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国学著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著作 > 中华义理 >第三章 物态生命

第二节 利欲与义理

日期:2021-07-10

查看次数:306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二节〓利欲与义理

 

 

“义与利”、“理与欲”这两对范畴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义理与利欲这一对范畴。

在农耕社会和血缘宗族的背景中,难有私利膨胀的余地,难有私利存在的空间。故儒家的反 对私利,追求义理之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儒家更多地强调义理与利欲冲突的方面 ,而墨家更多地强调义理与利欲相容的方面。儒家更重视精神之利,墨家更重视物质之利。 法家则只看到利,而没有看到义理的伟大价值,因而法家只能用法律手段来协调人与人之间 的利益冲突。

利欲不仅仅指物质利欲,而且指精神利欲。利欲是生命主体对外的需要(欲)以及外在 事物可供满足生命主体需要的性质(利)。

不能将义理与利欲的范畴等同于公利与私利。公利与私利,同属于利欲范畴。公利,便是一 定范围公众的共同利益,也并非全是正利;私利,也就是个体生命的利益,也并非全是恶利 。公利与私利,仅仅是利益主体是个体还是集体,并不能说公利代表正利,私利代表邪恶之 利。由许多生命个体的邪恶私利组合而成的公利,必然也是邪恶的。例如,权力集团、强盗 集团强调的公利,便是邪恶的公利。

利欲和功利是普遍的现实存在,人们自然而然地依据自己的利欲而展开活动。人在活动 时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利欲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人在活动时也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这就涉及到道德规范,但如何使道德规范真正落实,那就需要义理。在此,义理就起 着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作用。功利是利欲的现实实现,利欲偏向主体方面,功利偏向客体方 面。正像利欲存在着正邪两个方面一样,功利也存在着正邪两类。

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纯粹把功利作为追求的目标,就会陷入功利的冲突和争 斗中,结果是两败俱伤,功利却远离人而去,老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非以其无 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

法律就是根据人们普遍存在的利欲和趋利避害的动向,采用赏罚的手段,通过赏引导人们趋 向于某些行为,通过罚阻止人们发生某些行为。“设利害之道以示天下。”(《韩非子·奸 劫弑臣》)这里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特权社会里,权力集团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 划定某类行为为好,某类行为为坏,在此情况下,法律所维护的,就是权力集团的利益。 

 

一〓原生型欲望与继起型欲望

人的物态生命的生理需要,转变为主体活动的内在的驱动力,并通过意识显现出来,形成 原生型欲望。任何生命个体的需要都有一个自然的限度,而不是无限制的。有饮食量的限度 、活动量的限度、活动空间的限度等。正如“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 腹。”(《庄子·逍遥游》)原生型欲望即以生命需要的自然限度为其限度。

原生型欲望,已不同于单纯的生理本能冲动,而是生理需要进入到意识领域中形成的。原 生型欲望,既已进入到意识领域中,就会在理智及正觉的引导之下,找到合理的实现途径和 表达方式。如果误觉存在着,就会将原生型欲望误导上不正当的实现途径上去。

原生型欲望具有不可间断的特性,因为,物态生命保持着新陈代谢,随时同外界物质发生 着交换。原生型欲望得到满足时,此种欲望就不成为生命活动的焦点。如果在某一片刻,原 生型欲望得不到满足,则此种欲望就形成强大的张力,形成生命活动的焦点。

欲望本身具有一种无限膨胀的功能,只要取消了外在的限制和内在的制约,欲望便会自然 而然地扩张,不需要纵欲主义文化的塑造。欲望存在着两大外在限制:一是自然的限制,指 的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二是社会的限制,即任何欲望个体都是同其他欲望个体共存的,满 足人的欲望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

心灵生命也存在着展开活动的内驱力,我们可以将心灵生命活动的内驱力区分为正觉愿望 和误觉愿望,正觉愿望如:“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原生型欲望,在意 识领域里同误觉愿望结合在一起,就会无限度地膨胀,形成继起型欲望。例如,在吃的方面 ,大大超出身体的健康需要,甚至吃有害身体健康的烟、酒、毒品;过量的进食导 致普遍的胖肥症;吃排场,以豪华奢宴显示其高贵的身份;吃包装,舍去对身体有利的自然 食品而在广告的引诱下去食用非自然食品。在穿的方面,超出了身体的保暖遮体需要,穿名 牌以显示自己的富有;讲究时尚以满足虚荣心;穿奇装异服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在住的方 面:远远超出了舒适、安全、自然的需要,侵占大量耕地大兴别墅和高级宾馆。通过装璜和 摆设豪华以显示富有。

无论是原生型欲望,还是继起型欲望,其本质都是在于对在万物的占有和消费。原生型欲 望,对外物的占有和消费有一个自然的限度,而继起型欲望对外物的占有和消费,则是没有 限度的。占有具有排他性,而消费则具有破坏性。

物质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继起型欲望的不可逾越的限制。继起型欲望的不断扩张同外 物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当代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是将外物的有 限性的幅度拉大,而不可能取消外物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派生的另一种矛盾是:社会是由无 数个具有继起型欲望的生命个体组成的,每个生命个体对外物的占有具有排他性,不同生命 个体争夺同一外物,就形成了不同生命个体之间的矛盾。西方现代心理学虽然看到本能和欲 望同外在制约因素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造成心理疾病的根源,但他们在寻求解决的办法时 ,不是从降低本能欲望方面下手,而是从解除外在制约因素方面下手,把外在制约因素作为 祸根。

心灵生命的正觉愿望,对外在事物形成的是共存或分享的关系,正觉愿望的满足,并不会 导致外在事物的改变、破坏或消失。正觉愿望的满足也不具有排他性,同一外在事物,可以 满足不同生命个体的正觉愿望。心灵生命的误觉愿望,常常导致对外在事物的破坏,导致对 他人的损害。

中国古代哲学统一用欲字来表达,显得过于笼统,现分别如下:

 

二〓义理与利欲关系综论

(一)义理与利欲共存的关系。

义理与利欲共存于人的生命中,某些义理不能独自悬空存在,必然落实于某种功利上。墨子 曾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墨子看到了利欲与义理的相容之处,但 忽视了利欲与义理的相悖之处。“以义为利”(《大学》)和“义以生利”(《左传·成公 元年》),表明义理所创造的精神价值,本身就能满足人的正当的精神利欲。义理维护着一 个健全的社会,造创出真正的公利,最终确保实现每个人的正当利益。

(二)完全离开利欲的义理就异化为玄理,完全离开义理的利欲就异化为恶利 恶欲。

如果在抛弃正欲正利的基础上奢谈义理,那么,这种义理必然是空疏不实的;如果打着义理 的旗号去抹杀正欲正利,剥夺人的生存权利,这就滑入“以理杀人”的境地。董仲舒云:“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颜元将它改为“正其谊以 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卷一)以上两种观点由于没有对功利进行分 疏,推出的口号便执于一偏。我认为应该改为:“正其谊不谋恶利,明其道不计恶功。”( 恶利:指不合理的利;恶功:指罪恶的功利),或为“正其谊以谋善利,明其道以谋善功。 ”

 

义理不能离开利欲而独立自存,王夫之说:“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孟子·梁惠王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三)遵循义理的欲利为正欲正利。

对正欲与正利的压制,必然造成人的生命的痛苦,造成生理的病变和人格的扭曲。正欲与正 利,正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的最普遍的活动之根源,若压制正欲正利,就会扼杀人的生机。

当代人对义理与利欲之辨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他们把封建制度下各种摧残人性的礼法之 存在,归咎于“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我认为,封建礼法是封建时代的历史存在,而不是由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制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读者在中国古代文籍中断章取义,自己的 理解与古代思想家的原义大有出入,在“存天理灭人欲”中的“人欲”是指违背天理的 恶欲,但现代人却把“人欲”理解为人的需要。孟子在回答梁惠王时说:“何必曰利,亦有 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此处“利”很明确是指背弃公利的私利,后人单独 将这句话抽出去,去论证孟子忽视功利。果如是,则孟子的制民之产又当如何解释?须知, 孟子的“制民之产”也就是在正视正欲正利的基础上提出的。

(四)在义理与利欲相冲突的情况下,采取“舍利取义”的原则。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告子上》)最大的利无疑是自己的生命,当义理的存在,需要个体付出生命的代 价时,舍利取义的原则就具体转化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个体生命虽然消逝,但 个体生命的真我,却能够融入到宇宙生命的义理之中,获得永生。

(五)在面对利益时,采取“见利思义”之原则。

在面对利益时,应由义理来加以权衡,作出正确的取舍:“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 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荀子·不苟》) 

(六)在义理与利欲相统一的情况下,采取“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原则。

人的物态生命的本能力量是巨大、持久、不间断的,趋向于利欲,成了人的一种自然趋向, 这是不教而会,不学而得的。在文化的教养上,我们就需要对症下药,坚持“以义制利”和 “先义后利”的原则。“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七)在物态生命中,义理不可避免地同他人和自己的利欲相联系;但在心灵 生命中,义理可独立存在于利欲之外。

在物态生命中,义理是同利欲相联的。永嘉学派的陈君举概括陈亮的思想是:“功到成时便 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清初的颜元指出:“正论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 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四书正误》卷一,查无)

在心灵生命中,义理可以独立存在于利欲之外,那种围绕着利欲去规定义理的全部内涵的作 法是片面的。义理主要的存在领域是心灵生命。

道家对于利欲与义理之矛盾困境,采取逃离的态度。否定世俗利欲,使得义理在利欲所在之 领域无存身之处。但道家并不抛弃义理,而是在利欲之外寻找义理的存在领域:自然美。在 利欲之外,构建了义理的真实存在,乃是道家伟大的历史功绩。

 

三〓纵欲主义批判

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外物的可利用界限推向更广更远,利用外物制造出各种新奇的消费品, 这就为人的欲望的扩张创造了外部条件。现代文化猛烈攻击禁欲主义,提倡享乐主义、个人 主义和高消费,从而解除了文化对人的欲望的约束力量,使文化转变为欲望扩张的助长力量

叔本华和尼采的理论,迎合了当代人不断扩张的欲望的需要。他们肯定了人的欲望,并用 “意志”、“强力意志”之类的哲学词语包装起来,冲破理性的束缚,冲破道德的束缚,不 愧为人欲横流之世纪的旗手。他们的理论虽然没有露骨地鼓吹侵略扩张,但侵略扩张却是他 们的理论的实践结果。

现代文化给人们制造了一种假象:幸福就是拥有比别人多得多的金钱和财富。为人们树立 了这一生活目标,鼓励人们朝着这一目标飞奔,谁是落伍者,谁就是失败者,谁就会遭到别 人的欺压、蔑视;谁是先行者,谁就是成功者,谁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恭维。在这样的一 种文化氛围中,当代人对金钱和财富的迷恋,形成一种邪教式的狂热,此为“金钱拜物教。 ”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时指出:“我是一个邪恶的、不诚实的、没有良心 的、没有头脑的人,可是货币是受尊敬的,所以它的持有者也受尊敬。货币是最高的善,所 以它的持有者也是善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 3页。)人类并没有意识到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欲望,人类把自然作为展开斗争的敌人 , 在征服自然的进军中,人类借助了物欲力量,其结果是自然没有被征服,而欲望却乘机主宰 了人类。

对于日益旺盛的物欲来说,世间最宝贵者惟有金钱。一个完全被物欲主宰的人,必然拜倒 在金钱之前。金钱拜物教的真正根源是人的物欲的旺盛。中国人对西方文化领会得最成功的 ,就恐怕是肯定人欲这一点。传统文化中对人欲的节制观念,被诅咒为封建落后意识。

物欲的恶性膨胀,即物态生命的恶性膨胀,心灵生命日益走向枯萎。精神生活被认作是物质 享受进行之时伴生的一种心理反应,精神生活丧失了独立的尊严,从而变成了物质生活的附 庸。人生的意义被确定为吃好、穿好、玩好。只要人们普遍地放纵自己的物欲,只要是资产 阶级高举着“利润 第一”的旗号,只要是人生存在高消费的工业文明之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就是不可阻 拦的历史巨流。任何环境保护只能在某些局部取得进展,而在总体上,人类的生存环境迅速 地趋于恶化。在享乐主义的推动下,人们结成强盗集团,共同向大自然挣夺,当大自然的资 源挥霍殆尽之时,各个强盗集团之间,或每个强盗集团内部,即为争夺财物而展开血腥的斗 争。

 

 

 

四〓节欲主义

中国文化的主题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而是节欲主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主宰了任何一个国家 的命运,也主宰了个人的命运。任何国家都必须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的竞争 ,如果不这样做,必然遭受落后挨打、开除球籍的厄运;任何个人,也都必须努力奋斗以求 经济的发展,积极地参与竞争,如果不这样做,他就必然被推向落伍与贫穷的深渊。当我们 的国家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时,要采取现实的态度,积极地发展经济,这是目前正确的选择

当今中国如何推行节欲主义?

首先,要确立一种适用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能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而 设立,而只能根据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所能达到的标准而设计。这种生活方式不能依据市场 原则来设计,因为市场原则总是要驱动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

其次,人的理性也是节制欲望的重要力量。

人的理性可正确认识人生存的境遇,从而为自己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我们不能高估 理性的作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理性也常常成为欲望膨胀的工具。

再次,最重要的是,将生命的重心转向心灵生命,即用正觉愿望的增长取代欲望的膨胀。 通过德性的建立和审美价值的确立,创造出心灵生命所需要的文化资源。孔颜之乐,为我们 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模式。心灵生命的完善,反过来可以促成物态生命健全,节制物态生 命的恶欲。

五〓物质利益

中国人口多,社会财富量少,人均财富占有水平极低。历代社会,一旦贫富相差 距扩大,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时,必然是将绝大多数人推向饥饿与死亡的深渊,社会就必然 陷于动荡之中。

中华文化对原生型欲望给予了必要的肯定。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第三章)“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第十三章)

不能漠视人的原生型欲望,满足人的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健全社会的基本要 求。“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论》)在肯定原生型欲望的基础上,应该重视人的物 质 利益。若不能确保每个生命个体的物质利益,则会给生命个体带来无法逃避的痛苦甚至死亡 。满足人的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前提。满足人的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 ,也是人的健全的精神生活的前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牧民》)因此,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需要发展经济:“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 之民归之。”(《管子·治国》)

否定生命个体的物质利益,也就是忽视生命个体的生存权利,这是错误的。同样, 只注重物质利益,特别是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也是极端错误的。拜金主义在当代 的泛滥,就是过度关注物质利益的表现。在拜金主义那里,金钱成了一切人的一切活动成果 惟一标志,成了人的一切活动所追求的惟一目标,名誉、道德、尊严、功业等,可以换成金 钱而存在,凡是不能兑换成金钱的东西,都被视作无价值的东西,被人们抛弃了。

如果让那些虽无经济价值但却对人类生活具有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的东西大 量消亡,世界只会剩下一大堆金钱和那些可以同金钱相兑换的东西。人们为追求金钱,不择 手段,不但侵害他人,而且也摧毁了自己所需要的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在拜金 主义者眼里,人的价值的高低是以它所占有的金钱财富的多少来决定的,这种占有通过财富 的积累和财富的挥霍来实现。如果金钱被视作人的价值的标志,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 就是拥有金钱数量不同的差别。

在西方资本主义形成初期,拜金主义一出现,就遭到了文化精英的猛烈抨击,而今天,拜 金主义在中国泛滥时,却受到了不少文化精英的喝彩。在我们推进市场经济时,必须坚持抵 制拜金主义。

过度关注物质利益,也就相应地淡化或忽视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凡是同物质利 益不相关的,都在日益衰落。人们挥动着利益之剑,把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斩杀了。

 

六〓利己主义批判

动物的合群性和社会本能使得动物能够产生类似于人的道德行为的那一类良好利他行为, 动物是在本能的驱动下完成这一过程的。

而人类就不可能完全在本能的驱动下产生持久的利他行为,因为,人类已经发展了高度的 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阻碍着人类按照动物本能去发生利他行为。所以,我们既不能把人类 的道德行为类同于动物的利他行为,也不能从动物的利他行为中去寻找人类道德行为的根源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观念出发,斯宾塞认为行为结果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程度。如果按此标准,那么孔子所抨击的“乡愿”就成了最有道德的人。

在动物界,以自我保存为目的的利己行为,同以种族繁衍为目的的利他是相容的,因为动 物的本能已为利己和利他行为设定了一个合理的界限,维护了二者的平衡。然而,人的主观 意识越超了动物的本能,也就人为地取消了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合理的界限,导致利 己行为的无限膨胀,不断膨胀的利己行为便同利他行为相冲突。

我们不能指望人根据其本能中的那一点微弱的利他行为,来重建利己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平 衡,而只能依靠道德来对治日益泛滥的利己主义。

每个人都从动物本能那里延续了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利己行为。利己行为在不侵害他人 利益的前提下,在不破坏自己的利他行为的前提下,合理地存在着。“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 李贽《藏书》卷二十四)每个生命个体自身的生存,本身就具有价值,这是一种自我存在 价值。但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利己行为突破了合理的界限,转化为利己主义。抚育 幼子的利他行为这一自然本能没有丧失,但已不能扩大到社会生活中,转化为道德行为。在 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利己主义找到了比动物界更为广阔的膨胀空间。所以,决不能将伦理学 构建在人类动物式的利他本能行为上。

人是物态生命与心灵生命的复合体,人的物态生命保存了生物的特性,遵循着自然进化的 规律,然而,人的心灵生命则超越了生物进化规律,自然规律已不能完全有效地主导和 控制人类行为。

生命伦理学从生命能量的内在“冲动”、“消耗”与“生殖”等方面,来解释道德产生和 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内在动力,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生命能量的内在“冲动”、“消耗”与“ 生殖”等方面,只能说明物态生命展开活动,也能部分地说明心灵生命展开的活动。但决没 有为生命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因而也就不能说明道德问题。当然,我们应 该把生命的存在及活动本身,作为道德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道德的抽象的理想主义,脱离 了生命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走向虚玄,甚至异化为摧残生命的异化力量,这是“以理杀人 ”。

 

强力意志的扩张,也就是利己主义的膨胀,因为强力意志是建立在本能上的意志,而非 道德意志。尼采颂扬的强力意志,成为人欲横流时代的思想先导。

 

七〓享乐主义批判

快乐有两类:一是正觉的心理得到满足或合理的生理欲望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乐;另一 种是误觉的心理得到满足或不合理的生理欲望得到满足时伴生的。如果,我们把快乐作为直 接的生活目标,那么,我们就会忽视这种差别,把那种恶的快乐作为追求的对象,这就流于 恶的享乐主义。

快乐是伴生者,如果我们直接去追求这种伴生者,我们很难真正地得到它。只有 把快乐的产生者作为追求的对象,我们才得到真正的快乐。把快乐作为直接的追求对象,就 流于浅薄的享乐主义。

把快乐作为生活的目标,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能会把既往我所体验到的比较 强烈的快乐作为快乐的典型,从此之后便去追求这种典型的快乐,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各种 各样的快乐,不能去享用这些快乐,结果造成快乐类型的单一化,从而失去了丰富多彩的人 生。这是狭隘的享乐主义。

还有,把快乐作为自己的生存目标,就潜伏着这样一种危机:即把他人,把他物作为实现快 乐的工具和手段,从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是自私的享乐主义。

如果人不敢于主动去接受苦难的磨练,就会丧失生存的能力,如果人只贪图目前的快 乐,那么,他必然会被动地接受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灾难性的痛苦。这是一种短暂享乐主 义。

我们不应将快乐作为人生理想,只能将幸福作为人生的理想。幸福,也就是在生理需要 得到满足的同时,心灵生命的正觉需要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与快乐相比,幸福是长久的、 广博的、深刻的,甚至要包括必要的磨练在其中。

 

八〓消费主义批判

消费主义是指超出自己的身体的实际需要和自然资源的可承受的限度,无节制地消耗物 质财富的生活观。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 需求不足又是由于消费和投资不足所导致的,此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朝此方向走下去,人类将爆发比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那就是资源枯 竭所导致的经济危机。

消费主义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表现在消费方式不当上,更表现 在消费量过大上。所以,仅仅靠变换消费方式是不够的,还要控制和减少人均消费量。人的 大量消费,已经在自然世界的循环 运动中制造了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制造了一个由垃圾堆成的死结。

消费主义造成对人的身心健康的损害:消费主义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人的身体因得不到 必要的锻炼而体质退化;消费主义追求美食厚味,超出人的身体的需要,反而损害了人的身 体;消费主义追求新鲜刺激的消费品,让烟、酒、毒品摧残着人的生命;消费主义对消费量 提高的追求和对消费品种丰富的追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每个人都得去拼 命赚钱;消费主义把全部生活的内涵限定于满足物态生命上,导致心灵生命的枯萎和变态。

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度里,消费主义更加剧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 矛盾,会把中国推向绝境。

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中华义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