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七节  礼乐教化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53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七节  礼乐教化

〖题解〗

中国历代政府设置礼部,用以推行礼乐教化,“寓教于礼”、“寓教于乐”,礼乐教化可以扶正气,去邪气,激发人的善心,抑制人的恶念,改良社会风气,以此培养国民道德素养与文化教养。中华礼乐是中华民族的显著标志,礼乐文化首先出现于中原大地,并向四方辐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纷纷进入华夏文明之怀抱中,从而形成中华民族。

儒家将道德教化功能,具有审美价值、陶冶性情、精神愉悦的音乐歌曲称之为“善乐”,“德音之谓乐”并加以大力提倡。同时,将败坏品德、污染性情、迷乱精神的音乐歌曲称之为“奸声”、“淫乐”,并加以贬斥。中华文化的学习者,最好是掌握中华传统乐器(古琴、古筝、二胡、笛子、琵琶、鼓等)中的一种,通过这一种“器”去体悟“道”。

我们可以将礼教区分为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我们应当弘扬人文礼教,否定具有等级、尊卑、特权、奴性、严酷、烦琐等特性的封建礼教。人文礼教具有仁义、诚敬、中和的精神特质,充满人性的光芒,可以陶冶性情,培育品质,建立秩序,使人从粗野、庸俗、迷乱的生命境界中提升起来,从审美的维度上提高人的生命境界。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应当根据“三礼”,根据儒家人文精神,结合现实因素,重新制定相见礼、成人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射礼等传统礼仪规范

 

 〖圣贤经典〗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荀子•乐论》)

【译】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古代的圣王憎恶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使那音律的婉转或舒扬、繁复或简单、清脆利落或圆润丰满、节制停顿或推进加快,都足够用来感动人的行善之心,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径和民众接触。(諰[xǐ]:恐惧)

 

德音,有德之声音也,言语、教令、声名,皆可称德音。 [宋] 严粲撰《诗缉》)

【译】德音就是有道德的声音,言语、教化、命令、声誉、名望等,都可以叫做德音。

链接案例:《音与乐》)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

【译】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间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荀子•乐论》

【译】大凡淫邪的音乐感动人,就有歪风邪气来应和它,歪风邪气形成了气候,那么混乱的局面就产生了。正派的音乐感动人,就有和顺的风气来应和它,和顺的风气成了社会现象,那么秩序井然的局面就产生了。有唱必有和,善良的或邪恶的风气也随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对自己抛弃什么音乐、接受什么音乐是很慎重的。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昌黎集注·原道》)

【译】孔子作《春秋》的时候,凡是诸侯如果采用夷礼的,就把他看作夷人,夷人如果能够采用中原地区的礼仪,就把他看作中原地区的诸侯。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译】音乐的流传而使人志趣清明,因礼义的修明而使人行为端正,使民众耳聪目明,气性和悦平顺,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善与美相辅相成而达到乐的境界。

链接案例:《孔子以礼治县》)

(链接案例:《宋濂守礼》)

 

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礼记•乡饮酒义》)

【译】君子懂得尊重和礼让,不会争斗;懂得用洁和敬的态度与人相交,就不会怠慢他人。不与人争斗,就没有暴乱之祸了。

链接案例:《张飞醉酒》)

 

 

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礼记•乡饮酒义》)

【译】人民知道尊敬长者、赡养老人,然后就能达到孝与悌的境界。人民进入孝与悌的境界,并且尊敬长者、赡养老人,这就教化有成。教化有成,则国家可以安居乐业了。(弟[tì]:通“悌”。)

链接案例:《朱显齐家》)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六章)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毛勇:第七节 礼乐教化礼乐教化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教育传统,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重视礼乐教化和人文化成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荀子》言:“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论语宪问》中也有“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礼乐”对人的身心涵养以及社会和谐皆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礼乐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礼乐相应,规范人外在的行为,涵养人内在的心性,而使人温文尔雅。“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礼乐有很好的伦理教化的作用。古人制礼作乐秉持一个理念,那就是孔子所提出的“思无邪”,就是不要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孔子主张“德乐”反对“邪音”,宋朝严粲撰在《诗缉》说 “德音,有德之声音也,言语、教令、声名,皆可称德音。”德乐中正平和,典雅端庄,能使人心气平和,安分守礼。淫邪的音乐,扰乱民性,使人失德。“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荀子•乐论》)”说的是君子一定要慎重地选择音乐。礼乐教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化民成俗,从而达到安民乐民,建立公序良俗的功效。比如说尊敬长辈,赡养老人,《礼记》认为要先让人们先知道尊敬长者、赡养老人的礼,然后人们才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在外尊敬长辈,帮助老人,就形成道德教化,有了这样的风俗,国家就可以安居乐业了。“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说的是礼仪使人行为端正,音乐使人志趣清明,民众耳聪目明,气性和悦平顺,社会风俗随之转变,从而达到“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的美好境界。比如古代很多的妇女她没有上过学,没读过四书五经,但是她懂得忠孝节义,懂得孝敬公婆,言行举止都很规范。就是因为古代的戏剧讲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导人向善,化民成俗。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

陈杰思:法治、德治、礼治、文治共同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文治指的是建设高尚优美的文化环境和精神家园。三俗文化和手机垃圾信息,通过迎合低级需要获得流量,获得关注,获得金钱,走向文治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