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组织管理概论 >正文

第二节  人的六大属性

日期:2021-06-13

查看次数:352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二节  人的六大属性

 

                             陈杰思

 

 

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对象也主要是人,所以,只有了解人性,特别是了解人性中的善与恶,才能真正理解管理。         

了解人性有多种方法,列举如下

1、反观法:研究者都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心性,从而认知他人的心性。

2、修炼法:道家、佛家有许多修炼的法门,可以通过自己的修炼而体悟到隐藏最深的心性,感知真我本质

3、调查法: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到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所思所想,认识到现实世界中人性存在的现状。

4、实验法:通过设置特定环境和条件,使人的心性得到更清晰地呈现。主题统觉测验:是由亨利.墨瑞于1935年编制的测量工具,做法是:给被试者提供各种人物图片,要求被试者根据图片内容按一定要求讲一个故事,被试者在讲故事时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图画中的主人公身上。这种方式更适合用来测量被试者内隐的、潜意识的动机。(惠宁主编:《20位影响世界的管理学家­经典管理思想与评论》,褚志远、余洁、马金保、史玮副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267页。

人性决定管理模式,反之,管理模式也会影响人性。用一种管理君子的模式管理一群人,制定君子的标准让人们遵守,久而久之,这群人中就会有许多人变成君子;用管理小人的模式管理同样一群人,制定防范小人的标准,让人们相互利用,相互攻击,久而久之,这群人中就会有许多人变成小人;用管理敌人的模式管理样一群人,制定对待敌人的标准大量采用惩罚的措施,久而久之,这群人中就会有许多人变成敌人。

 人性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时代就会有着不同的人性,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人性。人性是可以塑造的,是可以通过教化、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加以改变。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通过“习”,也就是通过教化、学习、修养而改变。告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像水,将水放在流向东方的沟渠里,水就向东流;将水放在流向西方的沟渠里,水就向西流。邓小平说: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九八○年八月十八日)

人性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单纯从某一个角度只能看到人性的某一方面,例如,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只能看到人性趋利的一面。

人性是极其复杂,为了能够全面地认识人性,我将人性划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道德属性、情感属性、文化属性、信仰属性六个层面。这六个方面,有的表现为善,有的表现为恶,有的表现为非善非恶。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六层人性朝着正道的方向全面提升

 

一、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有身体,具有动物的属性,并且人的身体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由人的身体而产生生理需求。柏拉图说:“人是两腿无毛、直立行走的动物”。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者“趋利避害”的特性,韩非子举例说,造车的工人做成车子后,希望富贵的人越多越好;做棺材的匠人做成棺材后,希望早死的人越多越好。这不是因为造车的人仁慈而做棺材的人残忍,其实大家都是为了利益。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福利的最大化。“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韩非子·八经》)管理只能“因人之情”,根据人的自然本性来设计薪酬制度、晋升制度和奖罚制度。在社会管理中,我们也要防范这种现象:根据“趋利避害”的人性,设计一套操纵人的管理模式,将众人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人性之恶主要从人的自然属性中产生。人的高度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为善,也可以选择为恶;而且,由于人的能力大大提高,人有群体的力量,所以,人如果选择为恶,其后果就比其它动物严重百倍、千倍。

没有认识到人性之恶,往往导致管理的失败。岳飞忠孝双全,但他没有清楚地看到人性之恶:他所统率的岳家军战功显赫,深受百姓爱戴,已有功高震主之嫌;加之岳飞一直声称“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影响到新皇帝赵构的地位。在赵构的授意下,奸相秦桧杀害了岳飞。有的人因为认识不到人性恶,所以经常被骗。  

主张性恶论者,主要是看到人的自然属性。荀子就认为人天生“好利”、“疾恶”、“有耳目之欲”,只要听之任之,人性之恶就会产生。为了防止恶的发生,就需要用“君上之势”、“礼义”、“法”、“刑罚”来加以制止。正因为看到了人性有恶的一面,由此,就需要建立外在的制度来加以制约,用强制力量加以训导。对于人性中的恶,仅仅依靠道德的力量来制约是不够的,必须采用果断的惩治方式加以克

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人的自然本性是受到外在的名、利、事物等身外之物所役使,就会产生扭曲;人的自然本性受到外在事物之引诱,就会使其欲望膨胀;人的自然本性在社会统一的规范中失去个性。如何克服异化,回归自然本性,道家开出的药方就是:“虚无”、“清静”、“柔弱”、“朴素等,推行“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

仅仅看到人的自然属性或人性恶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否定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研究残疾、发育不良、不成熟、不健康的样本,只能形成有缺陷的心理学的哲学思想。”

市场经济如果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强化人的自然属性,失去传统文化、传统宗教的制衡,忽视人的社会属性、道德属性、情感属性、信仰属性、文化属性,严重扭曲人性。为纠正此偏向,当代管理学呈现伦理化、人性化的倾向,将西方管理学的科学精神与东方管理学的人文伦理精神相结合。

 

二、人的社会属性

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关系而将种种因素融入到人性之中,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

地缘关系:邻里关系、同乡关系

业缘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

神缘关系:因信仰同一宗教或同一位神而形成的关系。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朋友关系

政治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

即便是在对某一人无一所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询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是哪个民族的人?是谁的配偶?是谁的子女?是谁的同乡?是谁的同事?等等,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大致就了解此人的一些情况。

1920年在印度一个山村的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大的女孩,谓之狼孩。狼孩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不吃素食熟食,只吃生肉;不会说话,只会狼一样引颈长嚎。这个案例说明:人的许多属性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的许多特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不同的人格,好的社会环境会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不良的社会环境会形成不良的人格特质。

由社会属性而产生权力需要和成就需要。权力需要是影响或控制他人的需要,成就需要争取获得更大成功的需要。荀子认为,人之所以比牛马更有力量,就是因为人能形成群体,而维持一个群体,就必须在群体中形成权力的差别,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说:“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译:两个同等尊贵的人在一起,不会相互服务;两个同等卑贱的人在一起,也不能相互使唤。)(《荀子·王制》)

基于“社会人”的特性,在管理中就需要注重人际交往问题,管理者需要进行沟通、引导、精神激励,提高士气,加强协作。企业中存在着员工在共同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倾向,维持着个人品德、自尊心,私下交换那些不便在正式渠道提出的意见,影响着员工的行为。

 

三、人的道德属性

儒家倡导性善论,认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就是具有道德属性。动物按其生物本能而生存,遵循自然规律。老虎吃了人,我们不能去指责老虎不道德,只有怪我们自己管理不善。人除了遵循自然规律(“实然”)外,还应当按道德理念(“应然”)去做。

有没有良心,这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道德的重要标志。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与禽兽不同之处,就是人讲仁义。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人本管理就根置于人的道德属性,其本质就是心性管理。稻盛和夫13岁患肺结核面临死亡时,读到《生命的实相一书,领悟出“境由心造”这个道理:“我们内心描绘的事物,会通过现象在我们周围显现。”,领悟出“善念生善果,恶念结恶果”这一法则,他将内心的善念显现出来,一生“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稻盛和夫在《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一书中,主张“把利他之心、关爱之心、慈悲之心放在经营的核心位置。“境由心造”,管理者和员工都发扬利他之心、关爱之心、慈悲之心,则企业环境就转化为道场,充满道义的光辉和情义的光芒。身处其中,“心随境转”,就会感到舒心、愉快,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更积极、更有效地工作。相传最早出自尧、舜、禹禅让之时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就是人的自然属性,道心就是人的道德属性。

链接案例:《辜鸿铭在北大关于辫子的问题

 

四、人的情感属性

王阳明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心是一系列感觉、情感的集合,通过记忆存储起来,通过联想联结起来。由人的道德属性产生出人的亲和需要爱的需要,也产生出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需要。感情的融洽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动之以情”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

 

五、人的文化属性

卡西:“人是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富兰克林“人是能创造劳动工具的动物。”《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追求卓越》、《公司文化》等书将企业成员视为“文化人”,吸取东方管理学的智慧,又适应文化多元化、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需要。

作为中国企业,应当用中华优秀文化来建设企业,充分发展人的文化属性,不能让企业变成文化荒漠。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取代西方而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汤因比文粹》,香港,南粤出版社,1980)(余焕新著:《儒家行为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2月第2版33页。这种说法给予中国文化极高的评价,但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应当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人的信仰属性

世界上大多数人有宗教信仰,管理不能无视这种现象,而是在顺应人的信仰属性的条件下设计管理模式。一位记者在日本参观松下公司时发现:“那里有一种近乎宗教的氛围,好像工作本身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事。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善于运用仰信所激发起来的善心和精神力量,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关于人的信仰方面,有以下共识:

每个人都面临着死亡,都想追问人死之后以何种形态存在,如果人死之后还有灵魂存在,则是给人带来希望。

每个人都面对种种苦难,如果宗教能引导人忍受现世的苦难就能享受来世的幸福或天堂的荣光,人们才不会被苦难所击垮。

每个人在做善事时,都需要有一种理由,而通过所信之神来维持一套精神价值体系,就成为人做善事的有力支点。

所以,人对于信仰的需求,如同对吃饭穿衣的需求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因而,人具有信仰属性。涩泽荣一说:“我相信儒教,将它作为我言行的规范。”

苏格拉底说:“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你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人从何处来?宗教通常回答说,是神创造了人,或者是灵魂附于肉体之上就形成人。有人说人是大自然进化而来,是从猴子变化而来,但至今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找不到正在从猴变成人的动物或其遗体。

人向何处去?宗教的说法是,人的灵魂或进入天堂,或进入地狱。而要进入天堂,就必须行善积德;如果罪恶累累,即便在人间没有得到惩罚,死后灵魂也会堕入地狱。宗教的理论给人指出了希望,并且引导人们行善积德。稻盛和夫认为,死亡的是肉体,灵魂是不灭的,将轮回转世。于是,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提高心性净化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灵魂变得更高尚,并且他将这个信念终身付诸实践。他创造了一家伟大的企业——京瓷,但他认为,一旦肉体死亡,那么就算有几千亿的财产也没有意义,唯一有价值的,就是净化自己的灵魂。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讲: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净一点,或者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他在《活法》一书中还说人死后肉体消亡,但灵魂永存不灭。我有此信仰,在我看来,现世的死亡,归根到底,无非是意味着灵魂开始新的征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种观念:灵魂寄存着人的前世今生所作所为而形成的业障,消除业障有三种方式:一是行善积德,二是灾难也可消除业障,三是坐禅和瑜伽等修行,可以像研磨镜片一样,将业障一层一层地磨掉。

物质主义者认为,人仅仅存在身体,没有灵魂,人死了,身体归于尘土,变成骨灰放在盒子里。物质主义者的这种说法给人带来的是绝望,并且让人觉得行善没有价值,奋斗也没有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善者与恶者、勤者和懒者的结果都是变成一堆白骨,人生的价值仅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及时行乐,多吃多占。

儒家认为,人可以通过立功立德立言而达到“不朽”。人的身体归于尘土,但他的道德、功勋、思想却能永存于世。

(链接案例:《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链接案例:《惠能与弘忍关于佛性普遍性的对话》)

综上所述,每一人都具有以上六种属性,但这六种属性分别呈现不同的状态,有的呈现出良好状态,有的呈现出败坏状态。

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人与人之间产生冲突,双方进行协商而产生契约,契约需要得到共同遵守,契约明确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以“惩恶”的方式制止人对人的侵犯。契约明确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为人们设置了底线,但契约关系将人投入到冰冷的世界中。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人的行为千差万别,人的境遇变化无穷,人与人之间仅仅存在着契约关系是不够的。

由人的道德属性、信仰属性、文化属性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关系。中国文化中的仁、义、礼、信,就是通过“扬善”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关系。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他们汇聚在忠义堂,相互之间形成道义的关系,因而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他们之间也建立了道义关系,同生死,共患难。马克斯·帝普雷认为:“合同只是一个关系中的一小部分。一个完整的关系所需要的是信约……信约关系要基于一种共享的承诺——要实践的理念、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的价值、要完成的目标,以及要经历的管理过程……信约的关系反映的是和谐的统一、优雅的善意和泰然的自信。它表达了人际关系的神圣性。

由人的情感属性、信仰属性、文化属性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说:“一个日本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创造一种家庭式感情,即经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可以阻止人向坏的方向堕落。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关系和情感关系可以引导着人向好的方向前进。

 

注释:

[英]斯图尔特·克雷纳著:《管理百年》,闾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153页。

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143页。

[日]涩泽荣一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李建忠译,九州出版社,20134月第1版第128页

④稻盛和夫著:《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26-27页。

⑤稻盛和夫著:《活法》,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6页。

稻盛和夫著:《活法》,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253页。

⑦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143页。

⑧彦涛著:《不可不学的管理学32定律》,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17页。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二十四章。《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和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