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学习管理 >案例

《盛和塾》

日期:2021-06-05

查看次数:40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盛和塾

 

 

我国也有很多经营研讨会或各式论坛,但让人疑惑的是,这些论坛的宗旨似乎并不是传播经营哲学和交流经营思想,而是为了赚钱。当然,由于企业发展所限,中国还没有几位像稻盛和夫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家,大部分研讨会和论坛也不是大企业家发起的。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没有必要为这种现象负责。但换一个角度来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虽然也热衷于公益事业,但却很少考虑到企业家圈层的需要。事实上,那些中小企业家对于能够从中国大企业家身上获得启示和指点应该更有兴趣。如果张瑞敏、任正非、柳传志、王石这样的企业家,能真正放下身价,潜心为培养中小企业家做点工作的话,不仅能有力地提升中国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海尔、联想、华为和万科的企业品牌形象。

向年轻的企业家宣讲经营哲学,传授他们管理企业的经验,无疑是稻盛和夫乐于做出的奉献。自从创业的时候确定了“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的经营理念,稻盛就从来没有拒绝过传授自己的经营哲学。他不仅在担任京都工商会议所会长期间发起了“经营讲座研讨会”,也时常应邀在各种场合发表主题演讲。

1980年的时候,稻盛和夫曾在京都青年会议所的青年经营塾作了一次演讲。演讲效果不错,很多年轻的经营者向他表示敬意,并恳请他多传授一些经营的技巧。稻盛和夫当时虽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但之后经不住对方的一再恳求,最终同意成立专门的学习会,向这些年轻人介绍经验。在一帮年轻人的热情筹划下,盛和塾的前身盛友塾不久就成立了。当时的稻盛和夫忙于事业,只能利用晚间与盛友塾的会员进行交流,但无论多忙,他也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为年轻的经营者答疑解惑。

虽然刚开始稻盛和夫对开塾并不热心,但一旦盛友塾运行起来,他就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在他的努力下,盛友塾的影响力日益加大,逐渐超出了京都的范围,在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影响。首先是大阪的企业家向稻盛发出邀请,希望能够有向他学习的机会。稻盛这时候也意识到了盛友塾的积极意义,便很痛快地答应了大阪同行的邀请。为了更广泛地传播经营哲学,在各方的协调下,最终将“盛友塾”更名为“盛和塾”。“盛和塾”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意味着追求企业的兴“盛”和人德的“和”合,而且“盛和”恰好是稻盛和夫名字中的两个字,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盛和塾的影响力日益加剧,在大阪成立后不久,又相继在东京、神户等地成立,各地申请加入盛和塾的会员日益增多。随着规模的扩大,成立的盛和塾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各地的盛和塾独立运行,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造成了管理的混乱,稻盛和夫也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兼顾所有盛和塾的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核心成员提议,要成立全国性的盛和塾组织,以便协调所有盛和塾的运行。

“经营的要诀在于经营者的心灵。如果能够领悟到经营的真髓,洁净经营者的心灵,那么经营必将一帆风顺。立志提高自身品德、实现企业的稳定和兴盛的全国的经营者们,让我们集结起来吧!”①

经过多方筹措,最终向全国各地的盛和塾发出了这样的倡议。事实上,在此之前,各地盛和塾的领导者已经私下进行了大量的商讨,因此倡议甫一发出,便得到了大家的响应。1992年,第一届盛和塾全国大会隆重召开。到了2000年,参加第八届全国大会的塾生已经有了1000多人。而在2009年“横滨国际会议场”召开的大会则有2800名企业家塾生参加,中国也有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一位塾生在大会上畅谈自己的感受:我把塾长提出的“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作为公司的经营方针,并在亚马逊的木材加工厂日复一复地加以实践,最终使经营走上了正轨。这位塾生所创办的企业,曾经因为通胀和劳务问题涉临绝境,最终在稻盛哲学的引领下起死回生。

现如今,盛和塾已经发展了60多家分塾,除了日本本土外,在美国、巴西、中国都有了分塾,塾生总数已接近6000名。目前在中国,业已在北京、青岛、无锡等地成立了盛和塾中国分塾。正是凭借盛和塾的影响力,原本在中国默默无名的稻盛和夫,其声誉和地位日益看涨,大有超过四大“经营之圣”第一人松下幸之助的势头。

其实,在很多企业家眼中,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家心里,稻盛和天凭借与中国传统思想颇为契合的经营哲学,原本就最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家学习的榜样。现如今,中国已经有数百位企业家成为盛和塾的塾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塾生的人数会以几何级数倍增。

 

(摘录自姜美芝著:《中国企业的活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12月第一版31-34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