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炁论
日期:2021-06-26
查看次数:377
T 浏览字号
第四节〓炁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个与西方哲学极不同的范畴——炁,用西方哲学的任何一个范畴都 无法将它转译过去。本章四、五、六、七节系统地阐释了“炁”,表明“炁”是客观的自然 存在物,并不是某种神秘的力量,“炁”具有各种特性,也有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对“炁 ”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中医、养生、武术、民俗作深层次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批判 封建迷信。
“气”的含义极其广泛,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空气”的气:如,“天气”、“云气”、“香气”、“暑气”、“湿气”、“ 寒气”、“喘气”等。
2.表示精神状态的“气”:如,“怒气”、“勇气”、“气魄”、“喜气”、“气慨” 、“义气”等。
3.作为精微物质的气:张载说:“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正蒙·太和》)此处所言的气,即是指精微物质。
4.作为某种活力和力量的“气”:如,“力气”、“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等。
5.作为元道产生万物的中介的“气”。
6.作为人体生命的组成部分的“气”:如,“气功”、“运气”、“病气”等。
在古代道家的丹经中,作为人体生命的组成部分的“气”,是用“炁”字来表示的。由 于作为人体生命的组成部分的“气”,同作为元道产生万物之中介的“气”,本质上是相同 ,存在形态上又是互相贯通的,故将这两方面意义上的“气”,统一用“炁”字表示,以 显示同前四项意义的区别。前四项意义上的“气”,在西方语言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词汇转 译,而第五、第六两项意义上的“气”,即“炁”,在西方哲学中就根本无此概念。
一〓炁之演化过程
第一阶段:由元炁分化为阴阳二炁。
元道产生元炁,元炁浑然一体,元炁自身没有内部差异。但是,元炁不是静态存在,而
是动态地存在着的。元炁的活动必然引起元炁自身的分化,产生了差异。这种分化是向着两 个方向展开的,我们分别用“阴炁”和“阳炁”标志。用符号“”表示“阳炁”,用符 号“—”表示“阴炁”。〖
我们很难运用认识语言准确地描述“阴炁”和“阳炁”的性质,只能依据我们在意识界和物 质界获得的类似性感受,用表达这些类似性感受的词语象征性地表达“阳炁”和“阴炁”的 性质。〖JP〗
“阳炁”与“阴炁”的性质是相对而区分的:
〓〓〓〓〓阳炁的性质〓〓〓〓〓〓〓阴炁的性质
〓〓〓〓〓〓〓动 〓〓〓〓〓〓〓 静
〓〓〓〓〓〓〓上升 下降
〓〓〓〓〓〓〓温热 寒冷
〓〓〓〓〓〓〓发散 收敛
〓〓〓〓〓〓〓光明 黑暗
〓〓〓〓〓〓〓刚强 柔弱
〓〓〓〓〓〓〓过 不及
〓〓〓〓〓〓〓仁德 刑杀
第二阶段:元炁分化出阴阳五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炁分化,呈现五种不同的状态。处 于五种不同状态之中的炁,就叫五行。五行的性质各不相同
金炁的性质是:收敛,萧杀,潜藏,清静。
木炁的性质是:生发,疏泄,舒畅,条达。
水炁的性质是:向下,寒冷,滋润,收藏。
火炁的性质是:向上,昌盛,繁茂,炎热。
土炁的性质是:生养,承载,受纳,化育。
第三阶段:五行之炁各分阴阳,即形成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表示的各种形态的炁。
十天干是: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 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
十二地支是:子(阳水)、丑(阴土)、寅(阳木)、卯(阴木)、辰(阳土)、巳 (阴火)、午(阳火)、未(阴土)、申(阳金)、酉(阴金)、戌(阳土)、亥(阴 水)。
二〓炁之相互关系
阴炁与阳炁相互作用,产生生生不息的变化。
(一)阴阳消长。
在一定范围内,同一向度上的阴炁和阳炁处于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运变过程中。阴炁 与阳炁的消长,维持着炁的动态平衡。
(二)阴阳转化。
阴炁发展到极盛就会向阳炁转化,此即阴极生阳;阳炁发展到极盛就会向阴炁转化,此即阳 极生阴。“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亦不芽,极寒生热,极热生寒。” (〔西汉〕扬雄《太玄经》)
(三)阴阳互含。
在某一层次上的阴炁,或在某一层次上的阳炁,在下一层次的分化上,各自都包含着阴阳。 朱子说:“一物上又各自有阴阳,如人之男女,阴阳也。逐人身上,又各这有血气,血阴而 气阳也。如昼夜之间,昼阳而夜阴也。而昼阳自午后又属阴,夜阴自子后又是阳,便是阴阳 各生阴阳之象。”(《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四)阴阳互根。
阴炁和阳炁互相依存,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阳,就无所谓阴。没有阴,就 无所谓阳。
(五)五行关系论。
五行之间存在着以下几重关系。
1.五行相生:讲的是五行中的某炁对另一炁具有滋生、助长的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讲的是五行中的某种炁对另一炁的制约、抑制作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五行制化:某炁之子,对克制其母的太过的炁施加克制作用,即子复母仇。
4.五行反悔:如果克者弱而被克者强,会引起被克者对于克者的反克作用。
土旺木衰,木受土克
木旺金衰,金受木克
火旺水衰,水受火克
水旺土衰,土受水克
金旺火衰,火受金克
五行之间相互作用,维护着五行的动态平衡,促进着五行的运动变化,限制着五行的极端膨 胀。
三〓炁时空
炁时空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同物质时空并存,并且同物质时空相对应。既然炁时空同物质 时空是相对应的,故我们就用物质时空来代表炁时空。但我们应清楚,物质时空存在于物质 世界,炁时空存在于炁世界,二者是并列共存的,而不是互相重合的。〖JP〗
炁永远处于运动之中,存在着运动的历程,炁时空也就是在炁的运动历程上的阶段标志 。中国的阴历用天干地支来表示,以天干地支代表某一时刻,就完全可以直接表明这一时刻
的炁处于何种形态。所以说,中国的阴历直接表现了炁时间。
炁在时间上是永恒存在的。炁在炁空间中的存在,是以场的形态存在着的。既然炁已产 生了分化,那么,炁就不是浑然一体的了。某炁存在于某个具体的位置上,而某炁的运动, 也就是位置的变动。
炁既然是存在于同物质时空相对应的另一时空里,则炁的运行就不受物质时空中的物质 的阻碍。朱子说:“如天地之气刚,故不论甚物事皆透过。”(《朱子语类》卷八)这种说
法仍然是把炁时空同物质时空混同起来。这里不存在着“透”与“不透”的问题,而是炁在 同物质时空相并列的炁时空中自由地畅行。
人自身的炁场同大自然的炁场是互相连贯的。朱子曰:“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常相接无间 断,人自不见。”(《朱子语类》卷三)
四〓易道:炁之运化原理
(一)生生:炁之运化,不仅是要素的重组,状态的改变,关系的调整,而且显透出 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传上》)生生变易,可以解除各种 束缚而得以畅行,摆脱各种困境而得以通达,实现永恒的存在与发展:“易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二)中和:阴阳平衡的中和态,是同人的身心健康相对应的,而阴阳失衡的极化态 ,则是同人的身心病变相对应而存在的。中和态是体炁存在的最佳状态。七情是极化的意识 ,六淫是极化的炁场,二者作用于体炁,便导致体炁处于极化状态,从而身体也相应地出现 病变。
中国的炁功以静为主要特征,目的就是通过意识的虚静和身体的安静,消除极化状态, 恢复体炁的中和态。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这是针对身体层面而讲的,身体的机 能确实通过运动而得以增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运动本身又是对生命能量的消耗 ,故过度的运动反而有损身体。中国炁功提倡的入静,降低了对生命能量的消耗,达到唐代
孙思邈所说的“灯用小炷”的要求。完整的体育观应是:“生命在于静止和运动的平衡”。
(三)感应:炁是浑然一体的存在,“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天下》)然而炁具有时 空特性, 在不同的时空中存在着不同形态的炁。不同形态的炁之间的感应,推动着炁的运化。感应的 方式有两类:
同类相感:包括同类相召、同类相动、同类相从、同类相应、同类相合等具体方式,是 指同类性质的炁之间的互相感应。就体炁与宇宙之间的感应而言,则是:“天有阴阳,人 亦有阴阳,天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 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
异类相感:即不同性质之间的炁的感应。“屈则有信,信则有屈,所谓感应也。故日月相推 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功用由是而成,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程氏传》 卷三)
(四)吉凶:
个人生存境遇的变化,可以通过炁场预先显示出来:〖BF〗“〖BFQ〗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 矣。变动 以利言,吉凶以情迁。”(《周易·系辞下》)易道,不仅仅提供给人趋吉避凶的方法,更 为重要的是,指导人们走正道。具有高尚的品德及端正的行为,才能自立于天地之间。易道 不能用于罪恶活动中,“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 ,必喻之以君子之义。”(《横渠易说·系辞下》)众生的个人生存境况,共同构成了人 类生存的境况。圣人掌握易道变化之理,体知人间疾苦,与民同忧。
五〓炁的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实验报告,报告描述了在炁的作用下身体和物质变化的情况,并努 力在自然科学中寻找合理的解释。实验方法只能考察出炁的运变引起的物质世界的相应变化
情况,而不能把握炁本身。
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修证。修证,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为“设备”,首先启动自己体炁之 运行,使之与宇宙炁场相感应,最后呈现体炁的终极本体——真我。如果不经过修证,而是 仅仅凭着仪器测试或抽象思考,永远不可能把握炁之真谛,同时也会造成对传经文化经典的 误解:“不读丹书,未闻秘决,而欲以经史诸子百家解《道德经》,是以凡见而窥仙,俗骨 而测佛。”(〔明〕程以宁《太上道德宝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