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环境管理 >案例

《朱升的三个建议》

日期:2021-06-05

查看次数:493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朱升的三个建议

 

 

孙子指出:“守则不足”(《孙子兵法·形篇》),意思是,之所以采取防御战略,是因为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这种防御不是被动地等待敌人来进攻,而是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不断地积蓄力量,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与孙子所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是,先设法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暴露出能够被我方战胜的破绽。积极的防御是有效进攻的前提,在主动进攻之前,首先要让自己建立稳固的基础。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大明王朝,与此防御战略直接相关。元朝末年,政治腐败,饥荒严重,瘟疫流行,各地纷纷爆发起义。1352年,朱元璋加人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在随后的几年之中,屡次征战,屡立战功,羽翼渐丰。郭子兴病死后,他成为这支队伍的领袖,南渡长江,于1356年攻占集庆(今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在朱元璋急于称王之时,儒士朱升帮他详细地剖析了天下大势,指出: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陈友定,东南有方国珍,在群雄割据的形势下,如果太早称王,只能成为众矢之的。于是,朱元璋采纳了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的建议。

所谓“高筑墙”,指的是加强军事防备,着力巩固以应天府为中心的大后方;所谓“广积粮”,指的是发展经济生产,提倡军队屯田,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粮食储备,增强经济实力;所谓“缓称王”,指的是不要过早地称帝,以免树敌太多,在天下大势未定、群雄逐鹿的情况下,不如暂时拥戴已称宋帝的韩林儿,修好于各方,待自己强大之后,再集中力量先打击实力最强的陈友谅,然后逐个击破其他割据势力。直到1364年,在消灭陈友谅之后,当江南群雄中再无敌手时,朱元璋才称吴王。1368年,在自己派出的北伐讨元大军挺进山东的捷报声中,朱元璋正式称帝,是为明太祖。

对于企业而言,在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积极采取防御战略,步步为营,不失为壮大自己的好办法。等实力逐渐增强之后,再伺机向行业领导者发起进攻,才有必胜的把握。否则,不仅会过早地遭遇行业领导者的阻击,而且可能成为行业内其他企业集体打击的对象。

当然,防御战略不仅仅是实力暂时处于下风的挑战者的选择,在很多时候,也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行业领导者的选择。随着行业领导者占据的市场份额的提高,政府监管越来越严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同一行业中继续扩大地盘的难度越来越大。此时,行业领导者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上,而在现有的行业中,则注重保持当前的市场领导地位。

 

(摘录自刘刚著:《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0月第2版第225页 )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