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虚静空明
日期:2021-06-20
查看次数:1027
T 浏览字号
第六节 虚静空明
〖题解〗
虚实相生:老子发现了“虚无”之大用就是容纳万象万物,就如器具因为内部空无,才能装东西。古诗词、国画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画外之画”、“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动静相生:动与静皆是生命存在的状态。如果只有动,久动则衰;如果只有静,久静则息。儒家以动为主,提倡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道家以静为主,倡导虚静无为、任物自然、任性自然。
虚静空灵:是指心灵排除各种精神毒素的浸染,排除身体感官、外在事物、内在情志的干扰,抑制认知活动,处于空虚宁静而又凝神专注、灵感勃发的状态。虚静只是排除与当下意识主题无关的杂念,而不是排除一切心念。
心灵虚静有以下功用:
虚静审美:人进入“物我两忘”虚静状态,消解了物我界限,融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是审美体验的最高状态。书法家、画家、诗人、艺术家,在创作前须“凝神静气”,“扫尽俗肠”,排除干扰,止息杂念,进入虚静的状态,心念集中,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虚静应物:心灵如明镜一般,映照万物,应接万物,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佝偻粘蝉、津人操舟等,就是虚静应物的具体事例。一个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必须进入虚静的状态,心中排除杂念,不受输赢思虑的影响,不受现场喧闹的影响,不受对手的影响,才能集中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比赛,应对现场发生的一切。虚静应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心随物迁,“应而不藏”。心灵就如一面镜子,当某物呈现于前,镜中就显现某物,当某物离去,镜中某物的影像就消逝。
虚静养生: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静止,动静结合,动静相宜。过多的运动使身体过于疲劳,过多的思虑使精神耗费,过多的烦恼使身心疲惫。
虚静明察:人处于虚静的状态,排除情绪的干扰,才能有效地开展认知活动。以虚静之心灵去体证道,“正则静,静则明”(《庄子•庚桑楚》) 人在感情激动时,很难展开深刻的、冷静的理性思维。
虚静养德:心灵处于虚静之中,消除了恶欲与妄念的干扰,并且心念专注于正念,表现在行动上,自然符合正道。
〖圣贤经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坛经》)
【译】身体原本就不是菩提树, 心灵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哪里会染上尘埃?
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大科训观》)
【译】端正自己的心,使自己心气平和,正如用镜子照见万物,而镜子本身却寂然不动,心中常常是一片光明,这样就叫用心来看书,才能达到与书合一的境界。(炯[jiǒng]:光明。)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 庚桑楚》)
【译】去除意志的干扰,解脱心灵的束缚,抛弃道德的牵累,打通大道的阻碍。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这六者,是扰乱意志的因素。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这六者,是束缚心灵的因素。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这六者,是牵累道德的因素。离去、靠拢、贪取、施与、智虑、技能这六者,是堵塞大道的因素。这四个方面各六种情况,不在胸中震荡,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就能处于无为的境界,这又是无所不为的境界。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译】意识专注于一处!你就不用耳去听,而是用心灵去体会;进而不用心灵去体会,而是用自身的气场去感应。耳朵的功能只能听到有声之音,心灵只能感受到有形之物。气则是空明虚静的,它能容纳一切。在虚静的状态体证道,虚静的状态就是“心斋”。
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译】意识集中,想象丰富,感悟自然,忘记外物,忘记自我,离开形体,去除智诈。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译】在一方池塘水面上,阳光、月影、云彩,都一一映现出来;要问池塘水为何如此清澈,就是因为有活动的水从源头流来。
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大科训观》)
【译】端正自己的心,使自己心气平和,正如用镜子照见万物,而镜子本身却寂然不动,心中常常是一片光明,这样就叫用心来看书,才能达到与书合一的境界。(炯[jiǒng]:光明。)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
【译】各种事物都不能动摇和扰乱内心,因而心神才虚空宁静。水在静止时便能清晰地照见人的须眉,水的平面静止,合乎标准,高明的工匠也会取之作为水准。水波平静下来尚且清澄明澈,又何况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灵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可以作为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铙:通“挠”,扰乱。)
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
【译】忘却脚,就感觉到鞋子是舒适的;忘却腰,就感觉到腰带是舒适的;忘却是非之争,是心灵的安适;内心不变,外不从物,是处境的安适。开始时舒适,而且一直处于舒适之中,这是忘掉舒适而产生的舒适。(要:通“腰”。)
(本文选自陈杰思著《正道管理学》第二十一章)