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十节  恻隐忧患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905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恻隐忧患

 

题解〗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仁爱之心,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对待贫困者、弱势者、苦难者、遇难者、病痛者、年老者、年幼者的态度,看他是不是有同情之心(即恻隐之心),是不是伸出援助之手,对他们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与帮助。如果面对他们表现冷漠,甚至是幸灾乐祸,那就缺乏仁爱之心。

为自己所爱的对象处于困境或将要面临灾难而感到忧患,这就是忧患意识。在儒家的忧患意识中,所忧的对象有四:忧民、忧国、忧道、忧天下。忧民是为人民的困苦而忧虑,忧国为是国家前途和命运而忧虑,忧道是为大道的沦丧而忧虑,忧天下是为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而忧虑。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而感到深深的忧虑,于是激发起弘扬大道、拯救人民的坚强意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忧天下的意识。有忧患意识,就必定采取行动,以免让所爱的对象陷入灾难。

 

圣贤经典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 ,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译】 天地万物与我本来同是一个整体。人民的艰难疾苦,哪一样不是像我身上的切肤之痛呢?不能将百姓的艰难困苦当作自己身上的切肤之痛,就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

(链接案例:《徐悲鸿助人》)

(链接案例:《千里国土换仁义》)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 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下》)

【译】 现在有人突然看见孩子即将掉入水井中,会产生惊恐、同情的心理。这不是要同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那里得到称赞,也不是厌恶小孩子惊叫的声音……同情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乍见:突然看见。怵:chù,恐惧。惕:tì,忧愁。恻隐:同情。要:索取。乡党:邻里。)

(链接案例:《齐宣王的仁心》)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链接案例:《先天下之忧而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

【译】在忧患之中生存,在安乐之中死亡。

(链接案例:《姚崇灭蝗》)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四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谢明涛: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代表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仁的内涵包括爱人、爱物、爱己等多个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尊重。仁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也体现在社会行为中。在现代社会,仁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李龙: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没有正义感,那无论他拥有多少物质,他都是披戴画皮的妖魔,是吃人的野兽。我对影视作品,历史灾难,新闻事件所发生的不幸者,我都会哀伤,可能哪一天我们也会是不幸者。所以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照亮别人的时候何尝不是照亮自己的呢!

晏瑶瑶: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张守海:“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我们应遵循天地人三道,对自然万物不应发现什么就去开发或破坏,有些不必打挠的秘境就不要去打挠,不要人为的开发,应予以保护,这也是恻隐忧患意识,天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生态家园会更美好!

王峰:恻隐之心就是类似于怜悯之心

毛勇:每日一得:恻隐是指对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事物产生同情之心,不忍之情。《孟子》曰:“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并举例说:“当有人突然看见孩子即将掉入水井中,会产生惊恐、同情的心理,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想去援救。这不是要同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那里得到称赞,也不是厌恶小孩子惊叫的声音。”因此可以说恻隐之心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是人天生拥有的良知,“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它是仁爱的发端。“阳明先生说:“生民之困苦荼毒 ,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意思是说:“人民的艰难疾苦,哪一样不是像我身上的切肤之痛呢?”这种切肤之痛就是恻隐心,是非心,仁爱心,就是人的良知。它来源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固然人之初,性本善,然“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如果不好好学习,刻苦修炼,良知也会迷失。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来那丧失了的良心罢了。《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自孔子开始,儒家历来具有 “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孔子说:“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意思是, 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思虑, 忧愁就会很快降临这是告诫人们, 要有忧患意识。在孔子看来, “君子忧道不忧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之不修”显然是孔子最为忧心之事,《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无论是天子也好, 庶人也罢, 都应当把修身作为根本, 只有把修身这个本处理好了, 国家方可长治久安。孟子说:“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忧患可以让人奋发图强、让国家兴盛, 而享乐安逸则可以使人堕落、使国家衰亡。孔孟“忧道、忧民、忧国、忧天下”这恰是仁者的勇敢担当精神。从“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无疑是儒家群体忧患意识的最好诠释。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

清风生:“四忧”:忧民、忧国、忧道、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