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目标管理 >案例

《稻盛和夫重振日航》

日期:2021-06-05

查看次数:380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稻盛和夫重振日航

 

 

日航原是民营企业,后被收归国有。1987年,迫于经营压力,日本政府将其出售,使得日航再次成为民营企业。但政府依然拥有34%的股份。日航虽然在名义上实现了私有化,但由于规模太大、员工太多,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震动日本社会经济,因此政府始终对其照顾有加。简单点说,日航性属民营,实为国有。中国国有企业所有的弊病,它同样不可避免。

在剖析日航失败的原因时,日本国内外的说法各异,但比较统一的意见是:

首先,经营导向不明,缺乏市场意识。利润最大化即便不是企业首要目标,也应该是主要目标之一。但在日航,由于事实上的国有性质,政治因素成为其发展的主导因素,完全缺乏市场机制。据业内人士反映,日航在经营中太过注重规模,忽视市场需求。为了追求大而全的形象,几乎不考虑航线是否能够盈利。统计显示,日航国内航线超过150条,但搭乘率达到70%的航线不足20条。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日本有20多个机场只有日航一条航线。当然,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因为日航管理层缺乏经营意识,还因为政府的干涉和掣肘。据媒体披露,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和离岛交通问题,日本政府曾强制要求日航收购改组国内赤字航线,保留自身无法实现盈利的航线。常年的运营压力,再加上近些年来的经济危机,日航终于积重难返。

其次,机构臃肿,缺乏成本意识。日航航线众多,机种繁杂。各种机种都需要不同的驾驶人员和维护人员,导致人员需求极大。截至2010119日破产前,日航员工超过5万名,再加上远超过同业的工资水平,使得日航的运营成本极高。日航员工每年领取相当于18个月的工资,即便退休人员,享受的福利待遇也远远高出其他航空公司。与此同时,日航的飞机机种搭配极不合理,在其所拥有的274架飞机中,有多架大型飞机燃油效率极低,而搭乘率又一直不理想。在这种运营模式下,日航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当政府削减对其财政支持后,这种毫无成本意识的运营模式,当然无法适应严峻的市场竞争。

再次,管理僵化,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几年前,日航内部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与竞争对手全日空相比,日航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全日空决策快,日航决策慢;全日空重视公司外部环境,而日航重视公司内部环境等。但这些“市场”调查结果,并没有改变“政治”日航的经营方式。每当遇到困境时,日航决策层只需对政府说一句:“不能改!因为我们要安全第一”,就搪塞过去了。即便是员工层面,也是人浮于事。很多职员已经习惯于“大锅饭”,对业务效率化的建议,一直都采取消极态度。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鸠山由纪夫以首相之位亲自出面,向稻盛和夫发出邀请。稻盛虽然心系社会,但他也知道这项任务的艰巨,因此虽然没有当面回绝,但还是要求考虑一段时

间。

就像当初进人通信产业时一样,稻盛同样就“是否动机至善,了无私心?”“为国民利益的动机是否纯净?”等问题进行了自我拷问。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日本航空公司彻底破产,日本的经济将会更加糟糕,因此必须阻止日本航空公司彻底破产,协调各方面力量,尽快使日本航空公司渡过难关,获得重生。”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稻盛和夫灼灼之情溢于言表。

但环境恶劣并不能令稻盛心生怯意,在回答塾生的提问“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时,他说:招,我到日航去,就是要把我的经营哲学渗透到日航的员工中去,再没有另外的技巧。”

在面对日航员工时,为了让大家明白自己的心愿,他简单地说:“为员工!”这正是稻盛哲学的核心所在。早在创业之初,他已经将追求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作为企业的宗旨。“如果没有员工,经营者一个人绝对做不成企业,公司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员工的幸福,一个企业应该有这样的目的。员工幸福,大家接着就会想为客户,股东也会高兴,所以核心就是创建一个让员工开心的场所。”

这就是稻盛和夫的理论逻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表明自己的无私,也为了让日航员工重新将个人的理想与企业的前景捆绑在一起,稻盛答应接手日航的唯一条件就是:零薪酬。这是多么广阔的胸怀,这是多么让人意外而又信服的举动!事实上,为了削减日航的日常开支,稻盛不仅拒绝了经济报酬,而且以身作则为日航节省每一分开支。一篇文章中曾描述过如此动人的一幕:日航一架从京都飞往东京的飞机即将起飞,空中小姐渡边正在经济舱检查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原本神情轻松的她,突然愣住了。眼前一个熟悉的身影让她觉得不可思议,但却又那么真切。在她面前坐着的老人,居然是新接任的日航董事长兼CEO的稻盛和夫。这样一位大人物在自己公司的飞机上,怎么会坐经济舱呢?

为了削减开支、压缩运营成本,稻盛甚至动摇了自己的原则,在日航开展了裁员计划。根据稻盛和夫确定的日航复兴计划,到2014年,集团总人数将比2008年度末减少19133人,而2010年度日航裁员近1.6万人。当然,稻盛并没有对所裁员工置之不理,据说大部分被裁员工都可以有选择地进入盛和塾所属的会员公司,在日航恢复生机后再行返回。与此同时,20108月份,日航还转让了下属的酒店业务79.6%的股份,并出售了中关西国际机场的三家地面服务子公司。通过业务线的裁并,日航希望集中于主营业务,尽快实现公司的正常运转。同时,针对日航航线太多、机种搭配不合理等问题,日航还启动了航线变更计划,撤销部分亏损航线,用部分效率更高的小型飞机替换效率低下的大型飞机,以降低营运成本。

另外,稻盛和夫还在日航设立了盈利增长责任小组,全面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实现盈利。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新的管理架构,实现权力转移和合理配置。2010年年底,稻盛和夫在日航启动架构重组,重新启用了一批新的管理人员。在新架构下,各个部门都设立了一个盈利增长责任小组,负责航班运作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提升工作效率和盈利的目标。

无论是撤销航线、实施裁员还是设立盈利增长责任小组,都只是稻盛拯救计划的表象,真正在日航振兴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稻盛的经营哲学。日本航空执行董事、中国区总代表横田惠三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稻盛先生当会长以后,不是在具体的经营方针上做指导,而是用他的稻盛哲学在高层面上、意识形态方面,让大家明白,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或者是发生这样的事情谁来负责。原来大家都不是很明确,他用他的哲学让大家在精神层面上有一个新的认识。”

稻盛和夫在京瓷和KDDI的成功, 让日航的员工对他有信心;稻盛和夫为人的自律和自为,让日航的员工对他更为信服和尊重。在这种条件下,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迅速得到了日航上下的推崇,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了辐射效应,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据媒体报道,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日航由原先的2万亿日元亏损、月亏损额近30亿日元,一举实现扭亏为盈。从20104月至9月,日航实现870亿日元的盈余。

 

  (摘录自姜美芝著:《中国企业的活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12月第一版第49-58页)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