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三节  守道行义

日期:2021-06-19

查看次数:1104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三节  守道行义

 

〖题解〗

“义”字同“道”字相联结,合称为道义。“道”是正道,是道德,正义是建立在正道的基础上,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正义应当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上,有仁爱之心的人,才会有善良的动机,从而产生正义的行为。经过理性考虑而选择合宜的行为,出于同情心而发生的德性行为,帮助他人而得到快乐的感性体验,都有效地推动正义行为产生。社会的公平正义,根源于执政者与人民的道德良知。通过儒家文化培养人的道德良知,具备道德良知的人进入公共生活中,才会强有力地推动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如果将生命信仰和道德观念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其结果必然在公共生活中只剩下利益关系,只存在强者对弱者的剥夺。

道义高于诚信,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就应当选择坚守道义。

 

 

圣贤经典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说什么事是一定要做的,也没有说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唯有依从义来行事。”(适:归向。莫:不要。比:按照。)

链接案例:《柳宗元与刘禹锡》)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君子谋求道义不谋求食物。……君子忧虑道义不忧虑贫困。”(馁 [něi]:饥饿) 

链接案例:《阮湘圃拒财》)

 

违上顺道,谓之忠臣。(《申鉴•杂言上》)

【译】违背君上,遵循正道,就叫作忠臣。

链接案例:《史鱼尸谏》)

 

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宋]胡瑗《周易口义•说卦》)

【译】义就是在行动上是适宜的,符合正道的要求就是义。

链接案例:《邱氏鼠药》)

 

 

君子之交也,以道义合,以志契亲,故淡而成焉。小人之接也,以势利结,以狎慢密,故甘而败焉。(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疾谬》)

【译】君子在一起交往,以道义集合在一起,以志向增加感情,所以虽然淡薄却能保持友谊。小人在一起交往,以势利集合在一起,用亲昵建立密切的关系,所以虽然甘甜,但最终失败。(狎 [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接:结交。)

链接案例:《顾贞观救友》)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译】品德高尚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处处兑现,只是根据道义来做。(惟:只。)

链接案例:《李皋孝亲》)

 

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礼记•礼运》)

【译】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存仁爱的人就会受人尊敬。(体:基础。)

链接案例:《谁最道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下》)

【译】同情心就是推行仁的萌芽,羞耻心就是推行义的萌芽,辞让心就是推行礼的萌芽,是非心就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就像火开始点燃,泉水开始涌出一样。(恻隐[cè yǐn]: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恻:悲伤;隐:伤痛。)

链接案例:《宋弘不违义》)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国作登字-2021-A-00228951)第十五章,欢迎以链接方式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印刷、复印、录制、出售《正道管理学》章节,任何网站不得转载《正道管理学》章节。)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晏瑶瑶:道义高于诚信,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就应当选择坚守道义。

毛勇:义 第三节 守道行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化万物,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同时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道是万物本身生而固有的原理规律。因“人与天地互参”,道也包括人类生活所应守的道德伦理。《韩非子解老》认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朱熹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不难看出“道”是客观性的概念,其本身便意味着绝对意义的正确。孔子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申鉴•杂言上》“违上顺道,谓之忠臣。”为了遵循正道,甚至可以违背君主。荀子也提出, 从道不从君, 从义不从父。义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不顺天道, 谓之不义(董仲舒《春秋繁露》)。义一般体现在具体行为的正当性和合宜性上。其他德目只有行而合宜,才有道德意义。“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宋]胡瑗《周易口义•说卦》)因此我们常说“道义”、“仁义”、“信义”等等。比如《礼记•礼运》云:“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 意思是“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存仁爱的人就会受人尊敬。” 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仁”是人内在的德性, 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比如说对他人的怜悯之心。而“义”既云“羞恶”,显然具有自觉的内在道德律令,是自我裁断行动是否合宜正当的标准,是外在行为的尺度,是人之能群的法则。义给人指明了方向,指出了一条明路。因此“道义”合用,就是指社会生活所应遵循的至高原则,是人类行为的价值判断的共识标准。《论语•里仁》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君子行事, 无适无莫, 无可无不可, 唯有依从道义来行事。” 孟子曰“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孔子曾被迫在蒲国赌咒发誓永不去卫国,结果出城就直奔卫国而去。无疑是君子“无适无莫“义之与比”的具体表现。 欢迎批评指正 毛勇

陈杰思:钱穆说:“道即义理”,因此,传道即是我们倡导的中华义理教育。圣贤将“德”建立在“道”的基础上,合称为“道德”;将“义”建立在“道”的基础上,合称为“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