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十节  正己正人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921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正己正人

〖题解〗

自己主张或提出的道德准则,首先自己要做到,再要求别人做到。如果将自己不想遵守的标准强加于人,或者对自己采取宽松的标准,对别人采用严苛的标准,这就是奉行双重标准。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给别人树立正面的形象。在给别人提出道德要求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别人是如何看自己的。当别人接到要求时,他就会先看你是否按这一道德要求去做了。如果看到你做了,他才会心悦诚服,愉快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如果他看到你只说不做,只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他就会产生抵触、厌恶情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句话,按照儒家的理念,可以解释为:“君王应当做臣子的榜样,父母应当做子女的榜样,丈夫应当做妻子的榜样。

孔子曾经说过:“古之学者为己”。儒家讲的为己之学,就是指自我的完善与提高,而不是讲满足自己的私欲。

 

 

 圣贤经典

故君子之学,以己度人。己之所欲,则知人之所欲;己之所恶,则知人之所恶。(《心斋王先生全集》卷一)

【译】君子所学,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来推测他人。自己有所欲求,就知道别人也有所欲求。自己有所厌恶,则知道他人也有所厌恶。

链接案例:《缪彤责己》)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文韬·文师》)

【译】免除人的死亡,解救人的困难,解除人的灾难,救济人的危急,这就是道德。有了道德,天下就会归顺。

链接案例:《何岳还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译】 品行高山一样,人人仰视;行为正大光明,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链接案例:《巴顿将军》)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卷上)

【译】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居功。

链接案例:《介子推独善其身》)

 

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

      [明]王阳明《王文成全书》卷八)

【译】君子的学问,是修养自己的学问。修养自己必须克制自己,克制自己就必须做到无我。

链接案例:《包公训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 自身端正,不强行命令政令就能够通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强行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链接案例:《楚庄王赴宴》)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

【译】如果选用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邪恶的人之上,这样人民就会服从了;如选用邪恶的人,让他们居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链接案例:《义姑退兵》)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链接案例:《陈策不贪》)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孝经•感应章》)

【译】君子伺候君王,向前走要考虑如何尽忠,向后退,要考虑如何弥补过失,推助和顺从君王的善,制止和挽救君王的恶,所以能够做到上下相亲。

链接案例:《太宗的镜子》)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孟子•告子下》)

【译】君子对待君王,务必用正道来引导君王,使之有志于弘扬仁道。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译】只有伟大的人能够制止君王心中的错误。君王仁爱则人民仁爱,君王讲正义则人民无不讲正义,君王端正了则人们无不端正。一旦君王端正了国家就安定了。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五章)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李鸣驰:正己正人‌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它认为,要影响他人,首先必须自我修正,通过自身的行为和修养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这种理念强调了榜样的力量,认为通过自身的良好行为和道德示范,可以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和社会风气。 这提醒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自身的行为和修养来影响和改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个人成长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段素卿:读第十节“正己正人”的感受:当读到案例《巴顿将军》中巴顿将军面对士兵的报怨,并没有将他们召集起来一一解释自己的苦心,而是不做声地与士兵们一起在残酷的环境中训练,从未开口埋怨,也从没有放弃。看到巴顿将军的所作所为,士兵们即使有再多的怨言也变成了无声的服从…… 《介子推独善其身》印证经典语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陈策不贪》中陈策心中有一杆秤,时刻称量者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是否合乎“义”的要求,是不是背离了“义”的标准…… 每个案件中的圣贤人都让我敬佩不已!不由得问自己关掉内容后,自已的心里有多少圣贤的影子! “正己”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山西毓德学堂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