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二节  认知体证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25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认知体证

    

题解

体证是心灵生命符合义理的精神活动,也是主体的生命精神与客体的生命精神之间的感应交融过程。体证呈现的是主体、客体的生命精神。体证主要是追求审美价值、宗教价值、 伦理价值。体证的成果是义理。体证具有整体性、具体性、 混沌性、独特性、内向性。体证包含了认知的要素。

认知是大脑进行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认知呈现的是万象万物的原理、特征、规律。认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功利价值。认知的成果是真理。认知具有片断性、抽象性、逻辑性、共同性、外向性。认知具有客观性,要排除主观的精神要素对认知的影响。

 

圣贤经典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

【译】 眼要看得清楚,耳要听得明白,心要清楚明白。使用天下人所有的眼睛来看,就没有看不见的东西,使用天下人所有的耳朵来听,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使用天下人所有的心来思虑,就没有理解不了的问题。

(链接案例:《自知者明》)

(链接案例:《善于倾听》)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译】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意:通“臆”,推测。必:确定。固:固执。我:自以为是。)

(链接案例:《夫差拒忠言》)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盐铁论•刺议》)

【译】 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智慧,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人视听闭塞,独断专行的人会遭到孤立。

(链接案例:《解剖自己》)

(链接案例:《隋文帝之死》)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译】 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会清醒明达;而只听信一面之词,就会昏庸糊涂。

    (链接案例:《认知局限》)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齐也。”(《庄子•人间世》)

【译】 颜回说:“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仅用耳去听而且用心去领悟,不仅用心去领悟而且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气是虚静的,以此应对万物。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作‘心斋’。”

(链接案例:《山中花树》)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系辞》)

【译】 书本不能完全承载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义。

(链接案例:《精简提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

【译】 可以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七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刘远丽:体证是心灵生命符合义理的精神活动,也是主体的生命精神与客体的生命精神之间的感应交融过程。多见者博,多闻者知,拒谏者塞,专己者孤。说明遇事要广泛和周围的人商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认知具有抽象性,以现代观念来讲,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更是隔一层了。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信息来源丰富,汇集、整理各种信息,就能明察世事。欢迎批评与指正

黄永定: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的重要性,以避免因片面信息导致的错误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原则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工作中,如果只听取上级的意见而忽视下属的反馈,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只相信某一个人的话而忽视其他人的观点,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在个人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广泛听取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以不断完善自己‌。 如何筛选和整合信息,避免被片面信息误导,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蔡子怡: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的意识活动。体证是主体与客体的生命精神进行感应交融的过程。所以认知体证是一个过程,强调的是主体去感知、体察客观事物,从而获得认知。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独立和广博。独立思考但不固执己见,广泛阅读但不囫囵吞枣,流于表面。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随手就可以获取信息。因此,独立思考和自我辨析就变得格外重要。多见者博,多闻者智。除了认知,我们还需要实践,正如下一节的实践践行。认知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通过习得的认知,运用于实践。

毛勇:第二节 认知体证中华义理经典是中华民族亿万生民生命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并且由历代圣贤体证、践行进而表述出来。《管子•九守》中:“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个体的生命的长度广度是有限的,学习中华义理经典无疑是最智慧的选择。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认知体证。认知是指认识和知道客观事实和万事万物的原理、特征、规律等;对于国学的文化事实、历史事实、概念等我们往往通过认知方法学习。《盐铁论》中“多见者博,多闻者知。”博学多闻有利于我们掌握更多的客观事实。虽然认知追求客观真实,但是认知活动受到认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片面性。运用认知方法一定摒弃主观好恶成见,并且博采众长。“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告诫我们要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资治通鉴》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国学的认知往往是通过考据、资料、书籍、实物进行研究学习,所能获得的只是无限丰富的知识,而人生的体验是无法从认知中获得。《易经•系辞》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老子》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需要体证的方法。体证是指通过对中华义理经典体认、体会来证得、证实并进而践行,也就是通过个体的生命体验,证实经典的要义,进而使所体验到的要义在生活和行为中得以彰显,从而完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在《庄子•人间世》记载了孔子教颜回”心斋“的方法:不要受到眼耳学习的局限,要用心去看去听,甚至心也会有局限,把心放空到虚无的境地,这样道与虚就集于一身,这个虚,就是“心斋”。其实孔子的“心斋”就是生命对道、对义理的体证,并把体验而证得的“道”,指导生活实践,这就是知行合一。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