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推己及人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1113
T 浏览字号
第五节 推己及人
〖题解〗
人们习惯于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习惯于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选择。但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自己的行为总是会影响到别人。所以,在做事时,一定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一想,自己这样做,对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人愿不愿意、高不高兴、接不接受、答不答应。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恕”的基本含义是,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和意愿,愿意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就能够宽容别人,体谅别人。恕之道,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希望怎么生活,就想到别人也希望怎样生活;在自己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能让别人生存和发展;自己需要安身立命和通达顺利,别人也需要安身立命和通达顺利。
恕之道,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 自己不愿意的别人也会不愿意;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会不喜欢;自己所厌恶的,别人也可能厌恶;自己不愿意承受的灾难和痛苦,不能强加在别人头上。
〖圣贤经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译】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 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
凡仁必于身之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若一人闭户斋居,瞑目静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阮元《论语论仁论》)
【译】 凡是仁,必须是在自己身上通过自己的行动去验证它,才可以看到它,也必须是两个人在一起,是否有仁的品质,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关起门来在家独居,闭目静坐,虽然也有道理在自己的内心,始终不能认为这就是圣贤所称道的“仁”。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 爱别人,别人却疏远自己,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仁德。治理人民,人民却得不到安宁,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智慧。礼貌对待别人,别人却不回应,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敬意。行为达不到目的,都应该反过来反省自己,自己端正了,天下就会归顺。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原毁》)
【译】 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周全,他们对待别人宽松而且简单。
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
【译】 用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处境,这就是“恕”。
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
【译】 民间所说的将心比心,如果这样做到,那么每个人都会得到公平。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