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四节  继承创新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782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四节  继承创新

 

题解

 创新与继承,二者相辅相成。抛弃继承而只讲创新,则传统的优秀文化就会消失,恒久不变的义理也会丧失;只讲继承而不讲创新,则会陷于保守,丧失活力。

在真理方面,在知识领域,倡导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义理方面,在文化领域,应当以继承为主,创新为辅。如果将探索真理、发展科技而产生的怀疑精神、反思精神、批判精神滥用于义理方面,滥用于传统文化上,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则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创新精神与追求真理的精神、捍卫真理的精神、反思精神、批判精神、怀疑精神、自主精神、独立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只是单独倡导创新精神,而忽略甚至扼杀与之相关的种种精神,则创新精神也将被蚀空

开拓创新,社会充满活力;僵化保守,就会丧失生机。人类的知识体系包含真理和谬误。每个人都拥有判断某一知识是真理还是谬误的权力,这就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客观世界是复杂多面的,不同的观点其实反映了客观世界的不同方面。容忍不同的观点,吸收不同的观点,才不会导致思想僵化。

 

  

圣贤经典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

【译】 学习就怕没有怀疑,有了怀疑,才会有进步。

(链接案例:《伽利略疑问》)

 

 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文子》卷上《上义》)

【译】 法令制度随时间的变迁而变化,礼仪也随着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改变。服饰器具,各以方便使用为原则,法规制度和命令,都要因地因时而制宜。所以改变古制不必遭到非议,而顺从民俗也不必过多赞誉。

(链接案例:《胡服骑射》)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王充《论衡•案书》)

【译】 两把刀互相切割,是利是钝就可以知道;两种见解相互比较,是非就会分明。(订:评议。)

 (链接案例:《大禹治水》)

 

 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也,乃益于己;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二)

【译】 所以,正确的言论,即便与自己的意见不同,也对自己有益;错误的言论,即便与自己的意见相同,也对自己有损害。对自己有益的,一定会喜欢它;对自己有害的,一定会厌恶它。

    (链接案例:《姚崇捕蝗》)

 

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浮则雷同矣。([]袁宗道《白苏斋集•论文下》)

【译】 有自成一派的学问,就能产生独特的见解;有独特的见解,就能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没有独特见解,文章就虚浮;虚浮,就会与别人雷同。

(链接案例:《两份名单》)

(链接案例:《鲁班造锯》)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

【译】 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就是盛德;使之生生不息,谓之变化   

(链接案例:《麦当劳的兴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译】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链接案例:《创新之路》)

 

学者当自树其帜。([]郑燮《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译】 学者应当自己独树一帜。

(链接案例:《洛克菲勒的革新》)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七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黄永定: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在德行和智慧上不断增长,达到盛德的境界。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只有适应这种变化,主动打磨自己的自适应能力,才能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毛勇:第四节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当今社会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继承和创新不可或缺。应当强调的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实现的创造。离开中华文化的传统, 任何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传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传统文化义理方面,因其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永恒价值和魅力,应当以继承为主,创新为辅。而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就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那么如何继承创新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呢?一是要有怀疑精神。《文子》卷中就有:“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的说法。”意思是法令制度随时间的变迁而变化,礼仪也随着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改变。服饰器具,各以方便使用为原则,法规制度和命令,都要因时因地而制宜。所以改变古制不必遭到非议,而顺从民俗也不必过多赞誉。陆象山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就是要有问题,有质疑,有质疑才能思考辨析,才能有所取舍。二是要有批判精神。王充在《论衡•案书》中:“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经过比较,通过考察才知哪把刀子锋利,哪把刀子不锋利,单凭主观的猜测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同样,对传统文化对立的见解,只有经过古今中外的不同观点辩证交锋,才能得出孰是孰非的结论。王阳明认为:“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也,乃益于己;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 意思是“正确的言论,即便与自己的意见不同,也对自己有益;错误的言论,即便与自己的意见相同,也对自己有损害。对自己有益的,一定会喜欢它;对自己有害的,一定会厌恶它。”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这实际就是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三是要有创新精神。《周易》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国文化本身五千多年来就是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在不同的时代,不断地被注入时代精神,不断地创新发展。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 今天我们处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

张守海:继承中华义理文化,就是“为往圣继绝学”,创新必须要守正,守正就是初心不变,大道不孤,德贵日新。因此只有继承、守正,才能创新,也更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尽管继承传播国学经典之路充满艰辛,文化自信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中,以文化人,才能大化天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一张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