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三节 天理良知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1432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三节 天理良知

题解

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使用最多的两个道德概念,就是天理和良知。天理即义理,是道德理念。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关键就看他有没有良知。道德理念(天理)内化于己,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结合,就形成良知。

良知,在面对亲人、人民、万物时,表现为仁爱之心;在面对处于困境和痛苦中的人时,表现为恻隐之心;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表现为羞耻之心;在面对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时,表现为愧疚之心;在面对别人的帮助与关怀时,表现为感恩之心;在面对真理与谬误时,表现为是非之心。

人有良知,在良知的驱动之下,自然而然地产生道德行为,将道德精神展现于事事物物之中,不需要外在的强制,也不需要功利的诱导。如果一个人当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利益时,就会感到高兴、祥和当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危害时,就会感到内心不安,从而激发出悔过自新的力量,这就是“良心发现”。有的人在做危害他人之事时,不仅没有感到愧疚、自责,反而感到痛快,这就是“丧尽天良”。

 

圣贤经典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译】 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

(链接案例:《朱标救恩师》)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皆其至善之发见,是皆明德之本体,而所谓良知者也。([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七)

【译】 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都是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就是道德的本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

(链接案例:《良心将军》)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二)

【译】 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链接案例:《我有零钱》)

 

世之学者,蔽于见闻习染,莫知天理之在吾心,而无假于外也,皆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二十五

【译】 当世的学者,被见闻习染所蒙蔽,不知道天理就存在于我的心灵之中,不需要向外寻求,他们都是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链接案例:《杜甫的良知》)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陆九渊《象山集》卷二十二

【译】 千年万年前有圣人出现,有相同的心,有相同的理;千年万年后有圣人出现,有相同的心,有相同的理。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王守仁《传习录》

【译】你心中的良知,便是自己行动的准则。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四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杨帆:天理即义理,即道德理念,天理内化到个人的内心,就成为人的良知,良知即是仁爱之心,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愧疚之心,感恩之心,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就看天理是否内化为了良知,有良知的人在良知的驱使之下便会产生道德行为,也会因此感到喜悦,满足,如果做出了损害他人的行为就会为良知所谴责,从而愧疚、改过自新,如果一个人从非道德行为中感受到了喜悦,这就是俗称的“丧尽天良”,天即天理,良即良知,一个人不遵从天理,也没有良知,这种人便是不仁之人。

晏瑶瑶: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是我们道德的来源,也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史爱萍:学习仁爱之心心德体悟 我现在才发现我自己一直用的是索取式的贪爱,是有索取有占有,而且不自爱,自爱不是自私自利,是起心动念处尊敬一切人事物。仁爱之心先从自爱,爱亲人,慢慢扩展,第一部没有做到以后的每一步都是错的,心里忐忑不安,做事没有方向,所以才会去索取什么,这个方向错了,就不用说结果,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知道自爱,自律也是自爱,这是我最大的难题,在一起学习的目的就是依众靠众,提升自己,活的向太阳让人感觉到温暖了也就开始仁爱了。学堂义工 王文珠

张博文:教育我们不关遇到什么事都要有天理良知,不能遇到对自己的利益有不利,就没有天理良知了。

毛勇:每日一得:王阳明告诉我们良知是本性具足的,人人都有良知,它是我们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的,是道德的本体。我们常讲心如明镜,良知就是这面镜子,它“粹然至善,灵昭不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怀揣这面宝镜,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我们的仁心,良知,天理。陆象山说千万世之前,千万世之后的圣人都是一样的天理良知,慧能大师也讲“人有南北,佛性无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虽然人人都有这天理良知,但很多人却“蔽于见闻习染”,好好的宝镜,落满私欲的尘埃,“丧尽天良”了。那什么是天良、天理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地良心,朱子说:“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张载说:“:为天地立心”。天理就是天心,天地之化育的仁心,因为这颗生生之仁心,才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生机勃勃,有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宇宙。因此也可以说天理良知是人存在的意义,世界存在的意义,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天理良知的世界将是多么可怕。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离却了我的灵明, 便没有天地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了天地万物, 亦没有我的灵明”。王阳明游玩时,朋友指着山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佛云:世间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天理良知无需外求,就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它是人的观念、行为的指南针,是是非对错的标准。“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只要我们发存天理,致良知的决心,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断地修己安人,定能达到“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

陈杰思: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良知。如果说,道德教育是为让人们遵守道德规范,那么,人们会在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遵守,而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违背,更何况道德规范常常同各种潜规则混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