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中和之美
日期:2021-06-20
查看次数:479
T 浏览字号
第七节 中和之美
〖圣贤经典〗
物在灵府,不在耳目。([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
【译】万物之美由心灵感知,而不存在于耳目上。
(链接案例:《苏东坡画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译】情感因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文章因抒发情感的需要而产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
【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中洗去尘埃污浊,自然在心内营造了丘岭沟壑,构建了城市风貌,随手画出,都能传递出山水的精神。(鄞[yín]:地名,在中国浙江省。鄂:湖北省的别称。)
(链接案例:《吴道子绘画重写意》)
(链接案例:《伯牙学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有志于弘扬大道,遵守道德原则,坚守仁爱之道,游走于技艺之中。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荀子•乐论》)
【译】音乐,是圣王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善良,它感人至深,移风易俗也容易,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睦相处。人民如果有好恶的情感,却没有表达喜怒的东西和它相应,就会产生混乱。先王憎恨混乱,所以修养德行,端正音乐,天下的人就都顺从了。
(链接案例:《孔子论乐》)
文,所以载道也。([宋]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
【译】文章,是用来传载道的。
(链接案例:《郑板桥作画》)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荀子•乐论》)
【译】用正道来节制欲望,就会快乐但不淫乱;因欲望太高而忘却正道,就会迷惑而且不快乐。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文言》)
【译】君子培养道德,发展事业。忠信,用来培养道德;修饰言辞,建立诚信,用来成就事业。
(链接案例:《齐白石画如其人》)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译】道理靠圣人的文章显示,圣人凭借文章来阐明道理,贯通至一切而没有边际,每天运用不觉得不足。(匮:乏。涯:边际)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礼记•乐记》)
【译】道德是性情的发端,音乐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金石丝竹是音乐的器具。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心志的,歌是用来咏唱心声的,舞蹈是用来活动形体容貌的,这三者都从内心出发,音乐从而产生。因此感情深厚而且文辞明白,气势盛大而且出神入化,和顺的情感蓄积在心里而光华显露在外面,只有音乐是不能够作伪的。
(链接案例:《梅兰芳的“中和之美”》)
〖题解〗
美是表示心灵进入充实、畅快、丰满、自由的状态。美的本质即在于: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是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能满足人的健康的精神生活需要的生命精神。具有“中和”生命精神的审美客体与具有“中和”生命精神的审美主体互相感应,即生成中和之美。
文学艺术的根本使命是“文以载道”,北宋周敦颐提出:“文所以载道也。”(《通书 》第二十八)何谓“道”?“道”即指义理和真理。文学艺术主要的价值是道德教化、性情陶冶,提高精神生活品质,改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现在有许多作品扮演“文以害道”的角色,在金钱利益的引导之下,凡是能对作者产生金钱利益的作品,就大量地涌现;凡是对作者不能产生金钱利益的作品,就大量消亡。
中华民族的中和之美具体有以下内涵: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虚实相生、阴阳和合、中和雅正等。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二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