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激励管理 >正文

第二节  需求的十个层次

日期:2021-06-13

查看次数:234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二节  需求的十个层次

                                   陈杰思

 

如何留住人才?这就是人才管理的目标就是“安人”,就是安身立命,既有身安,也有心安。《管子·牧民》篇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结合中华文化进行扩充就形成需求十层次论。以下,我们将说明管理者如何满足员工的十层次需求,达到“安人”之效。

1、生理需求:生理的需要是指衣、食、住、行等需要。员工及其家人衣、食、住、行及身体健康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些需要,就应当给员工一定的报酬。企业的报酬和福利应当有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支付给员工的报酬低于同行业、同地区的平均水平,则会造成员工的不满,导致员工的大量流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说:“认为工资低廉就可以生产低廉的产品,那是从前企业家的陈腐想法。只有优良的工人,才能制造优良的汽车;有优厚的待遇,才能有优良的工人。”松下幸之助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员工来到企业首先是为了自己,员工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客观上也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企业要关注员工的健康状况,有健康的体魄才会有高效率的工作。生理需求是基础性需求,在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放弃或压制其他方面的需求;但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就需要在其他方面得到满足。  

2、安全需求:需要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各种威胁。在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设施、安全措施给员工以充分地保障;人身安全不受到犯罪活动、恐怖活动、压迫的威胁;社会稳定、生活稳定,心中没有恐慌。

3、归属感及爱的需求: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从而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员工需要有对祖国的归属感、对民族的归属感、对宗教的归属感、对组织的归属感、对家庭的归属感,如果受到排斥而产生孤独、寂寞,就缺失了归属感。由于人性本善,所以,爱与被爱都是符合人性的,也可以满足人性的需要。爱的缺失,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将企业营造成为大家庭,视员工为家人,或者将企业营造为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视员工为合伙人,员工就会有归属感。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说:“你要发挥人的作用,就应该把他们融为一家,对待他们像对待受尊敬的家人一样。”海尔集团张瑞敏说:“要让员工心里有企业,企业就必须时时惦记着员工;要让员工爱企业,企业首先要爱员工。”在员工过生日时表达祝贺,在员工生病时要亲自去探望,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状况,等等,这些都是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员工的关爱。

链接案例:《海底捞把员工当家人

链接案例:《刘邦的亲和力

(链接案例:刘备用人之道

  • 尊敬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在企业中,尊重是通过以礼相待,通过认可、肯定、赞扬、奖励的方式体现出来,通过企业中形成温馨的气氛,让员工真实地感受到。尊重员工的人格,尊重员工的权利,尊重员工的隐私,在每个重要的节日问候员工,在员工生日表示慰问,避免一切形式的歧视。管理者对下属付出真心和真,就会得到下属的拥戴。若无尊重,则会造成失落、自卑、怨恨、苦闷等消极情绪。

(链接案例:中山国国君危难得助

(链接案例: 红军长征中的患难真情

 

5、自我实现的需求: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希望在工作上有所建树,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企业应当成为员工成长的平台,要让员工站在企业这个平台上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自我实现最高的境界,就是像稻盛和夫那样,净化自己的灵魂,突破身体的限制,让自己的生命在其他宇宙空间找到更好的归宿。

(链接案例: IBM礼聘郭士纳

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分以下步骤:1企业评估员工的现状,员工对自己进行评估。2、分析企业现状及社会环境。3分析员工所面临的机会。4结合公司的目标来确定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5制定行动方案。6在方案实施的过程进行评估、反馈、改进。

(链接案例:惠普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6、道义的需要:由人性本善而产生对于道义的需要。

7、责任的需要:为他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需要,儒家的忠与孝就是属于责任的需要。

8、健康舒适的需要:保持身体处于健康、舒适的状态,注重养生。企业提供舒适的工作条件,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消除工作条件恶劣给员工带来的压力。但只能适当地满足员工的舒适需要,应当通过绩效考核、竞争机制、发展规划给员工制造一定的压力,以免员工懒散成性,不思进取。

9、愉快舒畅的需要:保持心情的愉快、宁静、祥和、舒畅,还有审美的需要。管理者设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创造令人愉快的文化环境。管理者对员工有亲和力,以平等、公正、友好、尊重的方式对待员工,把员工的疾苦放在心上,认真听取员工的谏言,就会给员工带来精神愉快。管理者为员工设计的工作内容不能过于单调、枯燥,而是要多样化,让员工在工作中发挥自主性,尽量将一项完整的工作交给一名员工去负责,让员工及时看到自己的工作成就,及时收到肯定其成绩的信息反馈。

(链接案例:富士康员工跳楼

10、终极关怀的需要:终极关怀是人们希望突破生命有限,追求生命的永恒,或者追求在另一个世界的安乐幸福。张岱年先生指出,古今中外的终极关怀有三种类型:1、皈依造物主的终极关怀;2、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3、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世界各大宗教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的终极关怀的需要。儒家的“三不朽”之论,提供了实现生命价值永恒的路径。

孔子说:“安无倾”。如果一个国家满足人民的多层次的需求,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有幸福感、尊严感,就会充满足活力。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在企业中得到这多层次需求的满足,做到了“安”,则员工忠诚于企业,认真工作,努力发展,挖掘自身的潜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做不到“安”,则人心浮动、不思进取、相互推诿、懒惰、懈怠,乃至跳槽。

孔子认为行政管理要达到最佳状态就是“近者悦,远者来。”识别人才、争夺人才、留住人才,这是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企业要留住人才,就需要全面满足员工层次的需要。对于真正的人才,如果不能满足他们全方位的需要,他们就会潇洒地走开。金钱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但仅仅有竞争力的薪酬是不够的,人才需要有安全、优良的工作环境,人才需要公司有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和使命,人才需要有令人鼓舞的领导方式,需要在“任人唯贤”的环境中受到尊重和重用,人才需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得到持续的锻炼和培养,需要不断发展的空间。

企业可以同员工签订《培训服务协议书》,规定员工接受某类培训之后在本企业中的最低服务年限,如服务期未满就离职,员工应补偿企业已经支付的相关培训费用。

按照儒家“修己安人”的管理模式,如果能够正当地满足以上种种需要,就达到了“安人”的目的。

 

分析:

  • 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但由于人的欲望的膨胀,对生理需要的需足只能是适度满足,而不能是无限度地满足。孔子认可人们追求符合“义”的利,孟子则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说明生理需要的重要性。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金钱就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当生理需要得到适当满足的时候,其他的需要才会显露出来。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士为知己者死”,就是尊重的需要压倒了生理的需要。邓小平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在农村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很好的成效,就是因为这种制度通过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产生巨大的激励效果。
  • 从第种需要到第种需要,并不存在着层级递进关系,并不是前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进入到下一层次需要的满足。
  • 从现实的情况看,并非人人都具有这十种需要,例如,心内残酷的人就缺乏爱他人的需要,自卑者就需缺自尊的需要,没有责任感的人就缺乏责任的需要。

3、凡是提供满足十种需要之物,都会产生激励的作用;凡是对满足这十种需要之物的剥夺,都会产生惩罚的作用。在一定时期,那些表现最强烈、感觉最迫切的需要,才能引发人的动机。当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给予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就能产生激励的作用。原来迫切的需要,在得到满足之时,需要的迫切性也随之消除,个体将在当下不再受到满足种需求之物的激励。

4、不同的人,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以上各个方面的需要的程度不同。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可能更多地要求满足其生理需要,君子则更多地要求满足其精神需要。对于无神论者来说,终极关怀的需要就很微弱。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更迫切的需要。对于经济压力较大的人,生理需要就是最迫切的需要。对一个人有效的激励方式,可能对另外一个人毫无用处。

5、人有正当的需要和不正当的需要之分。满足人的正当需要所产生的激励效果,可能有助于组织的正当目标之实现,但是,满足人的不正当需要所产生的激励效果,可能有损于组织的正当目标之实现。

6、对人进行道德教化,其目的就是将人的需要复归于正,在此前提下,才能围绕着正当目标进行激励。也就是说,先将正当的、良善的需求置入人的内心,然后再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正当之物、良善之事,从而产生激励作用。

7、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端,从而也会产生善的需要与恶的需要。满足善的需要而产生的激励,有助于实现组织的善的目标;满足恶的需要而产生的激励,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恶的目标。

麦格雷戈因提出两种关于人性的假设: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责任,所以,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方式,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Y理论认为的本性就是喜欢工作,能够自我控制,主动承担责任,所以,可以通过信任、启发、诱导的方式,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在现实中,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针对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注释:

唐华山编著:《商界领袖管理语录大全集》,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月第1113页。

易发久著:《领袖的风采——企业家从优秀到卓越的9重洗礼》,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第79页。

唐华山编著:《商界领袖管理语录大全集》,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111页。

④胡志强编著:《领导不可不知的98个管理经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139页。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四十一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