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忠恕之道
日期:2021-06-20
查看次数:725
T 浏览字号
第六节 忠恕之道
〖题解〗
忠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正道、忠于职责、尽心尽力、敬业奉献、忠贞不渝等。如果忠道缺乏“尽心尽力”,忠道就变得轻飘不实。如果忠道缺乏“公忠为民”,就会变异为谋取私利之工具。如果忠道缺乏“忠贞不渝”,就会成为见风使舵的圆滑之徒。如果忠道缺乏正义,就会变异为不辨是非善恶的走狗。如果忠道缺乏真诚之心,就会流于虚伪。忠道如果不与仁道相结合,则会产生危害人民的后果。忠道如果不同孝道相结合,缺乏由孝道而产生的感恩心,忠道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忠与恕常常连用,是为“忠恕之道”。
“恕”由“如”“心”二字构成,意思是,他人的心如同自己的心,应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以自己的心来推断、量度、忖度他人之心。自己所需要的,他人也需要;自己所厌恶的,他人也会厌恶。
将心比心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从正的方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有生存权、发展权,就要同时给予别人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负的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剥夺自己的生命权、生存权、财产权、名誉权,那么自己就不要剥夺他人的生命权、生存权、财产权、名誉权。
〖圣贤经典〗
以己量人谓之恕。([汉]贾谊《新书•道术》)
【译】从自己的所思所求来衡量别人,这就是恕。
忠者,内尽于心也。信者,外不欺物。(《礼记•礼器》)
【译】忠,自己向内尽心尽力。恕,就是对外不欺骗他人。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译】获得天下的方法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有了人民的支持则可得天下;获得人民支持的方法是得到民心,得到了民心就可得到人民的支持;获得民心的方法是:满足人民的要求,给百姓们所需要的。人民厌恶的暴政,不可强加给他们。
忠是就心说,是尽己之心无不真实者;恕是就待人接物说,只是推己心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
(陈淳《北溪字义·忠恕》)
【译】忠就是从心上讲,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而且做到真实;恕就是在待人接物上讲,就是将自己真实的善心推及到他人,推及到万物。
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
(《忠经•政理章》)
【译】固守自己的忠心,明确自己的诚信,坚持不懈。
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杨倞《荀子·礼论注》)
【译】真心真意为别人谋划,就叫忠。
圣贤经典
力学而得之,必充广而行之。(《二程粹言》卷上《论学》)
【译】用心学习而获得的东西,必定要充实、扩展,而且践行它。
其居此官,即欲尽其职;其行此事,即欲尽其心。
(宋纁《古今药石、理学名臣官行录》)
【译】担任这个官职,就要尽职尽责;将此事付诸行动,就要尽心尽力。
心尽则职亦尽,自无愧怍于己。(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群珠》)
【译】尽心去做,则尽忠职守,自然自己就不会惭愧。(怍[zuò]:惭愧。)
一物失所,不遑安席,一事失理,不遑安食。(吕坤《呻吟语•修身》)
【译】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妥当,自己就遑遑不安,不能安睡;一件事情丧失义理,自己就遑遑不安,不能安心用餐。(遑[huáng]:闲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鉴》卷三)
【译】恭敬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才会停止。(瘁:劳累。)
忠,是要尽自家这个心。(《朱子语类》卷六)
【译】忠,就是要自己尽心尽力。
利所当兴,弊所当革,尽心尽力。([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一卷)
【译】利益应当兴办,弊端应当革除,尽心尽力去做。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