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日期:2021-07-01
查看次数:377
T 浏览字号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西汉初年,匈奴猖獗。到了汉武帝时代,派将军李陵带五千兵将从西面攻击匈奴。在行军途中,李陵被匈奴单于派出的八万人围住。他率部拼死抵抗,连战了八日之后,人困马乏,孤军无援,不得已投降了匈奴。这一消息传到汉朝廷之后,举国哗然。武帝震怒不已,下旨要治李家的罪。司马迁向汉武帝进言,认为李陵投降事出有因,希望汉武帝能查明真相再治罪不迟。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惹得汉武帝大怒,当即便下令将其处以宫刑。
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忍受心灵上的痛苦。汉代十分注重孝道,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司马迁认为自己令祖先蒙羞,是最大的不孝。“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父母之丘墓乎?”觉得自己没有面目去见自己的父母和祖先。他在精神上陷入极度痛苦之中,难以自拔,甚至感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然而,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立志要以“立言”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纵览古今,司马迁以历史上那些发愤著书之人为榜样。他清楚那些身陷屈辱困顿的人,只有靠着奋发努力,才能得以青史留名、在探讨范雎、蔡泽成功的原因时,他说:“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范雎在魏国的时候,遭遇魏相魏齐的屈打,几乎因此而死,更受尽了折肋摺齿、溺于厕中的屈辱。然而,他却在困境中激发了自己的斗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着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赢得了秦王的信任,当上了秦相,为秦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饱受身心煎熬的情况下,司马迁最终写成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上起轩辕氏,下至西汉武帝,共有一百三十篇,分为十表、十二本纪、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成为我国后代史书的模式。《史记》流传千古,司马迁因此名垂青史,重于泰山。
【启示】此事例印证:“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如果受刑之后的司马迁因不堪忍受其耻愤而陨身,或者只是一味地消沉下去,那么相信他这个名字很快就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然而他却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忍辱的精神,自强不息,最终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
(摘录自陈杰思著:《廉》,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