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劝阻唐太宗放弃泰山封禅》
日期:2021-08-30
查看次数:649
T 浏览字号
唐太宗李世民是在我国历史上可以排进前三位的有道明君,在他的统治时期,中国空前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这段时期也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之为“贞观之治”。
唐朝贞观年间的谏议大夫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唐太宗能取得如此的历史功绩,跟魏征不断在他身边提出那些有建设性的意见有很大关系。魏征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臣,还被唐太宗封为郑国公,也得益于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如果换成是隋炀帝那样的暴君,魏征恐怕早就被罢官杀头了。因此可以说,李世民和魏征这一对君臣一个敢于直谏,一个善于纳谏,两人相得益彰,被后世传为美谈。
贞观四年,大唐土地上风调雨顺,全国各地的百姓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当中。因此,许多大臣就上书请求李世民在泰山顶上封禅,以表彰自己的功劳。李世民也认为自己既是开国皇帝,而且还把国家治理得不错,便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但是,魏征不同意。
魏征扫了皇帝的兴,皇帝当然很不高兴,便质问魏征:“这么多大臣都同意封禅,为什么唯独你反对?难道我的功还不够高,德还不够深吗?国家还没有安定,四方还没有臣服吗?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都在泰山上封禅,难道我比不上他们吗?”
魏征不管皇帝高不高兴,他只认道理。于是他从容地回答:“皇上功业虽高,但是百姓受到的恩惠却不够多;您的德行虽深厚,但恩泽还没有及于所有的人;当今天下虽已太平,但仍是百废待举,国库并不十分充裕;粮食虽然丰收,但百姓家里还是没有多少存粮,仅仅只能吃饱肚子而已。才做到这个程度,怎么能向天地报告功业呢?再说封禅是大事,四邻各国酋长都得随从庆贺,这样一来,耗资巨大,对百姓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帮助。更何况伊、洛(河南中原地带)以东地区至今十分荒凉,这不等于向四方各国展示虚弱,滋生其图谋中原之心吗?’
魏征这番话说得很不客气,把唐太宗问得哑口无言。但是,尽管心里不太舒服,他还是采纳了魏征的忠言,取消了去泰山封禅的计划。如果说要给全天下的领导找一个榜样的话,那么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事事通达,一个人的思虑再周密,也不可能想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是,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只要领导者能够广开言路,择其善者而从之,就能够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做出最恰当的决策,采取最适合的管理办法。
(选自何菲鹏编著:《中国式商道:老子商学院+孙子商学院大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14至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