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自我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管理 > 自我健康管理 >正文

第二节  养生之道(上)

日期:2021-06-12

查看次数:252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二节  养生之道(上)

                                      陈杰思

一、环境养生

营造有利于生命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或者在现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根据生命健康的需要采取趋利避害的方法。自然环境已经受到污染和破坏,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严重,有毒食品、垃圾食品泛滥,农药残留物超标,这些致病的因素,就需要主动回避。在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恶化,社会风气恶化,精神压力增大,社会环境的刺激可以导致精神情志失调、脏腑气血逆乱,对人的精神健康造成危害,也需要采取有效应对之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气候物产、生活风俗不同,不同的职业,工作环境也不同,所产生的健康问题也不相同,如夏暑户外劳作者易犯中暑冬季野外工作者易得冻疮渔民水上工作易感湿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采取相应的养生方式。

 

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荀悦《申鉴•俗嫌》)

【译】有仁德的人内不损伤心性,外不危害他物,上不违反天道,下不违背人伦,以中正之道立身处世,形体和精神协调一致,所以灾祸的征兆不会出现,美好嘉祥的东西汇集于其身,这是获得长寿的方法。(休:美好。嘉:美善。)

 

二、中和养生

中和之道养生,做到形与神、阴与阳、动与静、劳与逸、乐与悲、刚与柔等各对范畴的和谐统一。如果人体中的阴阳二气平衡遭到了破坏,就会出现偏盛和偏衰。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养生需要调和阴阳。医师运用药物和其他治疗方式,“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帮助患者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提出了“中和养生观”,劝人不要“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因为“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

 

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前汉书》卷五十八)

【译】因此,人心和顺,气息就和顺;气息和顺,身体就和顺,身体和顺,声音和顺;声音和顺,天地之间的和气就随之相应。

 

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欲恶度理,动静顺性命,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

【译】在气味和口味方面选取优秀的,在居住方面选取平和的,在劳动和休息方面选择中和的,寒与暖保持适宜,饥与饱保持平衡。喜好与厌恶要合乎情理,动与静要顺从本性,喜和怒要达到中和,忧虑与惧怕要返回到正途上。这就是中和之道存在于自身,就叫得到天地安泰。得到天地安泰的人,他的寿命得到延长;得不到天地安泰的人,他的生命损伤而且短命。

 

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张介宾《景岳全书》

【译】凡是生病有体虚症人,用补的办法使之平衡;有滞而不通症状的人,用疏通运行的办法使之平衡;有寒症的人,用温的药物使之平衡;有热症的人,用凉的药物使之平衡。

 

 

三、顺应自然

按天人合一的理念,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人应当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地域的不同、水质土壤的区别、四季的变迁采用不同的作息、饮食方法,趋利避害,就可以益寿延年《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要求人们因循四时气候、自然环境和天地节律。人的最佳生活状态,就是与道合一的状态,就是符合自然的状态。《灵枢·本神》中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董仲舒主张:“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人的行为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不可妄加改变。人的行为要量力而行,不能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彭祖摄生养性论》说:“才所不至而极思之,则志伤也;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也;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人工培植的反季节的蔬菜水果,禀受天地之气较少,长久地食用不利于养生。

人体的气场与天地的气场相通,人的生活作息要遵循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因天时而调血气”《内经》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结合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调节人体气血《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四季养生法”春夏秋冬阴阳的变化与人体五脏的功能也是相互联系的。《素问·六节藏论》中说: “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肺者,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性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主张,春夏保养体内的阳气, 防止阳气发泄过多秋冬保养体内阴气, 防止阴精耗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道: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中医所言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对人造成侵害,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万物复苏,人体易为春风所带寒邪所伤,养生者应当避风防寒;夏天阳气最盛,暑盛、湿重,养生者应当消暑、化湿;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者应当防秋气燥;冬季草木凋零,阴气盛,养生者防止严寒侵袭。

人可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节情志春季阳气上升,大自然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季对应肝胆,肝主疏泄,人应当在精神上焕发生机抒发情绪夏季植物开花结果,人应当保持精神饱满活力充沛之态。秋季万物成熟,肃杀之气象,人应当保持精神宁静和,需防悲伤忧郁冬季万物闭藏,人则应当使神志藏于内,安静自若,冷静处事

起居有常:是指人应当有固定的生活规律与工作规律,而且与自然运行规律相一致。固定的规律可以使人体大脑皮层的调节形成有节奏的条件反射系统手机的使用、网络的运用、交往的繁多、工作的繁重等都会破坏生活规律。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译:阴阳与四季变化,贯穿着万物的运行过程,是生与死的根本。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发生灾难,遵循这个规律就不会得病,这就是得道。)

 

四、动静平衡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止,更在于动静平衡。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动得过多,耗费体能;动得太少,体能衰退。人的身体保持健康,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一个动静的平衡点。

朱子曰:“一动一静,无时不养。”动极复静,静极复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宜,不可偏废。“动以养身,静以养心”。身体健康,需要有一定的运动来维持。东汉时代,华佗倡导锻炼强身防病,模拟五种动物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立了“五禽戏”。但是,运动过量了,就需要休息,需要静养。

静坐之时,虽然身体表面处于静止状态,心灵并非处于绝对的静止状态,通过调心、调息、调气,使身内的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通过意守、调息,从而引导气血周流全身。

春夏养阳,白天养阳,可以大量运动秋冬养阴,夜晚养阴不适宜大量运动

劳而不倦劳逸都不能“太过”或“ 不及”正常的脑力劳动可促使智力发达正常的体力劳动可使肌肤筋骨强健养生需要需要运动,但要适度,以长期“不倦”为度。贪图安逸不爱劳动不爱运动,筋骨不坚身体素质下降,抗病功能低下。长期的精神疲和身都将导致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伤神,对健康造成危害。当事业做得越大,财富越积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欲望越来越强烈,劳累越来越重,而人的身体已过青年时代,向着中老年转变,体质越来越弱,有的人就会累病、累垮、累死。

度的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可使气血畅达经络疏通脏腑调和饮食易化,促进机体生化功能旺盛;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还可以使主管情绪的右半脑兴奋,使人心情愉快,降低紧张、焦虑、抑郁、愤怒慌乱等不良情绪。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气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尽数篇》

译:流水不,户枢不会生虫,这是因为它们在不停地运动,人的身体与身体的如此。形体不动,精气就不流通;精气不流通,气机就郁结。)

 

 

 

五、饮食有节

身体的毒素有外来之毒细菌、病毒、农药、化肥、药物、大气污染、水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电磁波污染、噪音污染等),也有内生之毒指机体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而产生的 。养生保健,就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手段

1.五味平和,切忌过偏:人的健康取决于其阴阳五气的调和平衡饮食要发挥调和阴阳五行的功能。慎用甘温之品,夏季慎用辛热之品,秋季苦燥之物,冬季忌食生冷寒凉及滑利之物气味可分为酸、甘、苦、辛、咸,肝属木喜酸而恶辛、心属火喜苦而恶咸、脾属土喜甘而恶酸、肺属金喜辛而恶苦、肾属水喜咸而恶苦甘。酸入肝,过酸则伤肝;苦入心,过苦则伤心;甘入脾,过甘则伤脾;辛入肺,过辛则伤肺;咸入肾,过咸则伤肾。

2.食物多样,营养均衡:饮食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持身体的健康,而不仅仅是满足口欲。《益龄单》中曾言:“宜淡食,食淡精神爽,五味多食则损五脏”平时饮食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或生冷硬的食物“口中吃得清和味,肠腹无碍神脑明”。要做到厚薄有节肥甘厚腻之品易致人生内热,产生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不宜多食。饮食过于清淡易致气血不足,使五脏失养。注意食物干净、无毒,不能食用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过多的食物,不能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吸烟,少饮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过量饮酒会引起肝病、胰腺疾病、脑部和心脏损害

3.咸淡有味,好恶平等:各种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不能产生高下之,而以平等的心态待之。要因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季节气候特点而选择食物。身体阴虚者常常会心烦、失眠、多梦、盗汗等,就应当补阴降火多吃点龟、鳖、墨鱼等补阴之品;身体阳虚者,常常会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就应当回阳祛寒多吃些狗肉、羊肉等温热之品

4.食之有节,定时定量:身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有一个限度,达不到此限度,就造成营养不良;超过此限度,又形成堆积在身上的垃圾。自然环境对人的承受有限,人如果取之过度,造成对自然的破坏。孔子曾经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在人欲膨胀的情况下,感到饱时其实已经过量了,所以主张“吃饭八分饱”。清末张之洞有句名言:“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去病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说道: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常令如饱中饥,饥中饱。”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二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