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知行合一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61
T 浏览字号
第五节 知行合一
〖题解〗
在知行合一中,知既指真理,也指义理;行既指实践,也指践行。则知行合一,既是指真理与实践合一,也是指义理与践行合一。
真理与实践合一,指的是: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即真理的探索、运用与检验的过程;探索真理、学习真理的目的就是在实践中运用真理,真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产生实效; 实践的结果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社会上出现了虚伪、浮华、言行不一的现象,道德理论成了罪恶的装饰品。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全面论述了义理与践行的关系是合一的关系。义理与践行合一,指的是:体证到义理,体证到真善美,就依此奉行;体证到非义,体证到假恶丑,就立即克除;践行就是义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展现的过程,践行发展了人的智慧,培养了人的品质;人的心灵展开的精神活动,就其内涵而论,为义理,就其活动而对外产生的影响而论,为践行。离开了义理,则践行不成其为践行;离开践行,则义理也不成其为义理。
〖圣贤经典〗
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汉]扬雄《法言•学行》)
【译】 君子学习是为了(寻求)道理,小人学习是为了(求)利。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荀子•劝学》)
【译】 君子所学习的道理,入于耳,保存于心,表现在四肢上,体现在日常行动中。(着:保存。布:表现。四体:四肢。形:体现。动静:举止。)
圣人之道人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宋]周敦颐《通书•陋》)
【译】 圣人之道进入自己的耳朵里,存放在自己的心灵中,内化于己而成为德行,将它付诸实践而成就事业。那些以(圣人的)文辞标榜自己的人,太浅薄了。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
【译】 认识并不艰难,付诸行动才艰难。
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宋]朱熹《朱子抄释》卷一)
【译】 知识与实践相互需要,正如有眼睛没有脚,就不能走路;有脚没有眼睛,就看不见路。(须:通“需”,需要。)
知其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则必实致其温凊之功,而后吾之知始至;知其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则必实致其奉养之力,而后吾之知始至,如是乃可以为致知耳。([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读诸阳卷》)
【译】 知道如何(使父母)暖和或凉爽的仪节,就必须从实际中产生暖和或凉爽的功效,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知道该如何(对父母)敬奉和供养,就必定从实际中致力于敬奉和供养,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这样才可以算是“致知”。(凊[qìng]:凉快。)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明]王守仁《传习录》)
【译】 至于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是在万事万物中展现我心中的良知。我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将我心中良知所存的天理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中就存在义理了。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