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六节 尊师重道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6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六节 尊师重道

 

题解

尊师重道就要尊崇圣贤、尊崇经典、尊崇道统,当然也应当尊敬授业之师,有坚持真理的勇气。真理常常能给人带来物质功利和现实利益,故人们只要从功利之心出发就会探索真理、运用真理。义理带给人的是精神利益和长远利益,人们如果仅仅从功利之心出发,难于入义理之门,而必须依靠信仰的力量,发现本心的善良,尊崇圣贤并在圣贤的教导下学习义理。只有忧道、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君子,出于拯救天下苍生的热忱,才能担当道义,在探索真理、弘扬大道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现实与历史中的事事物物,有些是善的,有些是恶的,所以,事事物物既可以印证义理,也可以否定义理,让人陷入迷茫之中。所以,必须以圣贤的教导为指引,才能走上正途。圣贤经典承载圣贤之言,承载义理,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谁能够发现义理?谁能够确定道德法则?权势者不能,富裕者不能,专家学者也不能,唯有圣贤能够制定道德法则。由道德品质低下者和智慧贫乏者所制定的道德法则,必然是谬误的。圣人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又具有高深的智慧。

中华民族有一个伟大的道统,起自黄帝、炎帝,历经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集大成,承上启下,再经由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传至明代王阳明、清代康有为、民国时代孙中山。中华道统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中华道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

 

 

圣贤经典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译】 道通过圣人而显现为经典,圣人通过经典而弘扬道。

    (链接案例:《半部《论语》治天下》)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荀子•修身》)

【译】 所以,批评我十分中肯的,是我的老师;肯定我十分恰当的,是我的朋友;只一味阿谀奉承我的,是我的祸害。对阿谀奉迎的人亲近,就会对规劝批评自己的人疏远;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话当作笑料,就会把最忠良的规劝当成祸害,这样的人虽然不想自取灭亡,可能吗?[chǎn][yú]:奉承。)

(链接案例:《年羹尧尊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译】 老师是传道、讲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而不请教老师,这个疑惑就始终不会得到解决。(惑:疑难。孰:疑问代词,谁。)

 (链接案例:《岳飞不忘师恩》)

 

 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  

                            (《五灯会元•赵州从谂禅师》)

【译】 正派的人讲说邪法,邪法都会变成正理;邪恶的人讲说正理,正理也会变成邪法。

    (链接案例:《梁武帝肖衍》)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 聪明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耻辱。

 (链接案例:《帝王尊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 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存在的缺点就要改正。

 (链接案例:《程门立雪》)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礼记•大学》)

【译】 所以,以违背情理的言语去责备别人,别人也将以违背情理的言语回敬;用违背道义的手段聚敛来的财富,最终也会被别人以违背道义的手段掠夺而去。(悖[bèi]:违背。)

    

孔子之教何在?即在所作《六经》之内。故孔子为万世师表,《六经》即万世教科书。皮锡瑞经学历史》)

【译】孔子的教诲在哪里?就在他所编撰的《六经》里。所以,孔子就是万世师表,《六经》就是万世教科书

    (链接案例:《子贡尊师》)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七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季昱: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强调了对圣贤、经典和道统的尊崇,也表达了对教师职业的敬重。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更需要尊重那些传授知识、引导我们探索真理的老师。同时,尊师重道也提醒我们要坚持真理,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孔子的教诲、圣贤的经典,都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龚谦益: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历史上既有像孔子这样“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流芳圣贤,又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 之类的千古佳话。民间社会中,即使没有读过书的人,也都知道“尊师”的重要。如今社会倍加重视教育,教师更是被寄予沉甸甸的期待,“一 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为学莫重于尊师”“新竹 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古人们藏在诗句中的哲理与智慧,至今仍然适用,甚至更有价值。不论时代的发展如何日新月异,也不论教育模式如何演变,尊师重道都是最朴素的价值观,是永恒的为人操守,是营造健康教育生态不容忽视的一环。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那充其量只能是“经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 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 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担负起育人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热” 是个好现象,期待能够“一直热”,而非短暂的“热一时”,只有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美好局面。

段素卿:尊师重道:案例《梁武帝肖衍》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然后叫群臣以钱四亿将其赎回,给国家和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他又以慈悲之心对待宗室和百官,包庇、纵容他们,他们犯了法也加以赦免。于是,朝纲败坏,民生困苦。河南王侯景,趁机起兵反叛,攻入南梁首都建康(今南京),肖衍饥病而死。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 用“心”的不同,结果也天壤之别! 反思自已曾经自认为是学佛,但所有行为都是为了一己私欲,离佛道太远了![害羞]天地人三才者,我体会不到天地无私的付出,又何谈人 何谈道!!![害羞]也曾经自认为尊师,但老师们所践行的道, 我又明白几分 ?老师们费尽心思教我觉醒,自已却还在迷糊,何谈 尊 !!![害羞] 惭愧惭愧啊[流泪]山西毓德学堂义工

毛勇:第六节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尊师主要是指对圣贤、老师的尊崇;重道是指对经典、道统的尊崇。《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建国治民的基本方略,可见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只有尊师重道,人类才得以生存发展,社会文明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取得进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自古都是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传道才是最主要的,其他学问、知识、技艺都是次要的。“道”在何处?《文心雕龙•原道》告诉我们“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道”通过圣人而显现为经典,圣人通过经典而弘扬道。晚清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历史》里说:“孔子之教何在?即在所作《六经》之内。故孔子为万世师表,《六经》即万世教科书。”先圣经典承载圣贤之言、承载道、承载义理,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所以古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尊崇圣贤、重视经典,把“经典”和“道统”看得很神圣。尊师重道。首先,为师者自己要修身传道。教师无德何以传道?“言传不如身教“,为人师表正如一面镜子,是学生最生动的榜样。“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五灯会元•赵州从谂禅师》)老师一身正气,充满正能量,自然会受到尊重。“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礼记•大学》)师道尊严,自尊尊人。其次,为学者要虚心求教。礼记云:“安其学而亲其师。”《论语》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教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后,师生都要主动接续中华道统,从黄帝、炎帝,历经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集大成,再经由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传至明代王阳明、清代康有为、民国时代孙中山。主动学习中华道统所承传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