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义理管理 >正文

第五节  企业义理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之一

日期:2021-06-13

查看次数:192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五节  企业义理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之一

 

                                                陈杰思

 

一、建立惩恶赏善的机制

 

中华文化本有善恶报应之观念,《周易·坤卦》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儒家还有“德福一致”的理念,《尚书·洪范》中有五福”(五种幸福)、“六极”(六种不幸)的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好德”是“五福”之一,“恶”是六极”之一。儒家认为,善恶报应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所致在个人身上得到报应,也会在自己的家人及子孙后代身上得到报应。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善恶报应通常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而在人类历史上,现实中常常出现好人得不到好报、恶人得不到恶报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个问题?于是有因果报应之论。佛家认为人有灵魂,人的灵魂经历前世今生后世三世,今世的遭遇是前世种下的“因”所结的“果”,今世的行为又是来世遭遇的“因”,善因得到善果,种恶因得到恶果报应的方式有三种:现报、生报、后报。在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之下,传统中国人民“深信因果”,结合“人在做、天在看”,“抬头三尺有神明”等理念,因果报应论成为传统中国人道德信仰的核心支柱。

健康的社会中应当形成现世报的机制,在企业内部也应当形成现世报而且是短期就得到报应的机制。在社会中建立惩恶赏善的机制,讲道德的企业获得利益,受到奖赏;无道的企业损失利益,受到处罚。如果这样,讲道德的企业才会越来越多。市场既有“无形之手”,每个人都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还有“隐形之眼”,时刻都在监视着市场中的每一个人没有人愿意购买价格高、质量差的产品或服务没有人愿意再次上当受骗。假若一个企业违背市场规则“不道德”的方式去牟利,最终轻则驱逐出市场,重则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假若一个企业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利益他人,为他人创造价值,才会树立良好的信誉,赢得更多的顾客,最终得到更好的发展。

要在组织内部建立公平,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公平、信息公平。在企业内部形成惩恶赏善的机制,员工符合义理的行为就能获得利益,受到奖赏;员工违背义理的行为就会损失利益,受到处罚。如果这样,讲道德的员工才会越来越多。

这种机制要让每个员工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必定会给自己带来利益;自己的反道德行为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企业管理者要审视企业中存在的制度、规则、潜规则、文化、亚文化及各种事物,如果发现有违背惩恶赏善的机制的现象,就应当加以清除。 

   在企业义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赏为主,以赏为常态,而应较少使用罚的手段。因为,道德素养和精神面貌从来不是通过惩罚来建立的。

 

二、建立利人利己的市场机制

 

在企业中、在企业外部,通常存在着四种现象: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人损己、利人损己。利人损己只有道德崇高的人才会去做,如果按这个标准要求一般人,结果就是悬在空处。损人利己和损人损己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不良现象。利人利己是正确的而且可以通用的机制。在市场环境中,存在着“好坏都由别人说了算,自己说了不算”机制,使你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在为别人创造价值,也使你在为别人创造利益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价值。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私利与公益两者之间,通过“一双看不见手”的调节而达到和谐与一致

 企业的活动如果能为相关利益者包括客户、供应商、职员、股东、当地社区以及利益群体提供利益,相关利益者就会给企业提供种种支持与回报,尽管这在短期内会增加成本,但在长期会使公司受益。

在社会环境中,如果政府官员过多地干预经济,某些官员以腐败的方式介入经济领域,政府的政策摇摆不定,法治存在着许多漏洞,那么,就自然会产形成“损人利己”的机制,某些企业以不道德的手段得到发展,讲道德的企业反而举步维艰。在有着“损人利己”制机的社会环境中,有道德的企业就会在与“不道德”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企业道德就会被消解。

在社会环境中,如果要为企业建立“利人利己”的机制,就必须确立企业的财产权利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健全法治环境,确保企业具有独立自主的地位,确保企业的道德才是出于企业的自主选择而非出于被强制。在这些条件下,企业的道德就可以产生可以远期兑现的利益通过“利人”而达到“利己”。

在企业内部建立共同利益基础,建立“利人利己”的机制,将企业发展成利益共同体,消除企业内部的分化,当企业内部一个人获利时,企业内部其他人也获得利益而不是受到损害。《史记·管晏列传》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就容易形成共同目标。有了共同目标,个人和团体的力量的发挥才有汇聚点,才有一致的方向,否则各种执行的力量就会相互冲突,相互抵消。通过沟通协调,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形成共同的认知,形成同心同德的局面。

 

三、企业义理的社会环境建设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理念、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企业义理建设的重要资源。但由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故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理念、民族精神需要作出调整。中国社会环境所产生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一)从熟人圈子转变为公民社会

在传统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不必离开故土,宗族社会也会将人的活动圈子限定于家庭、家族之中,人们依托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形成关系网,以上三种因素使得古代的中国人生活在熟人圈子里,形成的价值观就是适应熟人圈子的价值观。例如,在友善观方面,人们对熟人圈子里的“自己人”通常很友善,而对熟人圈子外的“陌生人”则是另外一副面孔。儒家主张“亲亲”,具体规范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和”、“朋友有信”,讲的都是熟人圈子里的关系准则。当然,儒家也主张将仁爱之心扩充到大众身上,提出“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但是,在熟人圈子的社会里,这些主张常常成为美丽的幻想。由于公共生活空间的萎缩,许多人公共空间里表现得很冷漠或者是不知所措,有设防心理,缺乏信任感,无法表达应有的善意,甚至产生怀疑、不安与焦虑的情绪。社会分化、阶级对抗、贫富对立更加剧了对陌生人的疏离感。人们的道德需求在熟人圈里得到满足,“爱有差等”在实践之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对同自己关系较远的人,爱的情怀与伦理责任就会非常稀薄乃至于无。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传统的乡土社会的解体,人口流动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公共化程度越来越高,形成集体劳动的环境,形成公共生活空间,人们从狭隘的熟人圈子中走出来,进入到由熟人和陌生人共同组成的公共空间,友善的对象的扩展了。人们不仅仅要善待熟人,还要善待陌生人,友善价值观必须突破传统友善观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熟人界限友善这个范畴就要朝着普遍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以便实现“一视同仁”。现代的友善观,在面对陌生人时,不需要有一定的特殊的情感作为支撑,而是理性地遵守整齐划一的道德规范,其行为就能否符合普遍性的社会期待。在公共领域,就需要养公德,确立人们在公共领域的行为准则。就诚信观而言,传统中国社会的诚信也主要是用来面对熟人,对熟人讲面子,讲诚信,而对陌生人总是抱有提防之心,甚至是欺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共同的政治环境中,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复杂,交往常常跨血缘、跨地域、跨文化、跨种族、跨国家进行,这就要求诚信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平等性将熟人之间的特殊信任转变为对社会成员的普遍信任,强化现代公民权利意识,强化契约精神,建设诚信制度,将诚信从“私德”发展成为“公德”。

 

(二)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小农经济中,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中,结合宗族生活环境,培育了浓厚的和谐观。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和谐观中就应当包括良性竞争,就应当包括竞争合作。就公正观而言,传统社会重道义、轻功利,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对人的价值观产生重要的作用,形成义利并重的公正观。

在封建时代,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专制集权的政治环境、浓厚的行帮主义的氛围中,存在着排斥竞争、技术封锁、眼光狭隘、保守固执等问题将技术视为“奇巧淫技”重视义务,忽视权利而在现代社会,敬业精神同时应当具有明显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有不迷信权威的魄力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强调权、责、利的统一。现代敬业观要破除束缚传统敬业观的社会关系障碍,破除传统敬业观中的封建等级对人的创造性的压制,突破社会角色固化,结合现代社会实际状况和新的时代精神赋予更为积极的内涵,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转变。

 

(三)从封建社会到民主法治社会转变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必然带着封建社会的烙印。封建社会存在着专制、特权、等级、尊卑,形成等级森严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附属关系,剥夺了个体在社会存在中的自主性,扼杀了个体自我的创造性。而在民主法治社会的时代条件下,义理应“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等价值相联系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随着自由开放的公共生活空间的形成,人们需要形成社会公共意识,以公民的身份广泛参加各项社会事务,获得真正独立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惠、互信的关系。封建等级社会中,思想家们重点追求道德平等与精神平等,而不可能去追求政治平等、经济平等。中华传统文化是与中国的国情条件相结合的,只有深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根据现实中的国情条件,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能对传统的平等观进行创造性转化。

传统中国注重人情关系,注重道德教化,注重树立权威,注重集体主义、注重家庭,这同西方社会注重理性、注重法律制度、注重平等自由、注重社会,注重个人主义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如果中国企业全盘照搬西方企业的价值观、道德观、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就会出现不适应甚至混乱的现象。

改良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影响了企业风气,在社会风气良好的情况下,企业就更容易建立良好的风气。

发挥消费者、社会舆论政府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保障人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企业如果出现失德行为,大众传媒就可以企业曝光于大众视野之下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三十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