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六节  修道明德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1084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六节  修道明德

 

题解

道德一词是“道”与“德”二字合成的。什么是“道”?也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道统,具体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什么是“德”?“德”就是得之于己的“道”。

由此观之,道德的本质就是“道”内化于己,见之于行。

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就是读经而传道,通过传道而培育道德。中华民族道统源远流长,起自黄帝、炎帝,经历尧、舜、禹、汤、、周公的传承,由孔子集大成,又经过孟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黄宗羲、康有为发扬光大。民国初年在学校废除经典教育,也就切断了中华道统传承之路。唯有经典教育重新进入学校,学校才具备传道之功能。

中华民族的道德观,是经历数千年逐步形成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在旧有道德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出一些变通和调整。离开传统道德这个根本,就无法建立真正的道德观。

韩非所讲的“法、术、势”,“法”是法律制度,“术”是手段与方法“势”威势。管理者需要“法、术、势”,但更需要“道”与“德”,而且必须将“道”与“德”置于“法、术、势”之上,以“道”和“德”统御“法、术、势”。否则,“法、术、势”就变成“恶法、邪术、恶势”。

 

圣贤经典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

【译】 万物无不是尊崇道而且重视德,道的尊贵,德的尊贵,不用下达什么命令,就能保持自然状态。

 

何以得德?由乎道也。(《老子道德经》三十八章王弼注)

【译】 如何才能得到德?通过道可以得到德

(链接案例:《颜回修德》)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昌黎文集》卷十一《原道》)

【译】 尧将道统传给了舜,舜将道统传给了禹,禹将道统传给了商汤,商汤将道统传给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又将道统传给了孔子,孔子又将道统传给了孟子。

 

 

子曰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译】  孔子说:“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

(链接案例:《蒙牛“三正气氛”》)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

【译】 君子尊崇德性,注重学问,达到广大的境地,详尽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极点,然后推行中庸之道。

(链接案例:《宓子贱任县宰》)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四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王婧涵:仁者,人也,是知人知己,是为人处世之根本,是做好自己,处理人与人相处之道,守己利他。行事要考虑是否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 艺者,技也,是手段是工具,不仅是生活之需,也是进德通达之资。游,是游习,是广泛的学习。通过六艺的工具去帮助别人、造福社会,传播美好、传播善良、传播文化 我们太过在意物质获得,生活所需,总是被所做的事束缚,觉得太辛苦、太累,觉得没有发挥专长与价值,其实还是我们道心不够,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中,并非无我利他,要看到大众、社会、团队所需去发挥作用。

晏瑶瑶:道德的本质就是“道”内化于己,见之于行。道德是我们人生的指向标,是要永远传承下去得精神财富。

张守海:“道”就是天理,“德”就是大义。十大义理乃是天理大义,只有遵从道,修德养正,才是人间正道,亦是老祖宗的古训,只要遵循古训,在与时俱进中,也更能“苟日新,日日新”,在社会大变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应大力倡导中华文化,这样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支点。民族的复兴、文化的复兴,更应传道播德,吾辈当不遗余力,因道不远人! 一一张守海

毛勇:每日一得:什么是道?朱熹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既万物生化所固有的原理规律,也包括人类生活所应守的价值原则。具体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又经过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黄宗羲、康有为发扬光大。这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道统。什么是德?王弼在《老子注释》里写道:“德者,得也。何以得德?由乎道也。” 按照道万物生化的原理规律,人类生活的价值原则去为人处事,这就是德。简而言之“德”就是得之于己的“道”。因此道德的本质就是“道”内化于己,见之于行。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创生了天地万物,并把道留存在天地万物之中成为德来滋养万事万物。道德为什么如此尊贵,因为他顺其自然。这也是我们人之本性,我们做善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很舒服,很喜悦,就是因为顺应了我们的自然本性。做恶事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安,做贼心虚,就是因为违背了我们的自然本性,这就不道德。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认为“道”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是倾其生命追求的对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对于读书人而言,心无旁骛地立志求道、行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原则问题,思想志于道,行为持守德,道德表现的依据是仁,有没有道德就表现在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当然立身求道,不是叫我们远离生活,不是苦行自虐,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从容自在,不乏游艺,也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情趣。立身求道也不是叫我们空谈心性义理,“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礼记•中庸》讲“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所谓“尊德性”, 是指不断地修身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所谓“道问学”, 则是对知识的追求与实践,“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这才是我们修道明德的最佳路径。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

陈杰思: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道,使“道”人人皆知,内化于心,见之于行,培养良知,形成信仰,这才是真正的“德”。“道”在何处?“道”就在存在于本学习计划推出的十大义理110个主题之下的1000句圣贤经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