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组织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管理 > 顾客管理 >案例

《阿里巴巴的客户第一》

日期:2021-06-09

查看次数:492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阿里巴巴的客户第一

 

正是秉持着“利他主义”的理念,阿里巴巴提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经营方针。

“股东第一”,这是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尤其是股份制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条。在他们看来,企业是由股东投资的,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股东创造利益,使股东的投资得到合理的回报。马云却指出:“华尔街相信股东第一。股东第一问题就大,今天要这个,明天要这个,这样的话基本上就完蛋了。因为绝大部分的股东不会明白你的战略,绝大部分的股东不明白你的痛苦,绝大部分的股东只是从数据上分析你,而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不要认为股东总是对的,但是尊重、听他们的,最后决定还是你做的。”①

“员工第一”,这是东方企业尤其是制造或服务行业企业的基本信念。在他们看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由员工制作和提供的,只有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提高企业的创造力,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并获得企业的利益。马云却指出:“我们办公司是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只有这样客户才会开心。美国人讲究股东利益第一,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员工工作得很累,市场做得越来越大,但是钱赚得并不会太多。有人讲把员工利益放在最前面,如果员工利益第一,大家是会和和气气开开心心地工作,但是如果客户不满意,没人给我们付钱,那么最后这个团队还是要把员工辞退。”

马云详细解释了他的“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内在逻辑:“我在这里向您表明:阿里巴巴只有坚持‘客户第一',为客户创造持久的价值才有可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在新经济时代,让客户满意的最主要因素是我们的员工,没有勤奋、快乐、激情敬业和富有才华能力的员工,给客户创造价值就是一句空话。没有满意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有满意的客户,没有满意的客户绝对不可能有满意的股东。”

阿里巴巴主张“客户第一”,并不是罔顾股东的利益。事实证明,由于坚持“客户第一”,公司业绩取得了持续的增长,最终不但不损害股东的利益,反而使股东获得了更大的价值和更长远的回报。以雅虎为例,2005年雅虎以10亿美元投资阿里巴巴获得后者40%的股份,到2012年,雅虎出售持有的阿里巴巴20%的股权就获得71亿美元的收入,而雅虎手中持有剩余的阿里巴巴股份,价值近300亿美元,这笔投资已经成为全球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案例之一

阿里巴巴主张“客户第一”,并不是将其当作漂亮的口号,而是打心底里认为“客户是衣食父母”,并具体化为切切实实的五大措施:第一,无论何种情况,微笑面对客户,始终体现尊重和诚意。第二,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用客户喜欢的方式对待客户。第三,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最终达到甚至超越客户的期望。第四,平衡好客户需求和公司利益,寻求双赢。第五,关注客户需求,提供建议和资讯,帮助客户成长。

在坚持原则方面,阿里巴巴强调要用客户喜欢的方式对待客户,但是绝不能因此突破企业伦理道德的底线。在阿里巴巴创业初期,商界回扣风十分严重:“当时不给20%的回扣根本没人和你做生意。”如果随大流给回扣的话,公司就能迅速做大营业额;而如果不给回扣的话,公司的营业额乃至盈利就是一句空话。为此,阿里巴巴特意安排了一整天的时间,针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争议之后,阿里巴巴作出一个决定:谁给客户一分钱回扣,公司马上请他走人。正是这个决定,使阿里巴巴在中小企业里面特别受欢迎。阿里巴巴做生意不给回扣,而是将这些钱、这些精力更好地投入到拉更多的买家、做更好的服务、开发更好的产品上,而这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客户的利益。

在为客户着想方面,阿里巴巴强调要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最终达到甚至超越客户的期望。阿里巴巴对销售人员的训练,主要是训练他们的思维,转变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马云说:“人脑子里想什么,行动上会体现出来。销售人员绝大部分想到的是,你口袋里有5块钱,我要想办法把他弄到我的口袋里面来。阿里巴巴的员工要想的是,他口袋里有5块钱,能不能把它变成50块。如果你能这样想的时候,你就是不一样的。”①这种以客户资产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思想在于:如果要取得长久的成功,企业就必须把重心转移到客户终生价值的最大化上去。企业不是关注自己品牌资产的升值,而是关注客户资产的升值,即企业旗下所有品牌的所有客户的终生价值之总和。

2001年,中国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大量刚刚获得外贸自主权的中小型企业,急于摆脱原来国有外贸公司的束缚,自己拿到订单。阿里巴巴抓住时机,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专心致志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一年,阿里巴巴除了会员急剧增加以外,收入也大幅增长,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在帮助客户成长方面,阿里巴巴十分关注客户的需求,提供建议和资讯,帮助客户成长。马云主张,成为阿里巴巴的客户,必须接受培训。为此,阿里巴巴专门到各个城市把客户集中起来进行培训,还成立了阿里学院,培训公司干部,培训客户,让客户和阿里巴巴一起成长。培训的内容不光是对阿里巴巴各种产品的使用,还有管理艺术、中小企业的成长经验等。马云指出:“企业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就是医生,我的客户就是我的病人,我就很诚心地告诉他,他有什么问题。有些药,是需要他自己吃的,有些药是要扒开他的嘴巴硬让他吃的,诚信通就是灌进去的。如果今天不给你灌这个药,你明天就要骂阿里巴巴了。”③正是本着这种对客户的真诚,阿里巴巴才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并与客户一起成长。

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笃信“利他主义”,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是以员工为重点,其经营理念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而马云却力主“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究竟是中日企业的区别,还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别,还是20世纪与21世纪经营理念的区别?

笃信“利他主义”,坚持“客户第一”,体现在经营模式上,便形成了阿里巴巴的“平台思维”。在阿里巴巴创办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而是一家帮助别人做电子商务的公司,即成为一个创业的平台、创新的平台、开放的平台、服务的平台、共享的平台。

当时,首创于美国的B2B电子商务平台,其核心服务对象是大企业,阿里巴巴却改变了这种模式,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建立了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

当时,阿里巴巴推出淘宝,其竞争对手是eBay②易趣。淘宝在定位策略上, 把目标用户群不限定在较为发达的城市,特别注意中小城市的宣传和推广;在价格策略上,坚定地实行免费策略以培育市场;在促销策略上,抓小型网站和传统媒体,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在服务策略上,注意听取用户的意见或提出的发展建议,并鼓励用户分享他们的知识以及私人情感;在支付方式上,推荐使用其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在买家收货满意后再付款给卖方,所以比较安全。

“在淘宝上,所有的店主都可以自由地对店铺进行个性化的展示和营销,而淘宝是没有权利和义务去干预的。在一定的约束范围内,淘宝上的用户才是这个领域的自由人。

阿里巴巴决定,做信息流,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2001年,互联网泡沫让阿里巴巴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问题,马云却力排众议,决定继续坚持免费服务。

马云讲了“一块抹布”的故事,他说:“这块抹布从哪儿来的?我是从海尔那买的,我记得几年前我妈妈说海尔好,因为海尔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时是带一块布来的,走的时候他把踩脏的地方擦得干干净净。其实海尔擦的是客户的心,你真正为客户想的时候,服务才会好,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微笑服务上。”

 

(摘录黎红雷著:《儒家商道智慧》,人民出版社,201711月第1146-156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