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拓展式学习运用平台 | 手机版

管理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之道 > >正文

第九节  中和养生

日期:2021-06-20

查看次数:392

T 浏览字号

分享到: 

 

 中和养生

 〖题解〗

养生既需要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也需要营造有利于养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自然环境恶劣,污染严重,有毒食品、垃圾食品泛滥,或者社会严重不公,或者出现战乱,有的人缺乏最低的生活保障,少数人骄奢淫逸,养生的外部环境就很恶劣。

中国有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而养生最重要的法宝就是中和之道,在养生中,做到形与神、阴与阳、动与静、劳与逸、乐与悲、刚与柔等各对范畴的和谐统一。

1、顺应自然:要求人们因循四时气候、自然环境和天地节律。人的最佳生活状态,就是与道合一的状态,就是符合自然的状态。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的行为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不可妄加改变。

2、动静平衡: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止,更在于动静平衡。身体健康,需要有一定的运动来维持。运动过量了,就需要休息,需要静养。

3、劳逸有度:劳累过度,伤害身体;休息过多,空虚无聊。

4、饮食有节:五味平和,切忌过偏;食物多样,营养均衡;咸淡有味,好恶平等;食之有节,定时定量。

5、虚静养生:虚静是指心灵保持空虚宁静的状态,是平和安宁的心境。让心灵像明镜一般,时时拂去心灵之镜上的尘埃。焦虑、杂念、邪念、仇恨、嫉妒、恐惧、创伤性记忆等都是需要拂去的心尘。

5、以德养生:道是养生的根本,道家主张“以道养生”,人不能直观地看见道,但是,道存在于人心之中即为德,所以,人通过修德而体证道。所以,儒家主张“以德养生”,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

6、少私寡欲:去除奢华,节制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私心,简化自己的生活,“守简”、“守易”,过一种朴素简单、恬淡宁静的生活。

 

 

 

圣贤经

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张介宾《景岳全书》

【译】凡是生病有体虚症人,用补的办法使之平衡;有滞而不通症状的人,用疏通运行的办法使之平衡;有寒症的人,用温的药物使之平衡;有热症的人,用凉的药物使之平衡。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译】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保持淡泊、清净、虚无,真气顺畅运行;在内心守持健康的精神,疾病何从发生?(恬[tián]:安静,安然,坦然。)

链接案例:《扁鹊答魏文侯》)

 

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

                               (荀悦《申鉴•俗嫌》)

【译】有仁德的人内不损伤心性,外不危害他物,上不违反天道,下不违背人伦,以中正之道立身处世,形体和精神协调一致,所以灾祸的征兆不会出现,美好嘉祥的东西汇集于其身,这是获得长寿的方法。(休:美好。嘉:美善。)

(链接案例:《庖丁解牛》)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一)

【译】养生有五大难题:不去除名利之心是第一难题,不去除喜怒之心是第二难题,不去除声色享乐是第三难题,不放弃美味佳肴是第四难题,精神因过多思虑而耗散是第五难题。

(链接案例:《嫉妒之害》)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

【译】仁德之人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他们向外没有贪欲而且内心保持清静,心地平和而没有失去中正,获取天地之精华,用来滋养自己的身体。

链接案例:《胸怀宽广的曼德拉》)

 

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前汉书》卷五十八)

【译】因此,人心和顺,气息就和顺;气息和顺,身体就和顺,身体和顺,声音和顺;声音和顺,天地之间的和气就随之相应。

链接案例:《庄子钓于濮水》)

 

凡养生者,莫精于气。……是故男女体其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欲恶度理,动静顺性命,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谓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

【译】养生者,最重要的是养气。所以,男与女在身体强壮之时,在气味和口味方面选取优秀的,在居住方面选取平和的,在劳动和休息方面选择中和的,寒与暖保持适宜,饥与饱保持平衡。喜好与厌恶要遵守道理,动与静要顺从本性,喜和怒要达到中和,忧虑与惧怕要返回到正途上。这就是中和之道存在于自身,就叫得到天地安泰。得到天地安泰的人,他的寿命得到延长;得不到天地安泰的人,他的生命损伤而且短命。

链接案例:《孔子的养生之道》)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二十三章)

发表评价: *
姓       名:
验证码:

评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