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冶情养德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1012
T 浏览字号
第四节 冶情养德
〖题解〗
按照儒家“心统情性”之论,人的心灵存在着“性”(道德本性)与“情”(情绪、情感)。中国的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具体化、规范化、日常化、生活化,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可见性。每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自己去探索并制定一套行为规范,而是需要学习圣贤经典,在洒扫应对、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为人处世等方面接受现成的行为规范并时时践行;参加冠、婚、乡、射、丧、祭等礼仪,在学习并践行礼的过程中领悟圣贤的教导。一个人是否有孝之德,不是看他如何说、如何想,而是看他如何做。当我们看到这个人身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合于孝道的礼仪行为,而且是持之以恒,我们才能判断这个人是否有孝之德。在中华传统丧礼的进行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孝心和敬畏生命的意识。如果对逝去的亲人不按一定的礼仪进行祭祀,就会使亲情淡薄,感恩之心淡化。
保持个性是必须的,但是,极端自由主义者过分张扬个性,主张“个性解放”,肆意放纵情欲,使情欲脱离礼、法的控制,对自己、对他人都会造成危害。当人的情绪发动之时,往往会处于激动的状态。情绪过于激动,情绪失控,心情大喜大悲,情绪大起大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不仅如此,激动的情绪又常常支配着人的行动,使人丧失理智,越过道德的制约,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情绪失控和做人失德,是犯罪的两大根源。
推行礼乐教化的目的,就是让人在礼乐文化的熏陶中,引导人的性情向善与正的方向转变,让人们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规范,并使这些规范内化,引导人的性情处于中和的状态,从而使人的本性、情绪、情感,从混乱走向有序,从极端走向中和,从恶转向善,从邪转向正,变化气质,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健康的心理、中和的情绪。
中华传统礼仪注重“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在德性的培养,也注重外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一个人有内在的良好品性和本质,率性而行,不加修饰,良好的本质没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仪表现出来,就会显得粗野。当一个人有外在的文明礼仪行为,说话文雅,举止有度,处事得体,但缺乏内在品性,就显得虚浮或虚伪。缺乏内在品德的礼仪行为是一种表演和伪装。如果没有内在的品德,则外在的符合礼的行为就是徒具形式的虚礼。如在对人微笑时,如果内心没有真诚的欢喜与尊敬,这种微笑就是虚伪的虚礼。
〖圣贤经典〗
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礼记•问丧》)
【译】礼与义的基本原则,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只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已。
(链接案例:《杜蕢罚酒》)
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礼记•仲尼燕居》)
【译】尊敬但不符合礼,就会粗野;谦恭但不符合礼,就会敏捷谄媚;勇敢但不符合礼,就会叛逆。(给[jǐ]:敏捷)
(链接案例:《一份工作的丧失》)
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荀子•礼论》)
【译】礼仪程序烦琐,而缺乏真情,这是讲礼过度;礼仪程序简单,而真情浓厚,这是礼节不足;礼仪程序与内心真情互为表里,并行不悖,这是礼的中正之道。
(链接案例:《文以气为主》)
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 (郭店简《性自命出》)
【译】人虽然都有本性,但心却没有确定的意识,遇到事物之后便会有所感触,感到喜悦才会行动,多次练习才会形成确定的心理定式。
(链接案例:《孔子教子学礼》)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记•礼运》)
【译】礼,先王用来顺应天道,用来矫治人的感情。
(链接案例:《举国哀悼汶川大地震死难者》)
(链接案例:《子路正冠而死》)
“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大序》)。
【译】从真实的感情发出的言行,要以礼与义来加以制约。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