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自我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管理 > 自我思维管理 >第三节 真实思维 >正文

正文: 第三节  真实思维(上)

日期:2021-06-12

查看次数:404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三节  真实思维(上)

 

                                            陈杰思

 

真实思维包括求真思维、务实思维,与假空思维相对。真实思维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正心诚意

诚意有三层意义:

第一,诚意就是内心意念与外在言行相一致。意是内心活动,内心活动是真诚还是虚假,要看外在的言行与内心的活动是否一致,一致就是真诚,相悖就是虚伪。如看到一个人,口中称赞他,而心中厌恶他,就是虚伪;口中称赞他,内心也赞赏他,就是诚意。如果是先有言行,就要考察内心是否与言行保持一致。例如,一个人有某种帮助他人的行动,而内心却想的是通过讨好对方最终达到算计对方的目的,则其内心意念与外在言行不一致,这就是伪。如果是先有内心意念,就要看其外在言行是否与之保持一致。例如,一个人心中有对父母的爱敬之意,但是,由于受到私欲的干扰,此人并没有产生奉养父母、关心父母的言行,则说明此人的意不诚。

第二,诚意就是良知的真实存在。《大学》曾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意就是不欺良知、不欺本心,即不欺骗自己,不违背自己的良心。王守仁提倡“此心真切”(《传习录》上),吕坤强调“实言、实行、实心”(《呻吟语•应务》)。诚意是正心与修身的前提。善良的心,首先要真实存在,才能发挥端正动机、修养身心的功能。正如水要真实存在,才能发挥泽润万物的功能。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诚意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快乐的心态,因为,由于意之诚,心有定向,避免了内心的冲突与扭曲,无愧无怍,心中坦然,始终保持宁静、安详、愉悦的心境。

第三,诚意还表现为全心全意去做,真心实意去干,全身心地投入,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想不做,只说不做,三心二意,敷衍了事,马马虎虎,表面应付,意不诚。

诚意必先正心。正心就需要消除物欲杂念这些障碍,防止邪恶侵入,心如明镜,心底无私,没有私心杂念之染。心中有鬼,自然就不可能诚意。

(经典诵读:信之正心诚意)

 

二、择善而执

“择善固执”指的是,不断地选取良善心念、良善行为、良善事物而加以固守坚持,并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就可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庸》)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庄子•渔父》)天理本来就处于真实的状态。人的道德品质,首要的特征就是真实存在。周敦颐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上》)道德品质如果不是真实存在,就是虚伪的。“仁、义、礼、智”,必须是真实的,才存在。如果只讲仁、义、礼、智,而不讲信,那么,仁、义、礼、智都会变为虚伪的东西。老子主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择善而执,去除虚伪、谎言、诡诈、欺骗、矫揉造作、欺世盗名,让人性回归到未受污染之前的纯真状态。

仁、义、礼、智、忠、孝、廉、毅、和都不能离开“信”而存在,必须与“信”相结合,与“诚意”相结合,才能真正存在。否则,就容易流于虚伪。如果“信”字同“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相联结,让这些负面的东西真实存在,则“信”就没有道德价值。

诸如沉迷酒色、迷恋游戏、贪图玩耍等,是“择恶而执”而非“择善而执”。在当代社会,道德舆论淡化或扭曲了,对人发生不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些人并不在乎自己的丑行暴露出来。如果一个人做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事,但是,他声称他是出于真诚,发自内心,在真诚的名义下放纵自己,无所顾忌,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在一般情况下,仁义与诚信是一致的,诚信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诚信与道义相违背,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坚守道义而暂且放下诚信。因为仁义的“道德级别”比诚信更高。不妥当的诺言可以修正,被胁迫的盟约无须遵守,错误有害的计划可以放弃。在道德实践中,“义”高于“信”,“信”要遵从“义”,促进“义”的实现。离开道义,不考虑道义,只是片面强调守信,机械地遵循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当诚信所坚持的东西违背道义时,就有可能导致对非道德的肯定,导致对道德的否定,造成不良的后果。当“信”与“义”相一致时,就应当“言必信,行必果”;而当“信”与“义”相冲突时,就应当如孟子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道义高于诚信道义统诚信。人在作出承诺前,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就答应,不符合道义就不答应;人在作出承诺之后,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就履行,不符合道义就取消;在人的行动过程中,要考虑行动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就坚持,不符合道义就停止;人在行动结束之后,要反思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就可以坚定不移,不符合道义就要改过悔过。

当诚信与仁义发生冲突,二者之中必选其一的时候,可以选择仁义而暂且停止诚信。选择仁义而暂停诚信主要发生在以下各种特殊情况

1.在正义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可以使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兵不厌诈”等方式,因为使用欺骗敌人的方法有助于实现正义的目的。

2.在日常生活中,少数情况下可以使用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有两个前提:一是说谎者必须出于仁爱之心,二是谎言必须产生有利于对方的结果。如在医院中,如果一位患者得了不治之症,医生将病情告诉患者的家属而不会告诉患者本人,患者的家属不将真实的情况告知患者,他们就可以对患者讲善意的谎言。但是,如果是出于私心、出于损害对方的目的讲谎言,那就是恶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尽可能少讲,讲多了,会形成讲谎话的习惯。

3.在职场中,涉及机密问题时,就不能讲真话,因为,保守机密,就是一种道德责任

4.面对犯罪分子时,不可讲真话。如果对犯罪分子讲了真话,就是在帮助犯罪分子达到他的目的,是不仁不义的行为。

5.涉及个人隐私问题,也不宜讲真话。因为讲了关于隐私的真话就是对他人的侵犯。费希特“即使是为了拯救人类我也绝不食言” 费希特是将诚信作为最高原则,为了诚信可以牺牲仁义,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不诚无物”,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具备真实这一特征。万物以真实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万物均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运行,绝不作任何遮掩和伪饰。天地如果不是真实地存在,就不能化育万物。天道的存在也是真实无妄的,真实是天道的基本属性,如果不真实,即是不存在。真实的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虚假的事物则常常由真实因素与虚假因素混合而成,缺乏根基,没有生命力。

(经典诵读:信之择善而执)

 

三、修辞立诚

《周易·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立其诚”就是讲,建立言辞,应当以真诚、真实为标准。具体方式是言而有信、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名实一致,自己讲的话要真实,嘴上说的要同心中想的一致,行动要与言论相一致,理论、名义要与事实相一致。

坚持真理,拒绝错误的理论,辨别虚假的信息。求真,向内寻求真诚,即自己的心意、言论、行为都要真实。我们生存在一个由真假信息混杂的世界中,生存于真理与谬误并存的世界,生存于各种真实事物与虚假现象的包围之中。如果我们丧失分辨能力,没有求真的本领,我们将难于生存。网络世界以快捷、方便的形式传播信息,但所传播的信息既有事实真相和真实观点,也有大量的信息具有“假、大、空、繁”的特性,少数人运用网络歪曲事实、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欺诈他人、扰乱社会。识别真假信息,是生存的必具能力。我们是通过耳闻目睹接收到信息,即使我们通过耳闻目睹直接面对相关的事实,也难于识别信息的真假,因为,耳闻目睹常常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不能看到表象背后的本质;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些方面,而不能看到事物的方方面面;有时看到的是事物的假象,而不是事物的真相。 莎士比亚说:“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却容易被表面的装饰所欺骗。”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3 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8 ,第54页)通过调查、实践、践行直接进入到事实之中,接触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并且透过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将事实与信息相对照,才能辨别信息的真假。

妄言与邪念相一致。先有险恶之心,有欺骗的动机,才会去制造、传播、相信、利用妄言。心术不正,私欲太重,眼光就会狭隘,耳朵就会阻塞,思路就会歪曲。昏庸的人没有能力去调查事实,去面对事实,邪恶的人需要排斥正直的人,自私的人需要维护自己的私利,他们都需要谎言与谗言,于是就有人制造谎言与谗言。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正道管理学》第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