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自我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管理 > 正道管理导论 >正文

正道管理学导论

日期:2021-06-12

查看次数:485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正道管理学导论

 

  一、正道管理学基本理念

1、正道管理学不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作者的努力下,它是管理学中正在形成的一个流派。传统的管理学基本上只有一个版块,即组织管理。而正道管理学则有三个版块:自我管理、管理之道、组织管理。

 

2、正道管理学使管理学成为人人必学的学科。自我管理自不必言,管理之道其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学;组织管理是则是从管理者、被管理者双向视角展开叙述,需要管理者、被管理者共同学习。

 

3、正道管理学实现了中华义理学、中国管理学同西方管理学在五十多个知识主题上的点对点融合,每个知识主题即形成独立的一章。此前,西方管理学与中国管理学通常是分成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运用不同的论著进行表述。如果一个人学习这两种不同的论著,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无所适从。

 

4、正道管理学的每一章就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知识子系统或知识主题,正道管理学的每一章在综合性、创新性、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这五项指标上,与同类文章相比,作者努力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目前本书尚有三分之一的章节达不到这一要求,力争在以后的修改中逐渐达到。

 

5、正道管理学是在网络上建设的管理学拓展性学科与课程。现有管理学的纸质版的书籍和教材,在内容上是有限的,在学习方式和运用方式上也是有限的,正道管理学在网络上的建设,可以在内容上拓展更多、更全面、更丰富的内容,在学习与运用上也可以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方式。任何一门学校的开设课程,在学校中学习到的只是这一门学科体系中很小的基础部分,当学生离开学校之后,我希望在网络上出现一系列的拓展式学科与课程网站以供他们继续学习。

 

6、本人进行的正道管理学研究,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即“五无关研究,即与课题无关、与经费无关、与发表无关、与绩效无关、与职称无关。正是这种“五无关的研究,正道管理才能彻底跳出相关的评审者或编辑设定的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现有观点、表达方式、撰写体例、特殊利益的限制与牵引,摆脱自身眼前利益的束缚,在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的驱动下,进行自由无碍地、长期地创新性探索,为广大读者带来真正的利益。当然,正道管理学的研究是在中国现有的制度、法律、政策所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的。

 

7、正道管理学的基本特征是:

(1)会通中西

(2)以道御术

(3)知行合一

(4)修己安人

(5)理一分殊

(6)广大精微

 

8、正道管理学的目标

个人层面的目标是:培养个人的综合素养,提高个人的生存质量,促进个人的事业成功。

社会层面的目标是: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系统再造,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国家层面的目标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天下苍生谋安宁。

中国人民的幸福离不开正道管理之运用,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之复兴。

 

二、何谓管理

管理是这样的过程:人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设置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的制度,人、组织及其他各种资源实施教化、计划、组织、决策、控制、协调、领导、评估改进等各种活动,以便有效地达到目标。

此定义包括三个层面:

1管理的对象:管理的对象是人、事、物,包括自我在内的个人、组织及其他各种资源。

任何人都需要自我管理。管理者需要自我管理,被管理者也需要自我管理。即使是最基层的劳动者,也不是单纯地接受别人的管理,不是简单地“听话”、“顺从”,而是实行自我管理,以积极的姿态配合组织管理,向上反映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弥补上司的不足之处,对上司产生种种影响,所以德鲁克有“管理你的上司”的说法。

组织指的是家庭、家族、乡村、社区、企业、军队、医院、学校、政党、研究所、新闻机构、政府机构、监狱、社团、国家、国际组织等。作为管理对象中的其他资源”,主要是指环境、原料、资金、技术、产品、信息、机器设备等由于这些资源存在于组织之中,所以对这些资源的管理就放在组织管理这个版块。

2管理的方式:学习、修养、教化、规划、决策、激励、控制、领导、评估改进等,管理的方式主要解决“正确地做事”这一问题。

3管理的结果:管理的结果是有效地达到目标,目标包括个人目标、组织目标、社会责任等方面。管理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做正确的事”这一问题。有效主要表现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成果。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效率的高低。不能有效地达到目标,就意味着管理的失败。

 

三、何谓正道管理学

管理学有一部分内容是描述客观规律,也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讲人的主观选择,所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主观选择,从而产生各具特色的管理学。既便是同一个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管理风格。所以,我们希望出现管理学众多学派。

任何一门学科走向繁荣,就会出现众多的分支,就会出现众多的学派。作者试图努力使正道管理学发展成为管理学的一学派当然这种努力也可能会失败。现代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又具备世界各国管理的共性的管理学科学体系,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正道管理是以符合正道的方式对自己、他人、组织实施学习、修养、教化、规划、决策、激励、控制、领导、评估、改进各种活动以便有效地达到符合正道目标正道管理学在指向正道目标的前提下,也可采用各种“术”,运用权变。稻盛和夫说:“我坚持了一种单纯且强有力的信念——追求人间正道的做人准则。”

管理具有普遍性,在任何地方,在任何组织,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管理。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当学习正道管理学。

邪术管理通常采用违背正道的方式对自己、他人、组织实施各种行动以有效地达到违背正道的目标,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采取符合正道的方式以便达到违背正道的目标。厚黑学”、各种潜规则的运用,各种阴谋诡计、骗术、诈术的运用,就属于邪术管理。

   

    四、正道管理学的基本特征

1会通中西

德鲁克说:21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的奥秘。”将中华文化的管理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管理思想融会贯通中华义理学、东方管理学同西方管理学相结合使正道管理学建立在丰厚的中西文化基础上。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两个主体之间平等对话、相互沟通,将两者的管理精华融为一体,“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并行的道路。“中体西用”“华魂洋术”,将中华民族的正道与西方管理方法相结合。“西体中用”就是将西方的管理制度移植到中国来,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转化。

中国管理学与西方管理学的深度结合,目前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在管理学界,西方管理学与中国管理学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或者是以西方管理学为主,将少量的中国管理思想的材料切成碎片放到西方管理学的框架中;或者是罗列中国管理学的系列观点偶尔用西方管理思想的碎片缀一下;或者引进西方管理学的结构,抽空其思想内容,将中国管理学的材料碎片塞进去。

在中国的管理学界,无疑是西方管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现有的管理学著作或高校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理论体系进行建构有的论著只是在序言里提及中国管理学过去如何辉煌,而在正文中基本没有阐述。有的论著则是将中国管理学的思想碎片放进西方管理学的框架中作为点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管理学专家基本没有系统学习中华文化的知识背景。如果全盘移置西方管理学,不将西方管理学同中国的社会背景、管理实践、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会出现抽象空洞、“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现象。

先秦时代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在家族管理、社会管理、行政管理、军事管理领域进行实践而产生的成果,在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造诣最深,实践最为广泛,成就最为突出,现代西方管理学的许多观点都可以在中找到相同的东西。中华民族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可以印证中国管理学的价值。孔子的学说主要内容就是管理之道、自我管理社会管理。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则是从自我管理迈向行政管理。法家的思想偏重于行政管理兵家也就是军事组织的管理思想。全面挖掘中国古代管理学思想宝库,总结管理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系统化的理论构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的探索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曾仕强先生的《中国式管理》、黎红雷先生的《儒家管理哲学》、《儒家商道智慧》、成中英的《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黄如金的《和合管理》、苏东水教授的东方管理理论、李占祥教授的矛盾管理理论等。

有的专家在构建中国管理学体系时,注重抽象理论而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对西方管理学的精华没有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如果刻意回避西方管理学的成果,认为西方管理学的原理只适用于西方而不适用于中国,不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并结合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就不可能建立真正有价值的管理学。盲目排外,拒绝学习西方管理学的精华,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华为公司从1998年起,系统地引入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的管理经验,与IBMHayMercerPwC、德勤、盖洛普、FhGNFO-TNSOracle等公司合作,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从业务流程、组织、品质控制、人力资源、财务、客户满意度等六方面进行系统变革,获得巨大成功。任正非在学习西方管理时,提出“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模式。学习某一种管理方法,只有先照搬过来,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如果不是这样,就往往是只学其中一些片段,精华反而遗漏。中国的中小企业没有同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的直接盒合作的机会,但可以借鉴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总结出来的管理方法。

管理必须有文化根基,管理若能与现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习俗、信念相配合,则成效大;管理若是与现存的传统文化、习俗、价值相脱离,则成效低。中国管理需要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吸取西方管理之长;西方管理必须以西方文化为根基,也可以吸取东方管理之长。正道管理学既可以在中国运用,也可以在世界各国运用。现代中国要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也要虚心学习中华文化中的管理之道、管理方法。放弃西方社会的管理经验与教训,或放弃中华数千年的管理经验与教训,对任何一个管理者来说,都将是巨大的损失。中华传统的管理之道与管理方法,也可供世界各国人民借鉴和学习。管理学需要国际化,以彰显管理学的普遍性;管理学也需要本土化,以彰显管理学的特殊性。

日本明治时期的福泽谕吉提出“和魂洋才”,日本管理正是西方管理学与东风管理学结合的产物,日本企业管理的经验对中国企业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日本的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的管理理论。

 

2以道御术

管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道”,具体包括道德、价值理念、信仰、人格等;二是“术”,包括器物、知识、技术、方法、制度、艺术等。

在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都是基督教徒,通过基督教的“布道”,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获得了“道”,在制度的保障下,他们视工作为“天职”,在工作中遵守道德规范,生活节俭,他们“拼命赚钱、拼命攒钱、拼命捐钱”。所以,既然西方宗教已完成“布道”的使命,西方的管理培训中就不太注重“布道”,而是讲“术”。

近现代内外势力共同瓦解中华文化,中华道统传承体系已经断裂,中华文化从整体上退出教育界,在各个领域遗下碎片,人们只能获得一些传统文化的碎片,而没有获得“道”。中国的管理者普遍缺乏中华文化素养,中国的企业缺失了中华文化的根。在管理实践中,如果只讲“术”而不传“道”,又缺失体制保障,就出现如下现象:物欲横流、理想缺失、背信弃义、丧尽天良、阴谋诈术、过河拆桥、两面三刀、杀鸡取卵、损公肥私、钱权交易、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有毒产品畅行,君子之道消退,人小之道猖獗

如果将西方管理学的系列课程照搬到中国来,在MBAEMBA的课堂主要讲“术”,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缺乏“传道”的教育。通过MBAEMBA系列课程培养出来的管理者,仍然无法跳出只有“术”而缺失“道”的困境。因此,正道管理学就必须负担起双重责任,既要“传道”,又要讲“术”。 200969日的晚上,稻盛和夫在清华大学演讲。面对学生的提问,他沉静地回答:“如果学习商业模式,学习那些现代的管理技术,尽管将目光投向美国公司。如果想学习经营之道,还要从中华文化,也就是你们所说的国学里找答案。”

儒家重点讲“道”,韩愈认为“传道”是教师的主要使命。法家讲“法、术、势”,没有将“法、术、势”置于“道”的统御之下,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王朝祸害苍生,短命而亡。《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有五大要素:“道、天、地、将、法。”将道放置于首位。唯有遵循正道者,将各种谋划与策略放在正道的统御之下,才能得人心,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许多国学班和总裁班上,如果只讲风水、八卦、命理、阴谋诡计、帝王权术,而不以“传道”为责任,出现很大的偏差。正道管理学将“道”与“术”融为一体,并以正道为引导。正道管理学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正道为其精神内核,“术”是在十大正道的指引下运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当学习正道,正己正人,才能在组织中进行教化,将组织建设为充满道义光辉的道场,建设成为充满情义色彩的大家庭。

原理是“道”,方法是“术”,道术合一,就是原理与方法的统一。如果没有方法,原理就可能是抽象的、空洞的,有了方法,原理就可以具有操作性、具体性。如果没有原理,方法就是机械的、僵化的;懂得原理,方法就具有灵活性、适宜性。有的咨询公司在缺失原理的前提下,向一些企业推销所谓的“点子”,即某些具体的方法。但问题是,适合其他企业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本企业;适合本企业此时用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将来运用。判断某种方法能不能用,就需要根据原理,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作出选择。不适合本企业运用的方法,就可能是“死招”。如果是资询顾客掌握原理的话,企业就需要时时向资询顾问求取适用的方法。就像一个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也不知道治病的原理和方法,只能依赖医生,由医生开药方、给药物。如果是企业管理层掌握原理的话,企业管理层就随时根据原理来寻求适当的方法。

 

3、知行合一

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德鲁克的智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得到美国学界主流的认可,德鲁克对此解释道:为了控制学界,美国政府只向那些用数字公式写作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金,自己这类深入实践的学者被拒之门外顺理成章。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界形成一定的学术范式,并且由熟悉这些学术范式的学术权威把持着,学术权威的利益就植根于这些学术范式之中,对这些学术范式的突破就会危害到学术权威的利益和声望。德鲁克深入实践,以直指人心的观点和故事来叙述,这种新的范式自然不被学界所容纳。正道管理学也会遭遇同样的困境。

正道管理学的理论来自运用正道而获得成功的个人或组织的实践经验。对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成功或失败的事物、人物案例进行观察、分析,从中可以寻管理的基本原理。在研究中也可以先假定某一管理理论的存在,然后去分析相关的具体人物、事物、案例,通过具体的人物、事物、案例去证明这个理论,或者去修改这个理论,甚至去推翻这个理论。管理学理论也可以使用实验法:在真实的管理环境中,人为地为某一实验创造一定条件,使用某种新的管理理论,观察其实验的成果同时,将这个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同未给予这些条件、未这种管理理论的对比试验组进行对照,如此反复多次,就可以得出明确结论。

案例有两大作用:一是通过案例的分析去寻找管理的道理。二是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习者得到具体明确的指导,让实践者知道如何做。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提供的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见解,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道管理学的典型案例主要来自:中国历代王朝的管理案例,现代中西方社会管理的案例,当代中西方企业管理案例,古今中外圣贤、英雄的人生践行案例,等等。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一批成功企业,如长虹、康佳、新希望、海尔、联想、TCL、美的、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它们的经验都值得好好总结。

正道管理学主要面对有实践经历的人进行传播,是给实干家或实修者看实践中的人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导,具备可操作性。“名将出于卒伍,宰相出于州郡”,企业家只能从管理实践中走出来。对于有管理经验的人讲管理理论,他们往往能心领神会,将抽象理论同自己的管理经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对于无管理经验的人讲管理理论,理论对他们来说就是抽象空洞的,苍白无力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思考的具体材料。

面向实际,面对实践,面对使用者,我们需要使用“奥卡姆剃刀”剃除没有运用价值的概念、术语、抽象观念、烦琐论证。有许多东西只是研究者为了自己的学术成就而刻意制造出来的,不仅仅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还给实践带来麻烦,引导实践者走弯路。为了让读者减轻负担,本书通常只呈现作者思考的结论,而不描述思考的过程,也不罗列大量的思考材料更不必在意学术专家的评判。杰克·韦尔奇说:“最直接、最简单的管理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正道管理应当破除各种学术垃圾制造的迷障,引导管理者走直接的通道,而不是去走弯路。

正道管理学将管理分成管理道、自我管理、组织管理三大板块,每个板块成若干知识主题,对每一个知识主题,都采用如下的结构:

  • 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事实、问题、难点
  • 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方法、途径、手段
  • 要达到目的是什么?价值、意义、目标

 

4、修己安人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为出发点,并不注重自我管理。在工厂中,许多人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重复劳动,管理者发出命令,被管理者执行命令,管理者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驱使员工。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时代,在民主法治时代,在思想多元化时代,需要发挥每个人的才智,需要每个人都要学习、修养,需要每个人都将自己管理好。管理者如果做不到自我管理,就很难对他人、对组织实施有效管理。被管理者如果做不到自我管理,就很难配合管理者通过共同努力达到管理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中,几乎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同时又是被管理者,既被别人管理,也被自己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中, 不是靠几个人的学习与修养,就可以将组织建设好、管理好,而是需要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学习、修养,共同努力才能将组织建设好、管理好。组织管理建立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如果要将一片森林管理好,就必须先让每一棵树生长好。

孔子早已提出自我管理的理念,提出“修己安人”的管理模式,将自己管理好、修养好,才能实现大家的安宁,促进社会的安宁,这是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通过“修己”到自主、自尊、自觉、自律。自主是自我独立思考,进行独立判断,进行独立选择,不受他人强迫;自尊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体面,抗拒污辱自己的行为;自觉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认真工作、努力工作;自律则是自发地用道德规范与规章制度约束自己。

作为管理对象的个人,如果仅仅是将他们当作只图赚钱的“经济人”,推行简单的管理模式,只需要通过薪酬和奖惩体系就可以调动他们。如果是将他们作为具有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人格、尊严、理想、灵性、激情、感情、德性,则需要引导他们首先实现自我管理,才能运用综合的管理模式,取得更高的管理效率。

按孔子的说法,修己安人具体践行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瑞士学者孔汉思认为,这两条准则应当成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

“安人”既是使自己安宁,也使别人也得到安宁。安宁包括多重含义:生活安定,工作安全,同心协力,气氛和谐,心情舒畅。安包括“身安”与“心安”,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安”既指物质方面满足生理需求,也指精神方面满足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对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物质匮乏,收入太低,则不安;如果压力太大,身心疲惫,则不安;如果工作环境不安全、不卫生,则不安;如果管理者用斗争的方式对待员工,则员工不安;如果管理者以管理敌人的方式管理员工,则员工不安;如果管理者对员工只是抱着利用的态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则员工不安;如果组织内充满了暴戾、冲突和冷漠,“小人得志”,则员工不安。安人,就必须爱人、利人、识人、用人、育人、达人。

“正己正人”和“修齐治平”都是“修己安人”的具体体现。

正己正人: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成功地实现自我管理的人进行管理,才能树立榜样,才能推行道德教化,才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聚集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能以满足尊重需要、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方式驱使人们朝着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修齐治平:《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展现了由自我管理通向组织管理的理路。

5、理一分殊

“人同此心,同此理”。管理原理、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世界各国都拥有相同的管理原理、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这些基本原理在不同的组织中都可以运用,在不同的国家或民族都可以运用这体现普遍性但也要注意:有些原理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中运用,有些原理则因为情境的不同而需要调整,甚至出现某些原理不适用于全新的情境的现象。按照“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的理论,就需要我们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将基本原理同运用的情境相结合。

各国如果有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则管理原理、管理模式、管理方法除了普遍性之外,还具有本国特色的特殊性。例如,可以存在美国式管理模式、中国式管理模式、德国式管理模式、日本式管理模式,但这些管理模式也具有许多共性,不能因特殊性而否定共性。美国管理模式的特点偏重于个人主义,进行规范管理、制度管理、条例管理,注重能力培养,注重绩效考核。日本管理模式的特点偏重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重视家族式的情感管理。

在各类组织中,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但具体的管理方式则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组织的特征进行调整。例如,尽管有的企业突出军事化管理,强调严明的纪律和统一的步调,强调斗争的勇气,强调敌情观念,但不能将军事管理模式完全照搬到企业管理中去,否则就会像管理敌人一样管理员工。《史记·货殖列传》中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主要描述的是商业组织的情况。如果将商业组织中“在商言商”的法则运用于家庭管理中,运用于行政管理中,则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在各地、各民族、各国的同一类型的组织中,管理的基本原理也是相通的,但具体的管理方式则需要根据各地、各民族、各国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由于社会条件的差异,某些在中国可以使用的管理方法,放在西方的社会背景中不一定适用;某些在西方国家有效使用的管理方法,放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中不一定适用。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世界各国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是可以通用的,不能用特殊性来否定一般性。

在跨国公司的管理中,为了避免文化冲突而导致失败,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坚持运用普遍适合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管理基本原理,又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殊性,采用一系列特殊的管理方法。

6广大精微

广大”指的是建立的管理学结构完备,体系宏大。正道管理学应当完成体系构建,由理论观点、逻辑线索、合理结构、理论体系四要素组成。由理论观点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思考,并安置于合理的结构,从而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缺乏结构,许许多多的观点,就会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就像一堆乱麻,理不清头绪。如果缺乏一系列明确的观点,逻辑结构就是空架子,不能发挥作用。如果不能形成体系,则就会呈现支离破碎、相互冲突、残缺不全的现象。正道管理学则以中西方优秀文化为根基,不仅仅是中西管理学精华的累积,而且是在中西文化的格局中重新构建管理学的宏观结构。精微”指的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精细化,关注管理领域的每一个细节,力求精益求精。

原理与方法,需要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去运用。如果缺乏根据原理建立的完整的系统,则方法可能就是片面的,如果不从系统上进行调理,就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整体得不到改善。运用某一方式可能从某一方面取得效果,但从另外的方面却产生恶果。

当正道管理学遭遇到极端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遭遇到只读屏不读书的习惯,遭遇到“娱乐至死”的风气,遭遇到低俗、媚俗、庸俗文化的泛滥,如果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不能超过畅销多年的厚黑学,这就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悲哀了。

 

   注释:

    李文勇编著:《管法稻盛和夫给管理者的60个忠告》,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月北京第1

(周永亮、孙虹钢著:《方太儒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1月第1111

(章起华著《中国文化与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 20134月第一版45页)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正道管理学》。《正道管理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的登记号是:国作登字-2020-A-00018619,著作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正道管理学网站(http://zdglx.com/)为发表《正道管理学》的唯一官方网站,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为方便读者使用,欢迎使用本网站文章标题右下方的分享键,将文章分享到微信、QQ、博微、电子邮箱等平台,也可以通过手机右下方或右上方分享键转发、分享、收藏。)

 

 

案例链接:企业管理成功案例

案例链接:心理学的50个现象及实用案例

案例链接:海底捞案例学习总结

案例链接:中国案例进入全球三大工商管理案例库!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