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修道明德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1084
T 浏览字号
第六节 修道明德
〖题解〗
道德一词是“道”与“德”二字合成的。什么是“道”?也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道统,具体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什么是“德”?“德”就是得之于己的“道”。
由此观之,道德的本质就是“道”内化于己,见之于行。
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就是读经而传道,通过传道而培育道德。中华民族道统源远流长,起自黄帝、炎帝,经历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公的传承,由孔子集大成,又经过孟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黄宗羲、康有为发扬光大。民国初年在学校废除经典教育,也就切断了中华道统传承之路。唯有经典教育重新进入学校,学校才具备传道之功能。
中华民族的道德观,是经历数千年逐步形成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在旧有道德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出一些变通和调整。离开传统道德这个根本,就无法建立真正的道德观。
韩非所讲的“法、术、势”,“法”是法律制度,“术”是手段与方法,“势”权威势力。管理者需要“法、术、势”,但更需要“道”与“德”,而且必须将“道”与“德”置于“法、术、势”之上,以“道”和“德”统御“法、术、势”。否则,“法、术、势”就变成“恶法、邪术、恶势”。
〖圣贤经典〗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
【译】 万物无不是尊崇道而且重视德,道的尊贵,德的尊贵,不用下达什么命令,就能保持自然状态。
何以得德?由乎道也。(《老子道德经》三十八章王弼注)
【译】 如何才能得到德?通过道可以得到德。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昌黎文集》卷十一《原道》)
【译】 尧将道统传给了舜,舜将道统传给了禹,禹将道统传给了商汤,商汤将道统传给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又将道统传给了孔子,孔子又将道统传给了孟子。
子曰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译】 孔子说:“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
【译】 君子尊崇德性,注重学问,达到广大的境地,详尽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极点,然后推行中庸之道。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