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国学著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著作 > 中华义理 >第三章 物态生命

第一节 物态生命

日期:2021-07-10

查看次数:307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一节〓物态生命

 

 

身心四重结构共同组成完整的生命。出于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依据中华哲学中的“ 身心”论,可以将人的完整的生命,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态生命,由身体和机能 之组成,另一方面则是心灵生命。

物态生命是人的生命在物质世界的契入点,也就是说,通过身体,人的生命延伸到 物质世界,在物质世界中有一席之地。物态生命是以个体的形式而存在的,个体性成为区分 不同生命体的根据。物态生命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医学解剖的对象。物态生命作为物 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活动自然应该遵守物质世界的规律。物态生命的本能活动有摄取 活动、营养活动、消耗活动、排泄活动、发育活动、生殖活动等。物态生命的这些活动并不 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展开的。

本能的张力表现为人的冲动、欲望、需要,本能的张力是由物态生命内部产生的,只要物态 生命存在,那么,本能张力就无法逃避。本能的张力只有通过满足而缓解。本能的张力总是 不断地重复出现,又通过人的活动而不断得到满足,这就是人的活动源源不绝的动力。不同 生命体之间的本能张力的相互绞杀,乃是人类战争与冲突的最终根源。

本能的张力,是人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根本动力。任何经济制度和经济措施,若要调动人的 积极性,就必须考虑到能够缓解本能张力的物质利益。我们应当把人民的生存权利放在重要 位置上,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决不可忽视本能需要的存在,更不能用粗暴的 手段去压制,压制只会导致本能的张力通过另外的途径爆发出来。

一〓物态生命与心灵生命之关系

本能的活动,是心灵生命的内源之一,来自于本能的内源性刺激在意识库藏和生命境界 中形成私我心象集群。当私我心象集群没有与心灵生命的其他心象集群相统一,而独 自形成强大的势力时,就会导致自我中心主义。

本能活动并不是心灵生命内涵惟一的来源。如果对心灵生命中的一切现象,都去本能中 去寻找解释,那就会产生错误。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法,将许多本来与本能无关的 精神现象,都附会于本能上,造成对人类精神现象的许多误解。完全把心灵生命的活动作 为物态生命活动的产物,是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石。弗洛伊德把文化现象、精神现象归 结为本能的移置和升华作用。尼采认为,审美价值立足于生物学价值,审美满足即生物学的 满足。这些观点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把文学艺术作为人的本能活动的附庸,文学艺术 的品格急剧滑落,色情、暴力、怪异、惊险、刺激等引起本能反应的东西,就成了当代文学 艺术的永恒主题。当代文学艺术于是放弃了为心灵生命服务的职责,转而为物态 生命服务。当代文学艺术不再是去震撼人们的心灵,而是去震动人的本能。本能活动,披上 了华丽的外衣,在现代文学艺术的催促下不断放大。

人的物态生命与心灵生命之间,存在着互相对应的一面,即人的物态生命的活动成为心灵生 命的活动的内源之一;反过来,人的心灵生命的活动,也会影响到物态生命的活动,物态生 命的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人的理智为本能的活动找到现实的、合理的途径,心理的变化也 常常引起生理的变化。心灵生命的活动为物态生命的活动确立了价值导向。物态生命的活动 形成心灵生命的私我心象集群,物态生命的本能力量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能够冲破软弱的理 性、情感、道德的约束。特殊的例子是吸毒,物态生命的本能张力——毒瘾发作时,人的理 性、道德、情感显得无可奈何。

如果把心灵生命完全当作物态生命的附庸,那么,也就取消了心灵生命的独立性和心灵生命 自身的存在价值。人的生命也就萎缩为单纯的物态生命,人成为物质单面人。物质单面人的 普遍存在,使得人类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走向枯萎,人格走向单一的势利型人格和市场型人格 。身体的需要成为人类生活的惟一中心,人的一切活动,仿佛就是围绕着身体的需要这一中 心展开。人类的崇高理想、道德、终极关怀,由于不能直接满足身体单面的需要而被抛弃。 对于物质单面人,中华哲学已有深刻的反思。老子看到了物质单面人的危害性,认为物质的 单面需要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最终反过来损害身体本身。

心灵生命与物态生命对应之处还在于:二者处于同一时空,也就意味着物态生命的生存 环境与心灵生命的生命境界,分别来自同一些客体。由这一些客体的物质方面构成了生存环 境,由这些客体的心象方面构成心灵境界。例如,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当进入到我的生存环 中成为我的食品这时,也同时进入到我的生命境界中成为我的心象。外在事物对物态生命产 生刺激时,这种刺激在心灵生命中亦有相应的反映。

心灵生命的活动某些高超的技能,实际上就是通过训练,使得心灵生命的活动与物态生 命的活动完全协调起来,避免了彼此间的干扰,进入“入神”的状态,如庖丁解牛。“技” 与“道”的合一,也就是物态生命的技能活动与心灵生命所体现的“道”的协同。

物态生命与心灵生命也有不互相对应的一面。心灵生命以心灵生命自身的终极主体—— 善性的本原为其内源,又以外部的刺激为其外源,这些方面都是心灵生命与物态生命不相关 的部分。心灵生命往往能突破物态生命的时空限制而畅游于无限的时空中。

 

二〓物态生命之生生义理

 

宇宙生生之精神贯注于人的身体上,形成为物态生命的生生之理。在此,有些问题不可不 辨:第一,中华哲学是依据天道,建立人道,先述天地生生之理,后论物态生命生生之理。 这样,物态生命便为天道所统御、所规定。尼采的强力意志说,与此的思想相反,乃是先述 人的意志与本能,并以此为理论的起点,将此个人的意志夸大,以之作为世界的本质。于是 ,尼采便放任个人意志之膨胀,个人意志乃突破宇宙生生之精神的统御,异化为一种破坏性 力量,对外杀生戕物,对己自残其生。第二,西方哲学在个人主义立场上关注生命,故讲生 命时乃是以自体为起点,以自体为目的;中华哲学以宇宙生命的立场关注个体生命,从而看 到,个体生命之存在与成长,都必须以其他生命存在和成长为前提,强调的是“天地与我为 一,万物与我并生”,并以此确认了个体生命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使命。第三,西方哲 学关注物态生命,因而认为物态生命表现了创生性,而中华哲学关注人的心灵生命,故认为 心灵生命的仁性,才是宇宙生生之理的最高体现者。第四,尼采的美学乃是建立在人的本能 与意欲的基础上,表现的是与物态生命的舒畅相伴而生的心灵体验。中国美学主流,则是建 立在心灵生命生生之仁上,实现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统一。

物态生命之生生义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贵生:即敬重一切生命,爱护一切生命。儒者对人的生命有着浓厚的敬重意识,“民生 ”成 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问题。《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便是使众生“皆有所养”,孟 子王道主义的中心问题也是“民生”。孙中山先生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民生主义” 的光辉思想。贵生的观念适用于自身,就是“贵己”,即尊重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生命 ,《孝经·开宗明义章》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狂暴之徒,既不爱 惜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安身:即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保护生命免遭伤害和压迫。孟子有制民之产论,让人民拥 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安身立命。王艮云:“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语录 》)当今中国最首要的使命,便是使每一个中国人,无论其智力、能力如何,无论其处境如 何,无论是孤寡老人还是幼子孤儿,无论是伤残之身还是病弱之体,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天 灾人祸,我们都必须给予最基本的保障:“安身”。让每一个人都具备维持温饱生活所 必需的物质条件。对于一个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度来说,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 现这个目标。

()养生: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修身:建立物态生命的良好的行为。修身必须同养性相互配合。

()扶助贫弱:自然界存在着弱肉强食的规律,由于人的自然生存本能已退化,而人的能力 又得到充分发展,若是在社会中运用弱肉强食的规律,必然导致灾难性后果,故人类物态生 命的生存,需要扶助贫弱。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 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 王下》)

()节制:人的能力的无限发展,已远远突破了自然的限制,致使人类走向极端,走向异化 ,因而需要道德和社会的限制,节制也就成为维护物态生命存在的一大义理。由于人的能力 和欲望是无限膨胀的,故使得戴震所言的“遂其生”无法实现。

生死大义:

1.存顺没宁:“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蒙·乾称》)生与死,乃是生命不同 的存在形态。禅语云:“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死于正道:死,有自然规律的作用而死者,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死者,有 作恶犯罪而死者。孟子曰:“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 尽心上》)当一个人创造了价值,立功、立言、立德,当他死之时,这些价值并不会随之而 去,仍然存在于世间,那么,这个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不朽的。

3.慎终追远:通过临终关怀和敬奉死者,培养人们尊重生命的意识。孔子说:“生,事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曾子曰:“慎终,追远,民 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当今社会,既无一定的宗教仪式慰藉临死者,又无一定 的礼制敬奉死者。当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推进火葬炉,然后一堆骨灰摆在面前,这 种场景带给人们的只能是生的虚空和死的恐惧。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