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自我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管理 > 自我防诈管理 >案例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日期:2021-08-30

查看次数:339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物。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数次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的军队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决战,宋襄公的军队在岸边列好了阵势,楚军正在渡河。当楚军半渡之时,大司马公孙固说:“楚军兵力强,而我军人数少,因此我军应乘楚军还没渡过泓水时,就下总攻击令向楚军进行袭击。”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兵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师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仁义”二字,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当楚军渡河完毕,尚在列阵之时,公孙固又请求下令进击楚军,宋襄公还是说:“不,我不能乘人之危,我们是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列阵已毕,宋襄公方下令向楚军发起攻击,结果,宋军被楚人打得大败。在这场决定宋国前途命运的泓水之战中,大讲“仁义”“道德”的宋襄公,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不肯乘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国破,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仁义”。

 

(摘录自李海波著:《道商智慧中国式经营的思想精髓》,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8月北京第1版第101页)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