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自我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管理 > 自我健康管理 >正文

第三节  养生之道(下)

日期:2021-06-12

查看次数:287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三节  养生之道(下)

                                      陈杰思

 

 

六、虚静养生

以虚静之法对治精神疲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虚静是指心灵保持空虚宁静的状态,是平和安宁的心境。让心灵像明镜一般,时时拂去心灵之镜上的尘埃。焦虑、杂念、邪念、仇恨、嫉妒、恐惧、创伤性记忆等都是需要拂去的心尘。《黄帝内经》认为极端的情绪对人的身体产生有害影响,并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以情胜情”的治疗原则:“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长时间的极端情绪会导致阴阳失调,气机紊乱,产生失眠、多梦、头痛、食欲减退、头发脱落、皮毛枯槁、血压升高、心脏病加重、神经系统紊乱等身体变化。清人曹庭栋曾在《老老恒言•戒怒》篇中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是以伤我身。”据德国医学家马迪雪克等研究报告表明,心脏病、中风、癌症等均与患者的易怒好争等心理息息相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类70%的疾病都与人的精神状态异常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人必须在致虚守静的状态中才能实现与道合一,提升生命境界。唐代道士吴筠在他的养生著作《形神可固论》中说:“主人安静,神则居之;躁动,神则去之。神去,则身死者矣。”道家提出“致虚守静”、“心斋”、“坐忘”等修炼方法。全真七子之一的马丹阳告诫门徒说:“常清,常净,不起纤毫尘念,则方是修行……但自澄心遣欲,万缘不起染,便是道也。

在运用电脑时,使用一段时间,就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文件。往往是过一段时间,就要做一次清理,将垃圾文件放到回收站,加以清除。但是,人脑已经用了十多年,甚至是几十年了,但我们从来没有将人脑中的垃圾文件进行过一次全面的清理。运用“虚静”之法,运用“坐忘”之法,长久地不去唤起大脑或心灵中的垃圾文件,这些垃圾文件就会退居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渐渐退出,从而释放出心灵的空间。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译】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保持淡泊、清净、虚无,真气顺畅运行;在内心守持健康的精神,疾病何从发生?(恬[tián]:安静,安然,坦然。)

 

 

七、以德养生

道是养生的根本,道家主张“以道养生”,人不能直观地看见道,但是,道存在于人心之中即为德,所以,人通过修德而体证道。所以,儒家主张“以德养生”,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董仲舒主张“义以养心”,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译:人的本性善良,内外百病都不会产生,祸乱灾害也不会发生。) 

仁者不忧”,仁者心中坦荡,道德是滋养心灵最好的精神营养,高尚的道德生活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人常保愉悦,高尚的道德行为让人感到快乐。“忠孝,大道之本也,是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不务本而修炼者,若太匠无材,纵巧何?”(《净明忠孝全书》)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善恶报应观,有德之人必有福报,健康长寿就是福报之一。

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 有德之人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人与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在冷漠仇恨的环境中,自己的身心都会受到伤害。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

【译】仁德之人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他们向外没有贪欲而且内心保持清静,心地平和而没有失去中正,获取天地之精华,用来滋养自己的身体。

 

少私寡欲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这种现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私心重,欲望强,私利多,沉溺于声色感官享受,就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很大的负累,身心受到伤害,“心受制于奢玩,情浊乱于波荡”,这就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人,强烈的物质欲望导致内心极大焦虑,甚至推动人走上犯罪道路。许多人花费大量的金钱,购置名牌衣服,购置名车豪宅,使用高级化妆品,使用昂贵物品,这一切都用于“养形”,而对于养心、养神、养气,则置之不顾!减轻生命的负累,只能是按老子所讲的“少私寡欲”, 去除奢华,节制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私心,简化自己的生活,“守简”、“守易”,过一种朴素简单、恬淡宁静的生活。“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

“资本的逻辑”则是推动人类生活朝着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资本要不断增值,就需要制造丰富多样的产品,并通过广告、时尚、舆论去煽动人的消费欲望。“少私寡欲”就需要人从“资本的逻辑”中挣脱出来。

 

“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内经》

 

九、调养正炁

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藏于五脏。肾主藏精,故需注重保养肾精。养气就是保养元气、培养正气、调畅气机。保养元气就是顺应四时变化,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并以饮食营养以培补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说“配义与道”,正念、善念、善行可以感应正炁、吸纳正炁。人的身心活动会影响到血气的运行,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人体存在着一个小炁场,宇宙空间存在着大炁场。宇宙大炁场对人体小炁场存在着生、克、制(制约)、化(化解)作用。人体五脏对应五行、五色、五方,并且同五大行星发生炁场感应。肝脏属木,色青,居东方,与木星感应;肺脏属金,色白,居西方,与金星感应;脾脏属土,色黄,居中央,与土星感应;肾脏属水,色黑,居北方,与水星感应。

既然情志能够引起脏腑精气的变化、气血运行的失调,可利用情志间的相互克制来调整气机。《内 经》有 “悲 胜 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悲”等理论怒能使气血上逆而消散其郁结怒能改变气血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怒可制思与恐

(链接案例:《范进中举》

 

 

十、形神共养  

人的生命由形与神构成,两者相互依存而构成统一的生命体。人之“形”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经脉肉皮骨等。人之“神”包括元神与识神,识神就是指精神、思维、意志、情感所以,人的健康就包括了人之“形”的健康和人之“神”的健康,也就是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健康。

形与神相统一,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所以养生之道需要形神兼养“神”依托身体而存在,“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但“神”可又以统驭精,调控生命过程“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绮石《理虚元鉴》

人的心灵活动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愉快的心情健康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宁静祥和的心境,可以使气血调达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活动处于激活均衡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协调一致使人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时间持续存在的负面情绪或极端情绪,引起气机的紊乱,降低或破坏某种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内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焦虑、怨恨、忧郁、悲伤、紧张、愤怒等消极情绪如果出现的强度大,或者经常反复出现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会造成机体出现植物性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现象,从而产生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好的音乐谓“德音”,可以冶情养性。孔子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靡靡之音也可以损伤人的心志。《吕氏春秋·孟春》:“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养神的根本法则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清代梁章钜在《退庵随笔·摄生》中也说道: “过怒过哀足以害生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二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