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恻隐忧患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905
T 浏览字号
第十节 恻隐忧患
〖题解〗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仁爱之心,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对待贫困者、弱势者、苦难者、遇难者、病痛者、年老者、年幼者的态度,看他是不是有同情之心(即恻隐之心),是不是伸出援助之手,对他们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与帮助。如果面对他们表现冷漠,甚至是幸灾乐祸,那就缺乏仁爱之心。
为自己所爱的对象处于困境或将要面临灾难而感到忧患,这就是忧患意识。在儒家的忧患意识中,所忧的对象有四:忧民、忧国、忧道、忧天下。忧民是为人民的困苦而忧虑,忧国为是国家前途和命运而忧虑,忧道是为大道的沦丧而忧虑,忧天下是为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而忧虑。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而感到深深的忧虑,于是激发起弘扬大道、拯救人民的坚强意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忧天下的意识。有忧患意识,就必定采取行动,以免让所爱的对象陷入灾难。
〖圣贤经典〗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 ,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译】 天地万物与我本来同是一个整体。人民的艰难疾苦,哪一样不是像我身上的切肤之痛呢?不能将百姓的艰难困苦当作自己身上的切肤之痛,就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 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下》)
【译】 现在有人突然看见孩子即将掉入水井中,会产生惊恐、同情的心理。这不是要同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那里得到称赞,也不是厌恶小孩子惊叫的声音……同情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乍见:突然看见。怵:chù,恐惧。惕:tì,忧愁。恻隐:同情。要:索取。乡党:邻里。)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
【译】在忧患之中生存,在安乐之中死亡。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