自身,在私利、欲望、虚荣心、自尊心的干扰之下产生护短、自以为是的心理,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或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缺点。

察人知人:从人的细微动作、表情、言语观察人,在用人的过程中观察人,在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观察人,在特殊事情或紧急状态中观察人。

  

圣贤经典

故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

【译】 千人齐心,就能获得千人的力量;万人异心各怀其志,就连一个人的作用也抵不上。

(链接案例:《比尔•盖茨重用精英》)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下》)

【译】 尊重贤才,使杰出的人物都有职位,那么,天下的人士都乐于在朝廷中任职了。

(链接案例:《用比自己强的人》)

(链接案例:《责令官员举荐人才》)

(链接案例:《 陈平述情》)

   

 

 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若求备于一人,则世无可用之才矣。(《读书录》卷二)

【译】 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如果只想求取一个完人,那么世上就没有一个有用之人了。

 (链接案例:《以貌取人》)  

(链接案例:《刘邦用人之道》)

(链接案例:《子思荐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译】 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链接案例:《鲍叔牙举贤》)  

(链接案例:《齐威王察人》)

(链接案例:《张汤隐情》)

(链接案例:《曾国藩观人》)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吕氏春秋•功名》)

【译】 泉水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鸟儿就会飞向那里;丛草茂密,禽兽就会迁徙到那里;人主贤明,天下豪杰就会投奔归顺于他。

(链接案例:《亨利•福特与艾柯卡》)

 

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 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译】 道德,是才能的统帅。……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才能很强但德行不足,以至于灭亡者,很多啊!

 (链接案例:《管仲识人》)

    

臣闻忠臣不和,和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

【译】 我听说忠臣不善迎合,善于迎合的臣子不忠。履正奉公乃是臣子的节操。如果上下雷同附和,将不是陛下您的福分。

(链接案例:《重用唱反调的人才》)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

【译】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崇高地位。如果道德低下的人处于崇高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链接案例:《用比自己强的人》)

(链接案例:《王安石任用吕惠卿》)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荀子•君道》)

【译】 按照品德的高低排定等级,衡量才能的大小来授予职位,从而使人才都能够担负起合适的工作而各得其宜。

(链接案例:《汉武帝朝臣》)

(链接案例:《林肯用人》)

(链接案例:《公孙龙用人所长》)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韩愈《东雅堂昌黎集注》卷十九)

【译】 古代所讲的大公无私的人,他们的取舍、进用、斥退,不是根据亲疏远近的关系,而是看这个人是否适当。

(链接案例:《曾国藩用人》)

(链接案例:《张元济不搞裙带关系》)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七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张晓宝:“知人善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智慧的管理理念,它深刻体现了古代先贤对于人才重视与合理运用的高超艺术。这一理念强调领导者应具备洞察人心的慧眼,能够准确识别人才的特长与潜能,进而将其安排在最适合的位置上,使人才得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商贾经营,都讲究“用人之道,贵在知人”,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品德修养的衡量。知人善任,既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人文关怀,是历代成功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段素卿:知人善任:案例《鲍叔牙举贤》中鲍叔牙有自知之明力荐管仲为宰相;齐桓公重用曾经的敌人需要宽广的胸怀;《齐威王察人》中齐威王考察一个人,主要是看他做了什么,不看他说了什么,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林肯用人》中林肯经过仔细挑选,不顾大家的反对重用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最终改变局面,格兰特的任命也是南北战争的转折…… 《管仲识人》中齐桓公不顾管仲临死前的叮嘱,任用三个品质低劣的人,最终在宫中做乱,齐桓公惨死…… 通过看二十多个古今中外 知人善任的正反案例,不由得 对优秀的人心生敬佩,对品质恶劣的人心生畏惧。以前总觉得书本里的英雄伟人离自已很远,通过近期大家共同的背诵经典和每天点点滴滴的学习,渐渐的感到圣贤的足迹是可以沿着走的,前提昰自已是否有圣贤的那颗心。山西毓德学堂 义工

毛勇:第九节 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善任, 就是要善于辨别人的品德和才能,合理地委以胜任的职务。知人善任是历代帝王安邦治国的要窍。“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战国策》) 贤才之得失关系到天下之兴亡,这是数千年历史的经验教训。那么, 如何做到知人善任呢感召之法:《吕氏春秋•功名》曰:“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要想贤能之人都能为我所用。那么人主,也就是管理者自身要修身正心,以德服人。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就都是告诉我们自己修养德行,并以德感召贤能之人,“故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进而以德感召天下。知人之术:老子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管理者要先知人之后才能善任,要能辨其正邪,察其所长,知人所欲。《资治通鉴》中:“忠臣不和,和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小人一般善于伪装,巧言令色。而君子和人不同,绝不盲目附和,敢于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这就需要管理者要有明辨是非能力和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 从其细微动作、表情、言语、行为中观察他,从其为人处事或紧急状态中观察他,并进一步观察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做到知其德,知其才,知其欲,才可能用其长而舍其短。善任之道:知人不易, 善任更为不易。首先要做到任人为贤。贤者, 一般是指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退而求其次,也一定任用有德行的人。“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 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如果任用一个道德低下的人无德之人,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其次要做到量能而用。才有长短, 德有高卑, 所谓贤能之士, 也并非十全十美。《荀子•君道》认为:“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意思是按照品德的高低排定等级,衡量才能的大小来授予职位,从而使人才都能够担负起合适的工作而各得其宜。最后还要避免任人为亲。不看德行才能,凭借自己权术,唯亲是举,任用亲信,这是管理之大忌。唐朝韩愈说:“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 意思是对人才的取舍一定要做到大公无私的,不是看亲疏远近的关系,而是看这个人是否适当。只有做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才会得到“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的结果。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