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十二节  阴阳辩证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619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十二  阴阳辩证

 

题解

“炁”是存在于人体和宇宙空间的非物质能量场,分为“阴炁”和“阳炁”,用符号“- -”表示阴炁,用符 号“—”表示炁。“阳炁”的性质是:动  上升、温热、发散、光明、刚强。阴炁的性质是:静、下降、寒冷、收敛、黑暗、柔弱。阴炁与阳炁的相互关系主要有: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包含、阴阳相互依存。

一分为二: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合二而一:对立双方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共存于统一体内。

多面一体:我们应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事物具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极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都是共同存在于一个整体中。

过犹不及:事物的存在是有一个度,达不到这个度,叫做“不及”;超过这个度,就是“过”。自信必须在一定的度上存在,自卑就是“不及”,自傲就是“过”。

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物无孤立:说明任何事物不可能独立地存在,而是同其他事物相联系。

万物皆化:宇宙生生不息,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变而有常:即事物在变化之中存在着不变的规律。

积微而著:事物的变化,是细微的变化不断积累,从而形成显著的变化。  

相反相成: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圣贤经典

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大乘稻芊经》)

【译】 因缘,即是说因为有此,就会有彼;因为此产生,所以彼产生。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国语•晋语》)

【译】 砍树不从根上砍断,必定要再生;堵水不堵住源头,必然再次流溢;消除祸害不从它的基础开始,必然重新作乱。

(链接案例:《扁鹊治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八章)

【译】 因此,圣人方正而不妨碍别人,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割:通。廉:棱角。刿[guì]:划伤。)

(链接案例:《孔子兼顾二端》)

 

举一纲众目张,弛一机万事隳。([隋]王通《中说》)

【译】 提起网上的总绳,众多的网眼就张开了;关键之处一放松,许多事情就要毁坏。(弛:放松。机:枢纽。隳[huī]:毁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旧唐书》卷七十一)

【译】 要想树木长得高大,必须使它的根长得扎实;要想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它的泉源。(浚[jùn]:疏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史记疑问·高祖纪》)

【译】 细微的火星,可以烧毁原野。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汉]司马相如《上谏猎疏》)

【译】 聪明人在祸患还未萌生时就能预见,明智之人在危险还未形成时就设法避开。祸患本来很多就是隐藏在细微、隐蔽之处,发生在被人忽视的地方。

(链接案例:《治未病》)

(链接案例:《郑袖诡计》)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译】 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互相促成,长和短互相对照而显现,高和下互相对应,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链接案例:《无之大用》)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荀子•非十二子》)

【译】 君子以不讲修养为耻,不以受到污辱为耻;以不诚信为耻,不以不受到信任为耻;以无能为耻,不以不被任用为耻。所以不被荣誉所引诱,不被诽谤所吓倒,遵循正道而行。(诽[fěi]:非议。)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五十八章)

【译】 灾祸啊,幸福倚靠着它;幸福啊,灾祸潜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它究竟如何?实在没有定准!正常转变奇异,善转变成恶。(极:极限,终止。正:正常。奇:奇异。)

(链接案例:《刘邦退兵霸上》)

 

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二程遗书》卷十五)

【译】 万物发展到了极点必定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道理就应当是这样的。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清]李汝珍《镜花缘》)

【译】 人见利而不考虑危害,就好像鱼见鱼饵而看不见鱼钩一样。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译】 事物向反面转化,这是事物运动之道。

(链接案例:《阿里巴巴在非典危机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译】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的事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小事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之处做起。

(链接案例:《王永庆卖米》)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

【译】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身放在众人的后面,结果反而居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链接案例:《刘邦退兵霸上》)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七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段素卿:阴阳辩证: 案例《孔子兼顾二端》单独具有某种品性,容易走上极端,因此 孔子的品性立于中庸,兼顾二端,让自已深思又更加对孔老夫子敬佩! 《扁鹊治病》扁鹊听声音辨病,其医术之高让人惊叹,同时也看到病人遇到良医,如果不信也枉然…… 《无之大用》《王永庆卖米》有的时侯,你的劣势有可能就是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从细节着手,每一个细节的提高与完善,是整体提高的必要条件。 很喜欢: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自勉)山西毓德学堂义工

毛勇:第十二节 阴阳辩证中国人通过千百万年的观察和总结,发现万事万物,都同时存在阴阳两个相反的属性。他们相互依存、互为其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双方的此消彼长,决定着事物的变化方向。这就是自然规律,阴阳辩证就是中国人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最根本的思维方法。阴阳对立:“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规律。这就是说,阴阳是一对矛盾,它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没有阴阳的对立存在,阴阳的对立运动也就终止了,事物也就不存在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促进了事物的发展进步。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阴阳互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万事万物内部都包含有阴阳,一花一世界,一物一太极。阴阳互相依存,互为作用,都不能孤立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就象上与下,寒与热、身与影,手心和手背等等。正如《大乘稻芊经》所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吉就要想到凶、有福就要想到祸,我们作决策就会全面思考,避免出现“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清李汝珍《镜花缘》)的现象。做事情也一定要有预见性。“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汉]司马相如《上谏猎疏》)阴阳消长:阴和阳虽然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互根互用,但阴和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形式始终是矛盾着的阴阳两个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如日月昼夜的交替,春夏秋冬气候冷热的变更。明白了阴阳消长的规律,我们可以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史记疑问高祖纪》)“履霜,坚冰至。”(《易经》)老子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是任何事情要从容易和细微处开始。阴阳转化:“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二程遗书》卷十五)阴阳两种事物变化到了极点,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各自向对立面转化,阳变阴、阴变阳。如白天与黑夜,春夏秋冬的变化等等。都是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的结果。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说的是事物向反面转化,这是事物运动之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任何事情不仅从正面思考,还要从反面去考虑。今日是好的、上进的,明日就有可能变坏、后退。成功时,已倚伏着败亡之因素;败亡之时,也孕育着成功的因素。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综上所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事物并不存在固有的、永恒的属性。只要懂得了阴阳的辩证关系,懂得如何让一阴一阳互相反对的双方贯通、联结、合作、平衡、统一,事物才可能得到顺利地发展。老子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圣人就能做到持守中庸之道,方正而不妨碍别人,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