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四节  有耻且格

日期:2021-06-20

查看次数:717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有耻且格

题解

“耻”字在古代写作“”,“耳”字表明耻与社会舆论相关,“心”字表明,耻与良心有关。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种道德体验。知耻是内心善的力量在挣扎,如果恬不知耻,就表明内心缺乏善的力量。所以,有良知的人,有道义感的人,当自己的行为符合义理,就感到荣,产生欢欣、平静、安宁、踏实、幸福、自我赞赏、自我肯定等体验,从而激发起向善的行为;自己的行为背离义理,就感到耻,产生羞愧、内疚、不安、懊悔、自我谴责、自我否定等体验,从而制止恶的行为。

人的面子观相联系的知耻,主要是建立在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上,周围的人评价好,就有面子,就感到荣;周围的人评价不好,就没有面子,就感到耻。当周围的人的舆论具有道德色彩时,知耻就具有道德的含义,但是,当周围的人的舆论是带有偏见的世俗之论,则有可能将人带到偏见之中。如果舆论出现“笑贫不笑娼”、“笑贫不笑贪”、“笑贫不笑盗”的现象,道德意义上的荣与耻逐步转化为功利上的荣与耻,即以金钱、地位、富有、浪费为荣,以贫困、俭朴、低调为耻,许多人赞扬、追捧邪恶的现象,贬斥、歪曲善良的事物,就容易将使人在羞耻之心的推动下反而走向堕落。通过圣贤经典的教育,恢复良好的民俗民风,树立正确的道德舆论,非常必要。

无耻之人,已同邪恶安然相处,习以为常,丧失了从自己的生命中剥离邪恶的能力。无耻之人,丧失了内心善的力量的制约,也不接受外在的道德舆论的约束,丧失了道德的底线,为所欲为,胡作非为。厚黑学脸皮厚和心肠黑代替了廉耻之心,培养出大量的无耻之徒。

荀子就将辱分势辱”和“义辱”,他认为行为放荡、卑鄙、违反道义、扰乱伦理、骄横凶暴、贪图私利,这些辱是由内在卑劣的品行带来的,叫做“义辱”。如果一个人在没有罪行的情况下,被人侮辱、被人责打、受杖刑、被剔去膝盖骨、被斩首、被砍断手脚、被曝尸街头、被五马分尸、被欺压、被五花大绑、被反绑吊起来,这些辱是由外部强加的,这叫作势辱”。荀子说:“故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荀子•正论》)对于“义辱”,要厌弃、要脱离,这才是知耻。对于“势辱”,则需要勇敢地承受,没有必要感到可耻

 

 

圣贤经典

知耻是由心以生,闻过是得之于外,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译】羞耻心是在内心中产生的。……人一定要知道羞耻,这样才能勇于改正错误。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

【译】 四条纲领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四条纲领是什么?就是礼、义、廉、耻。

 

心无羞耻,天良已绝,日习日邪,愈趋愈下,与禽兽相去几希。(清·石成金《传家宝•人事通》)

【译】 没有羞耻心,良知就会断绝。天天染习,天天邪恶,品德越来越低下,以至于与禽兽没有差别。几希:很微小。

(链接案例:《曹商舔痔》)

 

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如知耻,则洁己励行,思学正人,所为皆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决不肯为。如不知耻,则事事反是。(清·石成金《传家宝•万事通》)

【译】耻这个字,是人生的第一要事。如果懂得羞耻,就会洁身自好,想着向正派的人学习,做事也都是光明正大。所有污秽的、下贱的、荒淫的、邪恶的、不正派的、下流的事,是绝对不肯做的。如果不懂得羞耻,就会在每件事上走向相反的方向。

(链接案例:《王烈遗布》) 

(链接案例:《胯下之辱》)

 

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敢了。

(链接案例:《清正严明的李膺》)

(链接案例:《苏秦锥刺股》)

 ·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译】所以君子以缺乏修养为耻辱,不以被人诬蔑为耻辱;以不讲信用为耻辱,不以不被别人信任为耻辱;以没有才能为耻辱,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

(链接案例:《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用政治来治理人民,用刑罚来整顿人民,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人民,用礼教来整顿人民,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归于正道。(格:正。)

(链接案例:《王阳明审盗》)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象山集》卷十三《与郭邦逸》)

【译】君子以正义作为根本,得到正义就是重要的,失去正义则是轻微的;遵循正义是光荣的,违背正义则是耻辱的。

(链接案例:《陈天华怒写《警世钟》》)

 

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卷一三)

【译】人会感到羞耻,有些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二十一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段素卿:读“廉”章第四节“有耻且格”的感受:“耻”字在古代写作“恥”,“耳”字表明耻与社会舆论相关,“心”字表明,耻与良心有关。知耻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种道德体验。知耻是内心善的力量在挣扎,有良知的人,有道义感的人,当自己的行为符合义理,就感到荣,产生欢欣、平静、安宁、踏实、幸福、自我赞赏、自我肯定等体验,从而激发起向善的行为;自己的行为背离义理,就感到耻,产生羞愧、内疚、不安、懊悔、自我谴责、自我否定等体验,从而制止恶的行为。无耻之人,丧失了内心善的力量的制约,,丧失了道德的底线,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与人的面子观相联系的知耻,主要是建立在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上,周围的人评价好,就有面子,就感到荣;周围的人评价不好,就没有面子,就感到耻。当周围的人的舆论具有道德色彩时,知耻就具有道德的含义,但是,当周围的人的舆论是带有偏见的世俗之论,则有可能将人带到偏见之中。通过圣贤经典的教育,恢复良好的民俗民风,树立正确的道德舆论,非常必要。荀子就将辱分“势辱”和“义辱”,由内在卑劣的品行带来的辱叫做“义辱”;由外部强加的辱,叫作“势辱”。荀子说:“故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对于“义辱”,要厌弃、要脱离,这才是知耻。对于“势辱”,则需要勇敢地承受,没有必要感到可耻。案例中:“知耻近乎勇。”李膺有知耻之心,并由此而产生同恶势力斗争的勇气。苏秦以无志为耻,以懦弱为耻,奋发图强,终成大业。司马迀在遭遇奇耻大辱之后,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忍辱的精神,自强不息,最终完成流传千古的《史记》。《王阳明审盗》王阳明对不愿脱掉内裤的强盗说:“你连死都不怕,反倒在乎一条裤衩,这说明你还是有羞耻之心的。而这羞耻之心,就是我所说的良知。”听了王守仁的话,强盗头子恍然大悟。他连忙跪了下来,心悦诚服地说:“您说得对!谢谢您让我知道自己还是一个人,还是有良知的! 强盗身上都微弱地存在着良知,如果失去了这一点,就成为禽兽了。读了这一节发现自已本来无知,还常常自已为是,目中无人,以至久远愚纯笨拙不见改进,为自已的自欺欺人感到羞愧!感谢时时唤醒我的老师们!山西毓德公益学堂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