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二节  诚敬中和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858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二节  诚敬中和

 

〖题解〗

在礼仪活动中,或者发生道德行为与文明行为时,要坚持诚、敬、中、和的原则。

诚:内心真诚,不能虚情假意。如,在感谢他人时,心存感恩之心;在对他人行礼时,要有恭敬之心;在祭祀活动中,对受祭者有敬畏之心。内心的真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并且,只在将内心的真实表现于外在的行为,人们才能看到、感知到。

敬:先有恭敬之心,向外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表现出来,让他人感受到尊重。傲慢无礼者不懂得尊重别人,高高在上,欺凌他人。巧言令色不是敬,是谄媚,目的是讨好他人以便利用他人。

中:行为规范和礼仪程序的制定,需要遵守中道,无过无不及,既不能过于简单草率,又不能过于烦琐,铺张浪费。行为要同时代相适宜,要同具体的境遇相适宜,根据具体条件进行权变。

和:宇宙各大星体按自己的轨道运行,才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在同一的境遇中,人人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人人都能预知他人的行动规律,社会就会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

 

〖圣贤经典〗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

【译】君子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合乎礼节。

链接案例:《总统的礼貌》)

链接案例:《礼贤下士》)

 

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大戴礼记•劝学》)

【译】君子不可以不学习如何与人相见,不可以不修饰自己。不作修饰就没有合宜的样貌,没有合宜的样貌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没有礼貌,没有礼貌就没有立身之地。

链接案例:《新华园酒店的服务》)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礼记•祭统》)

【译】祭祀,不是有某种东西从外面降临,而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发出的行为。心中有所敬畏,所以要以礼祭祀。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诚意与行礼无有先后,须兼修之。诚谓诚有是心,有尊敬之者则当有所尊敬之心,有养爱之者则当有所抚字之意。(《张子全书》卷三《气质》)

【译】有心意的真诚但没有外在的表现,就无法表现其诚意,这是因为不通过礼就无法让人看到你的真诚。诚意与行礼没有先后之分,应当同时加以修炼。“诚”就是要真正有这种心意,面对值得尊敬的人,自己就应当有尊敬之心;面对要需赡养、关爱之人,就应当有真正的抚养关爱之意。

链接案例:《曹公跣足迎许攸》)

(链接案例:《屠格涅夫与乞丐》)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 ,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链接案例:《巧言令色安禄山》)

链接案例:《宠臣邓通》)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译】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要啊!礼,与其奢侈,宁可俭约;丧葬,与其礼仪周到,不如真诚哀伤。”(易:周到。戚:忧伤。)

链接案例:《我爱其礼》)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宋]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四《艮卦》)

【译】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不再是礼了。(谓:称。)

链接案例:《哀而不伤》)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译】 有子说:“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

链接案例:《齐国国君无礼惹祸》)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二程外书》卷六)

【译】奢侈都是从修饰而产生的,修饰得过分就是奢侈,修饰得不足就是节俭。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荀子·礼论》)

【译】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答案是:人生就有欲望,欲望达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放弃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引起混乱,乱起来就没有出路。古代圣贤憎恶这种混乱局面,所以制定礼义来划定界限。

链接案例:《朝廷礼仪》)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

【译】 到一个地方,就要问问那里的禁忌;到一个国家,就要问问那里的风俗;到陌生人家里,就要问问人家的忌讳。(竟:通“境”。讳[huì]:忌讳。)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六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段素卿:读“礼”章第二节 “诚敬中和”的感受: 十个案例中《哀而不伤》对我印象比较深:孔子的妻子去世一年了,儿子孔鲤还穿着丧服为母亲痛哭。孔子听到后很不高兴,说:“这有些过度了吧!”孔鲤听到父亲的话,立即停止了哭泣,并脱去了身上的丧服。以前对孔老夫子的印象是很温和的(无知)!当读到“智”章中老夫子杀了少政卯;面对殉葬既使改为木俑,老夫子对这种行为的人评价“断子决孙”时,非常惊讶,但细细的深刻体会,这些言行的起心是多么的仁慈!不由得想到史老师说的“修行修心,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修,而且从不间断”! “诚敬中和”每个字都让我敬畏!“礼”的意思一点点的清晰!感恩!山西毓德学堂义工

毛勇:第二节 诚敬中和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礼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我们在礼仪活动中,一般要遵循诚、敬、中、和四个基本原则。“诚”就是真实、不虚伪,表里如一。孔子主张外在的礼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礼记乐记》中说: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彰明真诚、去掉虚伪,是礼的永恒原则。《大学》云:”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而形于外,礼就要做到不欺人更不自欺,没有真诚礼就会流于虚伪。孔子批评这种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 曲心事人, 非直者、诚者所为, 故孔子说:左丘明耻之, 丘也耻之。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凡人伪为可恶也……莫与之结矣。” 虚伪的人是可恶的,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虚伪的人最终会被诚实的人们所抛弃。晋国大夫女叔齐批评鲁昭公知仪不知礼,鲁昭公虽然熟练各种礼仪,可是缺少内心的真诚和仁德。礼仪不是空洞的外在形式,而是你内在真实的心境,向别人说感谢时,内心一定要有感恩之情;在向别人敬礼时,要对对方充满敬意;在婚礼进行时,要有神圣庄严的感觉;在丧礼进行的过程中,“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要有悲戚的感情和敬畏生命的情怀。当然,真诚的心意如果没有礼这个外在的表现,也无法让人看到你内心的真诚。因此张载建议“诚意与行礼无有先后,须兼修之”。“敬”是对万事万物心存“敬畏”,"敬"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记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人内心的敬意,“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大戴礼记•劝学》)。”服饰要整洁,容貌要端庄,步履要缓慢,言语要谦恭,揖让周旋,处处有节。一些重大的仪式甚至要求人们提前很多天就要沐浴、斋戒,让心绪进入行礼的状态。“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礼记》)。” 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因此,可以说没有敬就没有礼。对这一点,《孝经》一言以弊之:“礼者,敬而已矣”。“中”是指道德行为和文明行为规范的适中适度,无过无不及。礼仪行为要因时、因地、因人进行权变。宋朝郭雍说:“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意思是:”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不再是礼了。孔鲤为母服丧一年多还在哭泣,被孔子斥责过分了。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既不能过于简单草率,又不能过于烦琐,铺张浪费。“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二程外书》卷六)。奢侈都是从修饰而产生的,修饰得过分就是奢侈,修饰得不足就是节俭。“和”是遵循礼的要求,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论语》中说:“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 礼的应用, 以遇事做到和谐为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 都依着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 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 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 那也是不可以的。”在儒家思想中礼与和是紧密联系的,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礼记•曲礼》“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到一个地方,就要问问那里的禁忌;到一个国家,就要问问那里的风俗;到陌生人家里,就要问问人家的忌讳。入乡随俗,就是对人的尊敬,目的是在于和谐相处。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