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反省改过
日期:2021-06-20
查看次数:649
T 浏览字号
第三节 反省改过
〖题解〗
人的思维习惯就是意识的方向指向外,指向他人,反省中的“反”字,也就是将自己意识的方向指向自己,认知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
反省改过的第一个前提是:道德反省必须在自己的内心树立是非善恶的标准,即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为衡量标准。“照镜子”的正确方法是:镜子里有十大义理的标准,照镜子就可以将自己与十大义理相对比,就可以照见自己存在的过失。如果心中没有圣贤确立的十大义理的标准,则在反思的时候就可能是以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作为参照物,这种反思只会强化自己的错误观念。除了道德反省之外,还有成败反省、功利反省。
反省改过的第二前提是:恭敬谦虚,自尊自爱。权威、面子、虚荣、自私、自负、自傲,产生出一种拒不承认错误的力量,阻碍反省改过。一个人修养再高,都不可能达到至圣的境界;一个人知识再丰富,都不可能达到全知的地步。凡是自称终生无缺点的人,都是自欺欺人。自暴自弃的人则缺乏向善之心,沉湎于卑污之中而不肯自拔,自然不会反省改过。
反省改过的第三大前提是: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人格。一个奴才的做人标准就是“听话”,不需要反省改过,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均来自主子之命令,并非出于自己,故自己不需承担责任。只有人格独立、自主自律的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承担后果,才谈得上真正的反省与改过。
〖圣贤经典〗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
【译】不固执己见,所以才看得分明。不自认为正确,所以才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
【译】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获得益处,这就是天道。时:通“是”,这。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明]李贽《焚书•高言说》)
【译】 能居于人之下,所以内心谦虚;内心谦虚,所以能广泛猎取;广泛猎取,所以就愈加高明。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毛诗注疏》卷一)
【译】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话的人应引起足够的警戒。
责我以过,当虚心体察,不必论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译】当别人责备我的过错时,应当虚心体会观察,不必管提意见的人怎样。局外人的话,往往说得中肯。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译】不迁怒于人,不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译】君子看到善行就向它看齐,有了过错就要改正。
人能改过,则善日长而恶日消。([明]高濂《遵生八笺》卷二)
【译】人能够改正过错,善性就会日益增长,恶性就会日益消减。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见到贤者就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在内心中自我反省。”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译】行动如果取不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必定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练习?”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一《传习录上》)
【译】悔悟是除去心中缺点的药物,但是,能改过才可贵。如果把悔恨留滞在心中,那又会因为药物而生病。
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译】君子见到善,就应当向善;有了过就要改。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下》)
【译】仁者就像射手,射手自己端正了再发出箭,发出箭却没有中靶,不能去抱怨战胜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篇》)
【译】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要一丝不苟地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警惕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此种不良品性。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身上的不善,一定要厌恶它如同灾祸。所以恰当批评我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得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
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清]李惺《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译】只责备自己的人,同时可以培养别人的善德;只责备别人的人,恰好用来助长自己的恶行。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