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五节   知行合一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61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五节   知行合一

 

题解

 在知行合一中,知既指真理,也指义理;行既指实践,也指践行。则知行合一,既是指真理与实践合一,也是指义理与践行合一。

真理与实践合一,指的是: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真理的探索、运用与检验的过程;探索真理、学习真理的目的就是在实践中运用真理,真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产生实效; 实践的结果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社会上出现了虚伪、浮华、言行不一的现象,道德理论成了罪恶的装饰品。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全面论述了义理与践行的关系是合一的关系。义理与践行合一,指的是:体证到义理,体证到真善美,就依此奉行;体证到非义,体证到假恶丑,就立即克除;践行就是义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展现的过程,践行发展了人的智慧,培养了人的品质;人的心灵展开的精神活动,就其内涵而论,为义理,就其活动而对外产生的影响而论,为践行。离开了义理,则践行不成其为践行;离开践行,则义理也不成其为义理。

 

    

圣贤经典

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扬雄《法言•学行》)

【译】 君子学习是为了(寻求)道理,小人学习是为了(求)利。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荀子•劝学》)

【译】 君子所学习的道理,入于耳,保存于心,表现在四肢上,体现在日常行动中。(着:保存。布:表现。四体四肢。形:体现。动静:举止。)

    (链接案例:《背诵驾船技巧》)

 

圣人之道人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周敦颐《通书•陋》)

【译】 圣人之道进入自己的耳朵里,存放在自己的心灵中,内化于己而成为德行,将它付诸实践而成就事业。那些以(圣人的)文辞标榜自己的人,太浅薄了。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

【译】 认识并不艰难,付诸行动才艰难。

    (链接案例:《行之惟艰》)

 

  

 

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朱子抄释》卷一)

【译】 知识与实践相互需要,正如有眼睛没有脚,就不能走路;有脚没有眼睛,就看不见路。(须:通“需”,需要。)

    (链接案例:《叶公好龙》)

 

知其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则必实致其温凊之功,而后吾之知始至;知其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则必实致其奉养之力,而后吾之知始至,如是乃可以为致知耳。([]王守仁《王文成全书•读诸阳卷》)

【译】 知道如何(使父母)暖和或凉爽的仪节,就必须从实际中产生暖和或凉爽的功效,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知道该如何(对父母)敬奉和供养,就必定从实际中致力于敬奉和供养,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这样才可以算是“致知”。(凊[qìng]:凉快。)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守仁《传习录》)

【译】 至于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是在万事万物中展现我心中的良知。我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将我心中良知所存的天理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中就存在义理了。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七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季昱:“知行合一”是一种深刻而实用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了真理与实践、义理与践行的紧密结合,提醒我们不能将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知识。在当前社会,虚伪、浮华、言行不一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需要我们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真诚面对自己和他人,将所学所得真正用于实践,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古人关于学习的经典论述也启示我们,学习不应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应追求真理和道义,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段素卿:老师学长们下午好[微笑] 知行合一 :通过案例《背诵驾船技巧》.《行之惟艰》.《叶公好龙》让我清楚做到有多不容易而又至关重要;而学堂中大家真诚的共学共行共修,以身作则的行为让我更加清楚什么是知行合一.山西毓德学堂义工

毛勇:第五节 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行合一主要是指义理与践行合一,也就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活动的统一。这里的“知”,特指人伦道德知识,并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王阳明说:“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可见人伦道德知识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纯知识,而是存在人心中的知识,存在于人的行为之中的知识。“君子之学也,可见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意思君子学习的“知”,入于耳,保存于心,表现在四肢上,体现在日常行动中。知行合一,“知”就是要认识体证所行是否符合正道?[汉]扬雄《法言•学行》中“大人之学为道,小人之学为利。”符合正道就去做,不符合正道就是小人之学就不去做,人只要“知行合一”,自然能成就德行,成就事业。宋代大儒周敦颐说:“圣人之道人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朱子说 “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知与行相互需要,就像有眼睛没有脚,就不能走路;有脚没有眼睛,就看不见路。王阳明也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可见 “知”与“行”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而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用三句话为我们概括 “知行合一”思想:其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其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其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当今时代,义理缺失、知行不一、知行分离现象十分常见,倡导人们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具有重要意义。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中华十大义理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

陈杰思:从真理观上讲知行合一,是指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识是否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价值。义理观上的知行合一,主要是讲认识到、体证到善与恶,就要有行善去恶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