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国学著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著作 > 中华义理 >第三章 物态生命

第三节 中华生态伦理

日期:2021-07-10

查看次数:299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第三节〓中华生态伦理

道家将人的生命安顿在自然世界中,佛教创造了包括自然万物在内的众生平等的 境界,宋代理学家在接受了佛、道的影响之后,也将理论的视野从社会的领域扩大到自然领 域。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思想都在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仁爱:传统西方伦理学,只关心人类的利益,而不关心其他生命物种的利益,视物 质世界为低卑的下界。中国古代的伦理学的人道观,是建立在天道观的基础上的。人的仁爱 精神,也就是来自于宇宙生命的“生生”义理。《周易·系辞传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相应地,人就应有“好生之德”、“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孔子家语· 好生》“仁民爱物”,表明对大自然的仁爱之心同对人的仁爱之心是相通的。对自然万物的 仁爱的精神表现为:“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 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河南程氏遗书》卷四)仁者将自己同天地万物视为整体 生命,这一整体生命就是“大我”,万象万物就是“大我”的组成部分。自己对于万象万 物,就像对待自己的肢体一样,倍加珍惜和爱护。当万象万物遭到损伤,犹如自己的肢体受 到伤害一样,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和谐:个体性和系统的相对独立性,造成了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的疏离和 对立。人类是生态系统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因素,成为地球的最大的异化者。人类完全突破了 自然的限制,极大地改变了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人对生存环境的肆意改变和破 坏,使得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产生变化,从适应于人的生命生存的形态向不适应于人的生 命生存的形态转变,终将形成一个完全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应将个体生命纳入到宇宙 生命之流中,创造有序的关系,消除疏离与对立,达致和谐。人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才能 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同理,对大自然必须待之以礼,即遵循一定的规范:“乐者,天地 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 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礼记·乐记》)达致和谐,万物才 能化育流行,生生不己:“得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正义:人、土地、高山、川流、植物、动物,都是宇宙生命的一个细胞,每个生命体 都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共同维护着宇宙大生命。孔子也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 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宇宙万物平等地存 在着,各自具有自足的生命价值。一切生物,都具有主体性和目的性,因而一切生物都作为 价值主体而呈现,都具有生存权利,都能同其他存在物产生价值关系。人类居于地球生物的 霸主地位,其他生物无力对人类进行有效的反抗,沦为人类的价值客体。特权的存在,形成 了人类社会中的等级关系;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等级关系。在宇宙间建立正义 的前提是,必须承认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无论能力大小,无论属于何种类,都有平等的存在 价值,都有同等的存在权利。但是,个人的自私、集体的自私、民族的自私、国家的自私, 妨碍了在社会中建立公正;而人类的自私,则妨碍了在宇宙间建立公正。佛教认为一切生命 都具有佛性,应该以慈悲的心怀来加以拯救。有人担心,如果拯救那些将被淘汰的弱者,就 会导致生命物种的退化。不,人类的力量决不可能取代“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只是说, 人类能力的无限提高,已将“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推向了“弱肉强食”的极端,因此,人 类需要“扶助贫弱”这一法宝来加以校正。

人类社会的正义与宇宙的正义是相互关联的。资本自身不会产生效益,资本只有同资源 和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资本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资源的消费过程。资本的 运作规模越大,效率越高,资源的消费也就越加严重。人的欲望的膨胀是无限的,资本的扩 张也是无限度的,资源的消费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力、技术、资本、资源共同结合 一起,产生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构建了人类高度物质文明生活的大厦。资源的枯竭,使得人 类物质文明的大厦的一个重要基石塌陷,那么,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就会崩倒。地球资源已 被私有制切割为许许多多的碎块。每一个拥有碎块的人,都在拼命地吞噬着自己所拥有的那 一部分,不顾他人,不顾子孙后代,甚至不顾自己的长远的利益。每个人都在拼命扩大自己 所拥有的部分,向别人掠夺,向更高的天上、更深的地下掠夺。要把地球资源从个人的贪欲 和控制之下解救出来,惟一的办法是重建有效地、有计划地控制和分配自然资源的公有制, 通过人类社会的正义的实现来促进宇宙的正义。

节制:人类的解放,被误解为人的欲望的解放。解除社会压抑成为一种强烈的呼声,形 成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巨大冲击。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扩大需求,而扩大需求,就需 要人的欲望的膨胀,于是,人的欲望的无限膨胀,就被某些人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欲望 的膨胀导致人与人的争夺,导致了不断的战争和日益增多的犯罪。聪明的人类建立了各种法 规,将人们纠集起来,将各个人的欲望结合起来,共同向大自然开战,掠夺大自然。可见, 破坏大自然的元凶就是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这种欲望战胜了人类的理性,人类即便知道了 自已的行为的危害性,依然在欲望的推动下我行我素。老子通过对社会的混乱的反思,认识 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通过节制,减损欲望,回 复到人性的自然状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这样,才能建立了 社会和自然的良好秩序:“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周易· 节彖》)

敬畏自然:人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以私利为尺度,去判定自然万物是有益还是有 害,有害者灭之,有益者兴之。在人面前,自然万物就有了贵贱之分,特别是商业活动将自 然万物纳入经济范畴,以价格标示其贵贱,这就是“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秋 水》)如果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由宇宙生命的立场评判万物,则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庄子·秋水》)万物皆为宇宙生命的平等成员,拥有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各自为 价值主体,互为价值客体。中国传统社会将天地位列于祭祀之首,与神灵相结合,自天子至 百姓,莫不顶礼膜拜,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

辅佑自然:大自然自有勃勃生机,万物欣欣向荣。人作为大自然的子民,应当担负 “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使命,辅佑自然,推动自然朝着生生不已的方向发展。张载指出 :“大人者,有容物,无去物,有爱物,无徇物,天之道然。天以直养万物。代天而理物者 ,曲成而不害其直,斯尽道矣。”(《正蒙·至当》)自然生命之化育流行,没有因人类的 破坏而阻断,人才能在自然中安然生存:“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 ,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荀子·王制》)

顺应自然:自然界处于完美自足的状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庄子主张,不能以自己的妄行妄为来改变自然 ,破坏自然:“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庄子·徐无鬼》),“不以人助天”(《庄子 ·大宗师》),“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将人类自己的生命投入大自然中,参 与大自然的自然循环过程,维护自然的原有形态,顺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老子的“无为” ,就是要求人们遵依自然本性,维护自然的原有生存形态,既要戒除违反人的自然本性和破 坏自然状态的行为,也要戒除违反自然万物的天然本性和改变天然状态的行为:“以辅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庄子提出的“依乎天理”(《庄子·养生主》 )、“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明确要求人的符合自然本性的行为与自然界的 自然运化相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举例来说,就是要“以鸟养养鸟”,按照鸟的生活 习惯和自然本性地去养鸟,而不能“以己养养鸟。”,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养鸟,“奏《九 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庄子·至乐》)结果,鸟很快死去。

根据顺应自然这一理念,我们可以对农业问题作一定的分析。现代农业系统,除了从系 统外输入阳光、人力、畜力和有机肥之外,还要输入农药、化肥、机械力,而后者则是由有 限的资源来提供的。当资源枯竭时,也就会导致现代农业系统的崩溃。并且,现代农业系统 所制造的废物,不能被自然所消化,形成了对大自然的污染,农药通过食物链而长久地存在 于自然界中,成为危害自然界生物的毒素,使用机械所排放的废气污染了洁净的天空。

农业应建设成为有利于人,也有利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生存的生态系统。农业应建设成一 个相对独立的自我循环系统,这一系统应极大地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农作物的萌生—— 成长——死亡是一个循环过程,而人的生产——消费——排泄——施肥又是一个循环过 程, 二个循环过程是互相连接的。这样,来自自然界的因素经过这两个循环过程之后,又回归到 自然界中。在此循环过程中,虽然部分能量消耗,然而阳光作为不可竭尽的能源,源源不 断地补充着。人的生活所产生的废物,都可以回到大自然中。当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使从土 地生产出来的东西,经过城市市民的消费之后,就变为废料,这些废料很少再回到土地中去 。城市化阻断了土壤中有用元素的循环道路。

效法自然: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 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在心灵层面,一个人 不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存,是因为受到了自己的欲望的干扰,使自己的自然本性成 为欲望的工具。在社会层面,人民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存,受到来自统治者的干扰、剥 削、压迫,使人民沦为统治者的工具和价值客体,就必然使人民深陷于痛苦之中。在自然层 面,如果自然万物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和固有的规律而存在下去,受到来自人类的干扰、掠 夺、改变,沦为人类实现其欲望的工具和价值客体,自然万物也因此就会遭到大规模的破坏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此处的自然 ,意为自己如此,是指万象万物自身固有的规律,自身的自然本性,自身的自然存在形态 。人效法自然,指的是遵守万象万物固有的规律,而不妄加改变;尊重万象万物的 自然本性,不妄加改变;维护万象万物的自然存在形态,不妄加破坏。化解人的妄作妄 行,让万象万物摆脱人的干涉和控制,万象万物就能依据其固有的规律而运动,就能保 持其自然的存在 状态,就能坚守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庄子·天地》) 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人的欲望的不断增长推动之下的消费的不断增加,而消耗的不断增加就只 能是不断创造消费时尚,改变人类原有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之成为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就 这样,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形态。

现代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是从理智方面入手,通过各种宣传,使人们认识到破坏生 态环境的恶果,促使人们采取明智的行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一事实说明,仅仅从理智 方面来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许多破坏生态的行为,正是人的理智权衡的结果。 人的理性是脆弱的,很容易被人的本能、欲望所冲垮。如果一个没有德性的人认识到,某 种行为能够产生有利于自己的结果,那怕是给社会和自然带来损害,他照样会做下去。现代 社会的问题恰恰是,每个人都认识到生态危机,但很少有人采取真正的自觉行动,就是因 为缺乏来自人格的力量。中国古代思想家注重从人的品格方面入手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而不仅从人的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我认为,必须将这一宝贵的思想纳入现代生态伦 理观中,才能根本上解决上述难题。另外,现代生态伦理观中保护自然的观点过于单薄, 没有跳出将大自然视为异己者、视为纯粹的客观对象、视为有利于自己的东西这一思维定式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敬畏自然、效法自然、辅佑自然、顺应自然的观点较为厚实,而 且,能够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生命之流中。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中华义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