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创新管理 >正文

第二节  创新型教育与创新精神

日期:2021-06-13

查看次数:28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二节  创新型教育与创新精神

                                        陈杰思

 

一、创新型教育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应当看到,在一些地方存在着的应试教育、教育产业化、学术界与教育界的腐败现象正是创新型教育的障碍。应试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但是,由于存在着庞大的应试教育利益集团,他们即使口头上宣传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拼命维持应试教育。教育产业化是以学生作为赚钱的工具,导致教育质量大滑坡。学术界教育界的腐败现象,则是使学术、文化、教育、科技围绕权力与金钱运转,破坏了学术、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规律。

应试教育不仅仅不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反而扼杀了人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的缺陷是:第一,重视知识灌输,忽视能力、智慧、品德的培育。原因很简单,应试教育的核心是分数,凡是能通过分数表达出来的学习内容就受到重视,凡是不能够通过分数表达出来的学习内容就会被忽视。死记硬背的知识可以通过分数表达出来,而人的能力、智慧、品德却很难通过分数表达出来。第二,造成知识面的狭隘。考试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考察的范围,为了获得高分,学生就会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在教材上,而对教学大纲、教材之外的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文化却采取冷漠、排斥的态度。最后的结果是,拥有学士、硕士、博士文凭的人,脑子里只有教科书的知识,造成知识面的狭隘,造成知识体系的缺陷。教科书只是人类知识海洋里的几桶水而已,应试教育就是让学生离开人类知识海洋,去用心用力地喝这几桶水。2009年5月14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77-2008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指出:“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中心。如果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缺乏自主发展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不能抽象地讲,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中就会成为以学生的欲望、喜爱为中心,老师反而成为取悦学生的工具,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人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只有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培养人的这些能力。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采取以下措施:

1、丰富教育内容:超越教科书,拓展知识面: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至少用20%以上的时间学习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文化。在大学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至少用50%以上的时间学习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文化。

2、改变教育方式:

1)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不要完全用“听话服从”来要求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宽容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容忍学生质疑。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不能管得过死,不能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也不能用“全面发展”来抹杀学生的个性,允许偏才、奇才、怪才的生存与发展

3)建设实践平台,设置问题情景,建设第二课堂,举办学术讲座,举办学术讨论会,发展学生社团组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习者到公园、博物馆、剧院、艺术馆、图书馆、企业、农场、实验室中去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不能只强调记忆而不重视思考,也不能只强调灌输而不重视启发。

    3、改变考核方式

 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种考查方式引导学生只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考试要设计多样化的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考查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由创新动机、创新意志、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自主精神、兼容并包精神、求实精神、实践精神等共同构成的。如果有人一方面强调创新精神,一方面又否定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自主精神、兼容并包精神,这实际上就是将创新精神抽空了。

(一)动机: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可以形成创新动机,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也可以形成创新动机,通过激励机制也可形成创新动机。强烈的创新动机推动和维持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强烈创新动机的人通常有冒险精神,德鲁克说:“一个需要万事俱备才能行动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创业家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是有风险的,但不创新的风险更大。创新者不是偏爱风险,而是为了抓住机遇而不得不冒风险。

(链接案例:《格蒂的创业之路》)

(二)意志创新充满各种阻力和风险,可能遇到重重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具有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的人,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挫折,失败中站起来,锲而不舍,直至成功。如果缺乏创新动机和创新意志,即使是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也会停下来。

(三)兼容并包精神: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观点。社会中存在不同的观点,完全是正常的现象。因为社会是复杂多面的,不同的观点其实反映了社会的不同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社会宽容、和谐、进步的表现。周海中说: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汉]王充《论衡•案书》)(译:两把刀互相切割,是利是钝就可以知道;两种见解相互比较,是非就会分明。订:评议。)

(四)独立自主精神:养成顺从习性的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大众的意见或权威人士的意见,作为必须服从的真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只有将自我“沉沦”到公众中才能获得安宁。马云自述“我对技术几乎不懂,到目前为止,我对电脑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收发邮件和浏览页面上。”但他通过独立自主探索,找到了一条发展的道路,用他的智慧引领企业的发展。

(链接案例:《乔布斯的探索》

(五)批判精神: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译:学习就怕没有怀疑,有了怀疑,才会有进步。)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创新,而疑问就是在思考中产生的。必须先对各种错误产生怀疑,才能进行批判,进而纠正这些错误。鼓励人们大胆质疑,倡导“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批判精神也包括了“自我批判”,反省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进步。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

(六)求实精神:所有创新都有一个前提: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客观事实的了解。在“假、大、空”的基础上的创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算作是妄想,没有任何意义。

(链接案例:《皇帝的新衣》)

注释:

龚俊恒 编著:《德鲁克管理思想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第338页。

赵伟编著:《马云我的管理心得》,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第242页。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三十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