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由孝立德
日期:2021-06-20
查看次数:994
T 浏览字号
第十节 由孝立德
〖题解〗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导师孔子创作了《孝经》,大力倡导孝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人类生活中唯一不可避免、不可去除、不可更改的关系,建立在此关系基础上的孝道,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空间上充塞天地、遍及四海,时间上贯通古今、行之万世。儒家在自然亲情关系上加以引导、升华,形成孝与慈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即产生仁道观念。
家庭是伦理共同体,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时时体会亲情,时时体证到仁慈之心和孝心,日日夜夜保持着善念,长久下去,道德品质就会形成。
行孝符合人的天然本性,而忤逆则违背人的天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最自然、最真实、最普遍的情感。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而呈现的伦理亲情和天伦之乐,每天都能够感受到。每天处于充满伦理亲情光辉的氛围中,就可以保持淡泊宁静、心情舒畅,从而让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健康、长寿。家庭伦理亲情的充实与健全,是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标志,在伦理亲情的基础上,容易形成道德情感。
我们现在道德教育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推行孝道,使道德找不到一个生长点,从而落不到实处。“百善孝为先”,践行仁道,应当从孝做起。一个人的爱心起自于何处?当然是起自于家庭之中,起自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起自于子女对父母的爱。子女与父母朝夕相处,爱的感情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判断一个人善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准是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是缺乏良知的人,是缺乏人性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品德。一个连对自己的父母的责任都不负的人,怎么可能对他人负责?怎么可能对企业负责?怎么可能对国家负责?
孝道在实践中最大的流弊是阻断而不能通达。如果只将孝心孝行局限于家庭之中,就是阻断了。唯有将孝心孝行扩大于社会、扩大于国家、扩大于天地之间,无往而不通,做到“推而放诸四海而准”,孝道才是通达的。
有了对父母的爱心,有了对子女的爱心,以此爱心为基点,向外一轮一轮地扩展:第一步,将此爱心扩大到对待家族中的其他亲人;第二步,爱心超越家族的界线,扩大到对待他人的父母长辈、他人的兄弟姐妹和他人的晚辈,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三步,将此爱心扩大到对待自然万物,从而产生敬畏天地之心,这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圣贤经典〗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至道章》)
【译】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变风气,改变风俗,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要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
【译】孔子说:“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类最根本的品行。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译】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产生。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译】孔子说:“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别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怠慢别人。”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感应》)
【译】到宗庙里恭敬地祭祀,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性,谨慎行事,是担心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羞受辱。到宗庙祭祀表达敬意,神灵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就可以通达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
(《吕氏春秋•节丧》)
【译】孝子敬重他的亲人,慈祥的亲人爱护自己的孩子,都有切肤之痛,这是人的本性。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礼记•祭义》)
【译】君子返回到祖先那里,是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所以献上自己的恭敬,抒发自己的感情,竭尽全力回报自己的亲人,不敢不尽心尽力。
仁如水之源,孝弟是水流底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则三坎也。(《朱子语类》卷二十)
【译】仁就是水的源泉,孝悌就像是水流经过的第一个池子,爱人民就像是水流经过的第二道坎,爱万物就像是水流经过的第三道坎。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二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