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五节  推己及人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1113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五节  推己及人

题解

人们习惯于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习惯于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选择。但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自己的行为总是会影响到别人。所以,在做事时,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场上想一想,自己这样做,对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人愿不愿意、高不高兴、接不接受、答不答应。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恕”的基本含义是,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和意愿,愿意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就能够宽容别人,体谅别人。恕之道,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希望怎么生活,就想到别人也希望怎样生活;在自己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能让别人生存和发展;自己需要安身立命和通达顺利,别人也需要安身立命和通达顺利。

恕之道,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 自己不愿意的别人也会不愿意;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会不喜欢;自己所厌恶的,别人也可能厌恶;自己不愿意承受的灾难和痛苦,不能强加在别人头上。

 

圣贤经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译】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

(链接案例:《孙叔敖埋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 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

(链接案例:《身在曹营心在汉》)

 

凡仁必于身之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若一人闭户斋居,瞑目静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阮元《论语论仁论》)

【译】 凡是仁,必须是在自己身上通过自己的行动去验证它,才可以看到它也必须是两个人在一起,是否的品质,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关起门来在家独居,闭目静坐,虽然也有道理在自己的内心,始终不能认为这就是圣贤所称道的“仁”。

(链接案例:《范仲淹换宅》)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  爱别人,别人却疏远自己,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仁德。治理人民,人民却得不到安宁,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智慧。礼貌对待别人,别人却不回应,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敬意。行为达不到目的,都应该反过来反省自己,自己端正了,天下就会归顺。

(链接案例:《阿宝治病》)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原毁》)

【译】 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周全,他们对待别人宽松而且简单。

 

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

【译】 用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处境,这就是“恕”。

(链接案例:《爱心课堂》)

 

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

【译】 民间所说的将心比心,如果这样做到,那么每个人都会得到公平。

(链接案例:《大禹治水》)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四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王婧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的文化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源远历史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事之道。这句话的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视角想问题,做事情,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人人都是平等,我们尊重自己,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如果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只为自己考虑,为自己行便利,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善,社会就难以和谐。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应该宽宏大量,倘若自己不想要的硬要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把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这一道德伦理应该运用到生活中,我们拥有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对待外国文化也要采用谦虚开放的态度,与更多文化交流互鉴。(内容选择不公布)

晏瑶瑶: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要为别人考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能强加到别人头上。

毛勇:每日一得: 孔子的“仁者爱人”,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仁字从人,从二,二人为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二人关系,儒家的仁进而从自我与内心,自我与他人推及到自我与万物。一个人仁与不仁,关键要看他如何处理这些关系?阮元在《论语论仁论》中说:“凡仁必于身之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若一人闭户斋居,瞑目静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这正如王阳明所说的只是静处体悟还不够,“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那么实行“仁”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呢?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孔子看来,行仁之方就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也是人类社会的伦理黄金法则。忠是从积极方面说的,自己对“立”、对“达”渴望和期待,就应联想到他人也同样如此,然后去帮助他人实现“立”和“达”。修齐治平,达则兼济天下,先富带后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仁者所当为。恕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的,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恕”就是在内思尽己的基础上推己以及人。《贾子道术》里说:“以己量人谓之恕。” 如心为恕,“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人能弘道,为仁由己。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韩昌黎也告诫我们“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如此修身,定能做到“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从而“修己安人”,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人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大同理想。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