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自我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管理 > 自我思维管理 >第六节 中道思维 >正文

正文: 第六节 中道思维(下)

日期:2021-06-13

查看次数:36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六节 中道思维

                                  陈杰思

 

 

八、矫而得中

有人说“矫枉不宜过正”,又有人说“矫枉必须过正”,孰是孰非?我认为,这两者可以并用,只不过是要摆正它们的位置。从最终结果上或目的上来讲,“矫枉不宜过正”;从方法与手段讲,有时则需要“矫枉必须过正”。当然,我们要强调,“矫枉过正”只是方法、手段,而“矫而得中”则是目的、结果。如果没有“矫而得中”这一目标,单纯运用“矫枉过正”,就会在纠正一种偏差的时候,走向另一种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出现偏向时,如果要纠正这种偏向,可以采用“矫枉过正”之法,即用另一种偏向来对治。例如,汽车行驶,如果偏离了正道,偏向“左”,就应该向“右”打方向盘,当汽车回复到正道时,就不应当再继续向“右” 打方向盘,而要及时将方向盘回正。这就是“矫而得中”。又如中医治病,出现热病,如用中性之药则不能治,而必须采用“矫枉过正”之法,即运用偏寒之凉药。当身体恢复阴阳平衡之后,已达“矫而得中”之目的,就立即停止使用偏寒之凉药,否则就会出现“矫枉过正”之结果。

 

九、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向相反方向转化。《老子》提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管子》提出:“天道之数,至则反,胜则衰。”现代文明发展已走上了物极必反的道路。人对资源的消耗已使地球资源日趋枯竭,人对环境的改变已使地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武器的发展已使人类面临毁灭的危险。运用事物会走向对立面的原则,可以战胜对手:《老子》讲:“将欲擒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在某一方向上,不能过度,不能走得太远,不能推向极端。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古代有一种叫“欹”的器皿,注水一半时就端端正正地站立,注水超过一半时开始倾斜,当水注满时就倾覆了,“欹”里的水也就流。这种器皿表示过满则倾物极必反的道理。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强盛、衰败、灭亡的过程。当事物处于极盛的状态,就意味着要走向衰败了。为了防止事物按“物极必反”的规律走向衰败,老子主张不要将自己或事物处于极盛的状态,他主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译:所以,圣人不去走极端,杜绝奢侈,不傲慢。)(《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有的人过于张狂,好走极端,贪欲膨胀,总是想将自己推向极点。

 

十、中庸之道

庸有两种解释:

一是将庸解作平常、平凡、平易可行、普遍适用。郑玄为“君子中庸”作注说: “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中庸之道即中正平常之道,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的平常之理,绝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之理,也非怪异、险僻、神秘之事,更非求奇猎险的怪僻之行。对此,孔子采用“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圣贤义理既高深又浅显,既高雅又通俗。二是将庸字解作运用。《说文》曰:“庸,用也。”王船山亦曰:“中庸,中之用也。”中庸之道即中正之道的灵活运用与具体运用。

中庸之道并非滑头主义: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坚守正道而不偏离,故孔子反对无原则、无是非、和稀泥的行为,批评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同流合污的老好人。孔子对老好人尤为深恶痛绝,斥之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孟子反对“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孟子•尽心下》)。离开正道,善恶不分,就会将中庸之道曲解为在正与邪、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诸项对立关系之间的对半折中而取其中性,出现无正无邪、无是无非、无善无恶的倾向。

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小人为什么要反中庸,是因为小人“无忌惮”,内无善性,外无敬畏,只凭自己主观偏见及私欲,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必然陷入过或不及的错误之极端,脱离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并非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与两个极端等距离的点,在两端之间机械地对半折中,然而,这个点并非适当的点。中庸之道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适当的点。这个点不一定居中,有时会居中而偏向一方。例如,在刚与柔之间,折中主义会找一个不刚不柔的点。中庸之道则是在适中的位置上,找到偏向刚的点,即是“刚中”;找到偏向柔的点,即是“柔中”。如男子的性格就应当是“刚中”,女子的性格就应当是“柔中”。又如,对于植物生长,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但不是说,采用折中主义,需要非雨非晴、非寒非暑,而是当寒则寒,当暑则暑,当雨则雨,当晴则晴,只不过是适度而已,不能过雨、过晴、过寒、过暑。

 

(经典诵读:和之中庸之道)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正道管理学》第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