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修学有道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797
T 浏览字号
第八节 修学有道
〖题解〗
国家要成为学习型国家,社会要成为学习型社会,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个人要成为学习型个人。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确立以下八项原则:诚敬、理解、体悟、集萃、诵记、涵养、信仰、 力行。 1、诚敬:以真诚之心和恭敬之心面对孔子及历代圣贤,面对经典,才会虚心接受圣贤的教导,并且达致信仰、力行。2、 理解: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字的音、形、义,这是对经典语句的最低限度的理解。此后,随着经典背记量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丰富,方能逐步从浅度理解过渡到深度理解。3、体证:不仅仅用大脑去理解,还要用心灵去体证。在学习“仁”时体证到爱心、同情心,学习“义”时体证到正义感,学习“礼”时体证到恭敬心,学习“智”时保持冷静心态,学习“信”保持真诚心,学习“忠”时保持忠诚心、敬业心,学习“孝”时保持感恩心,学习“廉”时有知耻心,学习“毅”时有无畏心、精进心,学习“和”时有平静心。 4、集萃:用寻找精华的态度去面对经典,才能找到经典中的精华,而对糟粕部分则采取悬置的办法。弘扬了精华,糟粕自然消退,正如在一间房屋里,点燃光明,才能驱逐黑暗。 5、诵记:诵记包括诵读与背记两方面。背记让经典进入自己的大脑与心灵之中,随时调用。当背记了大量经典语句之后,每面对一句经典语句时,与此相关的经典语句就会浮现在脑海里,对此句经典就能得到深刻与全面的理解。6、涵养:人格与心灵的成长,正像一棵大树的成长需要每天吸取阳光、营养、水分、空气一样,也需要每天吸取各种精神元素,如情绪、经验、词语、印象、信息、事物等。在国学文化体系中,每天吸取的是良性的精神元素,人格与心灵就会得到健康成长。7、信仰:通过礼乐教化,创立与经典相应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模式,将经典所阐述的思想转化为信仰。8、 力行:王阳明主张“事上磨炼”,就是在实际的生活与工作的过程中进行身心修养,接受现实生活的磨炼,才能培养出践行力、执行力。
〖圣贤经典〗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译】 善于学习的人会借助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译】 广博学习又能志向专一,恳切地向别人请教又勤于思考当前的问题。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二程文集》卷上)
【译】 学习贵在精专,而不以泛泛而学为可贵。
(链接案例:《纪昌学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 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大学问》)
【译】 心的本体,本来是正的,因为意念产生然后才有不正。所以要端正人心,必须就在他欲念产生之处纠正他。凡是有一个善的念头萌生,喜好它真的就如同喜好美色一样;凡是有一个恶的念头产生,厌恶它真的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一样,那么意念就无不是真诚的,心就得以端正了。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宋]朱熹《朱子读书法》卷一)
【译】 读书的方法,最好是循序渐进,达到精微之处。
(链接案例:《孔子学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译】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但都没有益处,还不如学习。(尝:曾经。)
(链接案例:《吕蒙读书》)
(链接案例:《江郎才尽》)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译】 虽然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然有高深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奥妙。所以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不足;通过教,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反求于自己;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然后能够自强。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旨:味美。困:困惑。)
(链接案例:《帝王勤学》)
(链接案例:《宋太宗好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链接案例:《子路听教》)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
【译】 总的说来,看书首先必须熟读,使书中的话就像从自己口中说出的一样。然后进行细致认真的思考,使书中的意思都好像是出于自己的心中,这样就可以说有收获了。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卷六)
【译】 不忘记前面发生的事情,可以将其作为将来所做事情的老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红楼梦》)
【译】 明了世间事务,那就是学问;做人干练而通达,那就是文章。
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宋]程颐、程颢《近思录·为学》)
【译】 现在研读经书的人很多,但是像买椟还珠那样的毛病,人人都有。经书,是用来记载大道的。诵读了经书的文辞,理解了字句含义,却没有悟到其中的大道,那就变成无用的糟粕了。(椟[dú]:藏物的柜、匣。诂[gǔ]:用今语解释古语或方言。)
(链接案例:《李颙行道》)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宋]悟明禅师《联灯会要·道本禅明》)
【译】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一分智慧。
学博而后为约,事历而后知要。([明]王廷相《慎言•见闻》)
【译】 学习广博,然后才能得到要领;亲历事情,然后才知道其本质。(约:要领,要点。要:本质。)
(链接案例:《卢思道精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说邪》卷七十一《训学齐规》)
【译】 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链接案例:《弈秋教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们的缺点在自己身上也有,就要加以改正。”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菜根谭》)
【译】 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立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砥[dǐ]:细的磨刀石。鸩[zhèn]:毒鸟。)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译】 君子的学习,贵在专一,专一就能明白,明白就能取得成功。
(链接案例:《学贵专一》)
(链接案例:《乐羊子博学》)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