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八节  心性和谐

日期:2021-06-20

查看次数:532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和谐

 

〖题解〗

人的生命由身体生命和心性生命构成,前者简称为身,后者简称为心。健康既是指身体的健康,也是指心性的健康。痛苦既指身体上的病痛,更是指心性上的苦难与冲突。心性和谐,就是指心性生命处于安宁、详和、充实、畅快、健康的良好状态,是心性摆脱了痛苦、烦恼、冲突、混乱的不良状态。儒家讲的心性之学,道家讲的性命双修,佛家讲的心灵和谐,就是通过自我修养,不断地改善、提高心性的生命境界。(参见本书的自我性情管理部分)。

 

圣贤经

 

身惹尘埃沾尚浅,心随欲境染尤深。堪怜举世忘源者,只洗皮肤不洗心。([宋]吴秀《人天宝鉴》)

【译】身体沾惹了尘埃只在浅层,心在贪欲之境中被污染得很深。可怜世人忘却了根本,只去洗净皮肤却不洗净内心。

链接案例:《苏东坡的心境》)

 

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隋]智顗《童蒙止观》)

【译】反观心中所生起的各种念头,过去之心已经熄灭,现在之心不会停留,未来之心尚未到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段时间去追寻,什么也得不到。

链接案例:《静则明》)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五灯会元》卷十六)

【译】飞雁没有在天空中留下踪迹之意,水潭没有留下事物踪影之心。

链接案例:《子夏之过》)

链接案例:《梁国宰相惠施》)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

【译】忘却肢体,丢掉聪明,离开身躯,去掉狡智,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作“坐忘”。(堕:通“隳”,毁坏。黜[chù]:退除。知:通“智”。)

链接案例:《许由淡泊名利》)

 

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朱子语类》)

【译】静坐并不是要像坐禅入定一样,断绝一切思虑。只是收敛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走失,放下思虑,那么,自己的心便是湛然空明,自然保持精神的专一。

链接案例:《曹鼎不可》)

(链接案例:《平常心》)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

【译】太阳出来便劳作,太阳落山便休息,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并且自得其乐。

链接案例:《庄子不相楚》)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译】得道高人用心如同明镜,去不送,来不迎,只如实映照,无所隐藏,所以能常照物而不被外物所伤。

链接案例:《呆若木鸡》)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注•天道》)

【译】与人和谐,这是人乐;与自然和谐,这是天乐。

链接案例:《威尔森的幽默》)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庄子•天道》)

【译】水平静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照出胡须和眉毛。水的平面合乎水平的标准,大工匠便取为准则。水平静了才清澈,何况是精神呢!圣人的心是多么虚静啊!可以作为天地的镜子,作为万物的镜子。(鉴:镜子)

链接案例:《柳下惠坐怀不乱》)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译】父母健在,兄弟无病无灾,是第一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乐事;得到天下的人才而教育他们,是第三乐事。(怍[zuò]:惭愧。)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围炉夜话》)

【译】心平气和地与人交往,以平常的心情去处理事情。

链接案例:《不动怒气》)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菜根谭•闲适》)

【译】人在一念之间的慈祥,可以创造人际间的和平之气;人能保持心地纯洁清白,就可以使美名千古流传。

链接案例:《心中有佛》)

链接案例:《威尔森的幽默》)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浮云倒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源头不断地送来活水。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二十三章)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

张雪可:心性和谐,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当我们心性和谐时,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宁静而宽广,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这种和谐的状态让我们更加自信、乐观和坚强,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心性和谐的感悟,首先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 在追求心性和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放下过去的遗憾和伤痛,放下对他人的抱怨和批评,放下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当我们学会放下时,我们的内心变得轻松而自在,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此外,心性和谐还需要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感恩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感恩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当我们学会感恩时,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而温暖,我们可以更好地关爱他人,更好地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